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的IOC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重点-spring核心之一

IoC:Inverse of Control(控制反转):

读作“反转控制”,更好理解,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好比于MVC。就是将原本在程序中手动创建对象的控制权,交由Spring框架来管理。

正控:若调用者需要使用某个对象,其自身就得负责该对象的创建。

反控:调用者只管负责从Spring容器中获取需要使用的对象,不关心对象的创建过程,也就是把创建对象的控制权反转给了Spring框架。

DI:Dependency Injection(依赖注入)

从字面上分析:

IoC:指将对象的创建权,反转给了Spring容器;

DI :指Spring创建对象的过程中,将对象依赖属性(简单值,集合,对象)通过配置设值给该对象。

IoC和DI其实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描述,DI相对IoC而言,明确描述了“被注入对象依赖IoC容器配置依赖对象”。

Container:容器,在生活中容器就是一种盛放东西的器皿,从程序设计角度看作是装对象的对象,因为存在对对象的存入、取出等操作,所以容器还要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

 IoC(控制反转)的概述

Spring号称是一个可以实现模块可插拔的JavaEE开发框架。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程序的可插拔的呢?

实现程序可以插拔的核心理念就是,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英文缩写为IoC)

所谓的控制反转,就是将代码的调用权从调用方转移给被调用方(服务提供方)。

如图所示:

  1. 强耦合调用方式

将A调用B的对象修改为C类的对象,修改的是调用方的代码,所以我们认为代码的调用权在调用方。

  2.基于IoC(控制反转)的调用方式

将上图的需求,修改为使用Ioc的调用代码方式。就是将代码的控制权从调用方修改为被调用方,意味着,代码的调用权转移给被调用方(我们也称为服务方),不用修改调用方的的代码

只要修改配置文件就实现对象的切换。

如下图:将A类调用B类的对象修改为C类的对象,修改的是被调用方的配置文件的代码,所以代码的调用权转移到了被调用方。通过控制反转,我们可以实现增加模块或者移除模块统一由配置文件关联,增加或者移除模块,配置XML配置文件即可。

我们将代码的调用权(控制权)调用方转移给被调用方(服务提供方)的设计模式称为控制反转(IoC)

根据上图可以的得出,实现一个IoC的框架,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被调用方(服务方),在程序启动时就要创建好对象,放在一个容器里面。

2.调用方使用一个接口或类的引用(不用使用new),就可以创建获得对象。

 

我们将这种不用new,而是根据接口或者类的引用就可以从被调用的容器里获得创建的对象的方式称为依赖注入。

 

所以,控制反转(Ioc),就是依赖注入加上面向接口的编程思想的实现。

在这里,我们首先抓住一个重点:Spring之所以可以实现可插拔程序,是实现了不用new,使用类或接口就可以获得获得对象!

小結:

1.优秀的项目架构特点

  高内聚

    1.项目分成开发

  低耦合

    对象与对象之间不直接产生依赖关系(不直接new)

2.低耦合的解决方案

  (1)     开发者自己底层使用反射进行封装相关代码

  (2)     使用优秀的框架 Spring

3.什么是Spring?

  (1)     轻量级一站式框架

  (2)     轻量级

    ①    Spring有20个模块,只需要四个模块即可启动Spring框架,其他模块按需引入即可

  (3)     一站式

      ①    Web开发的三层架构 ,Web层、Service层,Dao层 全部使用Spring框架完成

4.Spring如何实现解耦

  (1)     IOC :控制反转

    ①    将对象创建权交给Spring管理

    ②    负责对象生命周期(有效期)

    ③    初始化方法,销毁方法

    ④    IOC创建对象实例有四种方式

      1)       直接使用无参数构造函数-推荐

         <bean id = ‘’’ class =””>

      2)       使用静态工厂创建bean

      3)       使用实例工厂创建bean

      4)       使用变种实例工厂,工厂类实现 FactoryBean接口

  (2)     DI :依赖注入

    ①    将对象的属性通过Spring赋值

    ②    Setter方法(属性)注入

    ③    构造器注入

    ④    P命名空间注入

    ⑤    支持值类型,引用类型和支持各种集合数据类型的注入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ieta/p/11200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