【2020-11-19】“对比”的潜在思维导向

20:00

人只能通过两种方式学习,一是阅读,二是和更聪明的人合作。

                                                                                                  ——威尔·罗杰斯

自从开始自我叮嘱不要去评价和评判别人时,确实会让自己少一些毫无必要的嫉妒、虚荣和苦恼,但我发现这叮嘱的生效范围仅仅局限于当自己跟别人交流的场景之中。在谈话聊天时,关于第三者的话题往往会很容易带起聊天的高潮,因为双方都能各自在那个第三者身上找到一些自我对比的共鸣慰藉。有时我会刻意提醒自己不要挑起一些评论别人的话题,有时我也会婉转地转移对方开始谈论别人的主意。我想,我之所以仅仅在与别人对话中能做到偶尔的自我提醒,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默认为评价或评判是一种“说”的行为。

“说”确实是一种显性的评价和评判形为,但也是一种容易失去自我的隐性缺陷。有时候我会觉得在同事或朋友之间聊聊别人也是正常的一种社交聊天,既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又能给自己自嗨,但聊多了,就会不知不觉地积累下对比的欲望种子,为日后的自己埋下了强烈的“攀比”思维导向。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会让自己惯性地寻找一位现实对象参与到自我内在的对话当中,在自己的世界里随意去臆想“别人也没什么了不起”或“我一点也不比他差”的对比场景,继续注入慰藉进行自我麻醉。

相对于“说”这种有声场景对话,我称这种自我的无声场景对话为“想”。“想”正好跟“说”相反,它是一种隐性的评价和评判行为,但又是一种容易失去自我的显性缺陷。之所以行为隐性,是因为我很难发现自己一直在默默地依赖着与别人的对比当中去思考问题。之所以缺陷显性,是因为这种思考模式老让自己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纠结感,明明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思考,但就是得不到清净。我愿意思考,是因为我渴望继续往前走,但反而好像带给自己一种想逃避借口。

人的理性程度跟自己当前的疲累状态有一种反比关系。人吧,越疲惫就越会情不自禁地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那么累,但当下所谓的“反思”其实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可以让自己做到真正的理性思考,更多只一种感性思维导向,带着各种“你看看谁混得多好”的对比假象错误地引导着自己,很多时候,一些重大的人生错误拐点往往就是从些“假理性”中出现。

“痛苦+反思=进步”,我对此毫无置疑。但一定要学会区分痛苦的类别,到底是勤奋上进的痛呢,还是想懦弱逃避的痛。而且,还要区分真正的理性反思和感性想象的区别。没理解清楚,就会很容易陷入倒退的陷阱当中,路也会越走越窄。

就在前两天起床和读书的情景当中都有遇到过苦苦挣扎的心理活动,但我还是很清晰地知道是自已在逼着自己进步。这两天同样也在工作中感受到极为痛苦的疲惫感,但就是没能很好地直接理解同早起和学习一样的前进动力,还很让人纠结。正因此,才有了我今天的自我刨析。

尘世浮华之中,不忘思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cd144140/p/1400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