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阅读的时候,让自己昏昏入睡比让自己保持清醒容易得多。读书时胡思乱想看一会密密麻麻的文字会非常容易走神。

是否能保持清醒,主要看你阅读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娱乐,还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上或精神上的成长。这意味着需要主动的阅读。不过悲哀的是,

许多人知道阅读的不同目的,阅读的方式,但还是无法完成阅读目标,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主动阅读的核心,一个主动阅读者和一个被动阅读者的天壤之别:是否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你在阅读中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回答的问题。只要是超过基础层次的阅读,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的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些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主题来。

  2)作者的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主要的想法,声明和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在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如果你足够认真,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光知道作者的想法。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本书给你的信息对你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觉得它们很重要?如果这本书还启发了你,你更有必要找出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如果不提问,就不会得到答案。光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还要记得提出这些问题,如何精准的回答这些问题。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还要会回答问题,要读出书的言外之意,为了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购买这本书只是获得这本书的前奏,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就是要去写下来,即做笔记。

  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这么做可以让你保持清醒,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想法或者自己的。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和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

这是你能对作者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做笔记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或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慎用,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可以在这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者夹一张书签,这样随时打开书时都能从这里唤醒你的记忆。

  3)在空白处编号----作者某论点发展出一连串重要叙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4)在空白处记下其他页码----强调作者在书的其他地方有过或同样或相关或不同的观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起来。

  5)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与1)相同

  6)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记下阅读时的问题或答案,或者将复杂的论点简单化,或记下所有论点的发展顺序。书的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录下来,之后可以在书的第一页试着写出全书的大纲,整体架构,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的秩序。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对应阅读的三个层次:

  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对应检视阅读,虽时间有限,但还会提出一些关于全书架构(至少不是细节)的问题: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架构来发展他的论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最好在阅读的同时记下来,可以记在目录页或书名页 )

  概念( conceptual )笔记:对应分析阅读,这时应该提出关于这本书的准确性和意义的问题。这时做的笔记和概念有关----概念是作者的观点。随着阅读得越深越广,便会出现你自己的观点。

  辩证( dialectical )笔记----针对一场讨论情景的笔记,对应主题阅读。这场讨论是多个作者共同参与的,从多本书(针对一个主题)中摘要出来的,因此通常需要单独一张纸记载。
培养阅读的习惯

  艺术与技巧属于能养成习惯,按照规则运作的人。知道规则是前提,而习惯的养成除了不断练习之外别无他法。做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工匠(程序员或有两者的属性)是按照规则不断练习的人。其原创的

基础是建立在之前不断的重复练习上的。

由多个规则养成一个习惯

  一个习惯,或技巧包含多个规则。为了最终整体的动作,你需要忘掉分开的步骤。但为了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开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养成一个习惯

的复杂度,而非养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


主动阅读的核心: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

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做笔记是很好的方式 

不同的阅读层次有不同的做笔记方式 培养阅读习惯只能通过不断的练习,而一个习惯包含着许多规则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like-code/p/1319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