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谬论和基于数据的另一种说法

因果不成立的地方,防止被骗和骗别人

使用了不同的错误论证方法

有些数据看上去有正相关性,其实是假的

1,虚假关系,相关不蕴含因果

统计研究发现,冰淇淋销量最高的时候,就是公共泳池的溺水事故发生得最多的时候。

解释:不相干的两种东西,这个时候的数据正相关也不能说明两种事情有关联的地方。

2,后此谬误,巧合关系

小明感冒了,他吃了一些感冒药,然后他发烧了。所以,一定是这感冒药让他发烧的。

解释:只是事情刚好在这个顺序发生。发烧可能是感冒本身造成,未必是感冒药造成的。

3,单因谬误

小明考试成绩那么差,一定是因为他天天玩游戏机的关系。

解释:考试成绩差除了可能天天玩游戏机而排挤读书时间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一时大意、试题太难、发生其他大事导致小明没时间读书等等,天天玩游戏机不一定是唯一原因,也不一定是主因。

4,无足轻重

就是有一群瘾君子天天在抽烟,空气质量才会越来越差!

解释:抽烟虽会影响空气质量,然而其影响与交通工具或工厂排放的废气相比可说是微不足道。

5,倒果为因

  • 死刑判决越多,谋杀犯罪率越高,因此死刑导致更多谋杀。
  • 处罚受得越重的罪犯,再犯率越高、案件数也越多,因此重罚导致治安恶化。
  • 家长使用体罚越多,子女偏差行为越多,因此体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

解释:因果颠倒。然而,有可能原因正好相反,也就是越多杀人、越多死刑;犯罪时恶性越重、越可能再犯,或者较多人犯的罪,判得越严厉;子女越多偏差行为、家长越常施用体罚。

6,复合结果

小华因为发高烧不退,于是发生了脑膜炎。

解释:医学上更可能是“细菌感染没妥善控制”造成“发高烧不退”和“脑膜炎”。换言之,即使没有“发高烧不退”(比如吃了很多退烧药),小华仍可能因为“细菌感染没妥善控制”造成“脑膜炎”。是一种因果谬误,系指当某些原因导致多个结果时,在多个结果之间建立因果关联。

7,回归现象

小明前天发烧,今天吃了退烧药,小明烧退是退烧药的效果。

解释:发烧二天后,即使不吃药也很可能自行好转,不能就此认定是药物的效果。系因未考虑统计学上随机起落的回归现象,造成不恰当的因果推论。

8,滑坡谬误

孩子如果不上好国中,之后就考不上好高中,再来就考不进好大学,接着会找不到好工作,然后会穷困潦倒,一生就毁了!

解释: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因为事实不一定照着线性推论发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一般所说的“无限上纲”有时也牵涉到此种谬误。

9,以偏概全,以全概偏

俄罗斯人都喜欢喝伏特加

解释:不一定所有俄罗斯人都喜欢喝伏特加。是指以少数的例证或特殊的情形,强行概括整体。


1,选择性披露信息

所谓的“选择性披露”就是——有些事实告诉你,但有些不告诉你。这两部分是通过精心挑选滴

和上面以偏概全,单因谬误挂钩。还容易两者形成对比。

2,只谈表面,不谈深层

这种手法,建立在“受众”对某个领域不够了解。于是忽悠者就可以拿表面现象来掩盖深层原因。

和上面无足轻重挂钩。

3,基于不同的统计数据

大部分人都是“统计学”的门外汉。对统计学术语缺乏基础的认识。于是捏,某些人(政府、商家)就可以利用这些术语,来误导你。

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4,不切当的前提

对比两个事物的时候,如果前提不同,那么对比就没有意义。
忽悠的时候,恰恰是利用了【不同前提】如时代背景的对比。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刻意隐瞒前提的差异性。

5,用“纵向对比”代替“横向对比”

注意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中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6,通过追加定语的排名

所谓“追加定语”是一种修辞方面的语言技巧。这种技巧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忽悠。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hyc/p/1178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