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Java高新技术汇总

一、自动装箱和拆箱:

在Java中有8种基本数据类型: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char,boolean。而基本数据类型不是对象,这时人们给他们定义了包装类,使其成为对象,具有对象的性质。Byte,Bhort,Integer,Long,Float,Double,Character,Boolean。

装箱:把基本类型用它们相应的引用类型包装起来,使其具有对象的性质。(通俗点理解:系统帮我们自动new基本类型对应的对象。)int包装成Integer、float包装成Float

拆箱:和装箱相反,将包装类的对象简化成值类型的数据。

Integer a = 100;                  这是自动装箱

int b = new Integer(100); 这是自动拆箱

注意:

当 int 的取值在  -128 ~ 127 之间的时候,这时候系统并不会每次都帮我们去 new 一个 Integer 对象,而是取值相同的对象只会被 new 一次,
取值相同的 Integer 对象系统不会再去 new 一次,而是共享了已有的这个 Integer 对象。
而当 int 的取值在  -128 ~ 127 之外的时候,这时候不管 Integer 对象的取值是否一样,系统都会去 new 一个。

二、可变参数的类型:

有些方法里的参数个数不确定,这时怎么办呢?

可以重载这个方法,重载时在里面传入不同的参数。

但是有时参数个数不确定或者太多,这时我们应该使用可变参数类型。

 三、增强for循环:

语法结构:

for ( type 变量名:集合变量名 )  { … }

四、枚举(enum):

枚举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类,里面定义了一些常量(static final )。

五、反射机制:

首先什么是Class类。

在java中,每次用一个类创建一个对象,与此类相关的Class对象就自动创建了,这个Class对象包含该类的相关信息,如成员变量,方法,等信息。
此外,Class类还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如JDBC里加载数据库驱动的方法:加载ODBC驱动Class.forName("sun.jdbc.odbc.JdbcOdbcDriver");

获得class对象有三种方式:

方式一:对象.getClass()

方式二:类.class

方式三:使用Class类中静态方法,Class.forName(类)

package wang.test;

import java.util.Date;

public class Test {

	/**
	 * @param args
	 * 获得Class对象的三种方式
	 *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Person p = new Person();
		
		//方式一:对象.getClass()
		Class p_cla = p.getClass();
		
		//方式二:类.class
		Class date_cla = Date.class;
		
		//方式三:使用Class类中静态方法,Class.forName(类)
		Class str_cla = Class.forName("java.lang.String");
		
		System.out.println(p_cla);
		System.out.println(date_cla);	
		System.out.println(str_cla);
		System.out.printl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ystem.out.println(p_cla.getClassLoader());//获得该类的类装载器
		System.out.println(p_cla.isPrimitive());//判断该类是否是java的基本类型
	}

}

运行结果:

搞懂了什么是Class类,就容易理解Java反射机制了。因为Class类是反射机制的原理基础。

简单的来说,反射机制指的是程序在运行时能够获取自身的信息。在java中,只要给定类的名字,
    那么就可以通过反射机制来获得类的所有信息。

六、内省机制:

七、泛型:

这篇博客讲得很清楚:点击打开链接

八、类加载器:

这篇博客讲得很清楚:(因为老显示该链接为被禁用链接,所以请百度:年年去旅行Java 类加载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angerxiansheng/p/383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