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读后感)第二章 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华阳国志》中写道 “ 僰道有蜀王兵蘭 ,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李冰凿了一座山搞成一条河。他的伟绩也是够大的!

  《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同一时代的愚公在老老实实的“碎石击壤”,而李冰却在烧石头,呵呵。

  愚公会凿,而李冰会烧。那李冰又是为什么会用 “烧”这种方法来碎石的呢?如果李冰也象愚公那样日复 一日地督促着他的团队凿石开山,那他一定没有时间来学 习、寻找或者观察,当然也不会发现“烧”这种方法可以 加快工程进度,使得一大座山短时间就被哗啦哗啦地给 “碎”掉了。文章里也写到了李冰的团队可是成百上千人,要修堰筑坝,还 要“凿离堆”,当然还要吃喝啦撒睡。所以李冰如果忙起 来的话,他必然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必然食难下 咽,睡无安枕。反之,李冰一定是个闲人,可以闲到没事 去看火能不能把石头烧爆。也由此而知李冰必定是闲到无事到看火烧石头。也正是他闲到无事可做也才搞出这么个碎石的办法。

  一百万行代码是可以写在一个文件里的

  一百万行代码啊!好吓人啊!一个勤劳的人要按5000次PageDown键才能到达文件的尾部!你能受得了?

其实最开始写代码写的代码还是很小的,所以把他们写在一个文件里是很方便的。但是随着功能的渐渐的完善代码也在悄悄地变大5k 10k 渐渐的“长大了”。一直到了64K,好家伙编译器竟然不支持超过64K的源文件这怎么行呢?下个版本编译器悄悄地支持了大文件。但是机器能读懂我们的文件了。但是太长的文件对于程序员来说实在是太长了,5000次上下翻页有几个人能看得完呢,于是单元文件就有了诞生的土壤

:模块。 把一个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再把小模块分成更细的小小模 块,一个模块对应于一个单元。于是我们可以开始分工作了,一部分人写这几个单元的代码,另一部分则写那几个。这简直是懒人的福音啊,再也不用盯着那又臭又长的代码看的头晕脑胀。哈哈容我大笑两声。

  你桌上的书是乱的吗?

  编程总是程序员挣不脱的枷锁,而编程的真正要义又有几人知,其实我们应该将我们脑子里的知识好好的整理下了把常用的熟记不常用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会什么,自己适合什么。
  我的第一次思考:程序 = 算法 + 结构 + 方法

  有人说 程序=数据+算法 也有人说 程序 = 算法 + 结构 + 方法

我其实不知道到底那个是正确的,但是方法是没有错的,方法的实现是依赖与算法的。现在我也无法精确却分这中间的区别。

  人可以懒一点可以少做一些事,但是心却不能懒,该思考的一点也不能省,假如李冰只顾玩乐早就被杀了那还来的都江堰啊。可以今天做一点工作明天在做一些,但是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想逃也逃不了。

  懒人创造方法,但是懒人也勤快。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angfengbin/p/590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