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四十九课,畸恋小变态

最近流行一部片,《媳妇的美好时代》,剧中有一个80后帅哥毛峰,把一部分“小年轻儿”不靠谱的婚恋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凭感觉爱上一个女人,不顾父母强烈反对,火速就要与之成婚,却在结婚第二日就把新娘抛弃在床——后悔了!……无论亲友如何劝说,都很不屑的回答:“我这是为了爱情……爱情,你们懂吗?”

  这样的“爱情”很多人不懂,不仅不懂,还会觉得,这样的“小年轻儿”“有病”,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变态,真不知道脑子里装了什么?就像毛峰的姐姐、姐夫、爸爸、妈妈都会劝想要嫁给他的女孩:“他这人我们清楚,你可要考虑好了,嫁给他可是委屈你了……”家人都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对于毛峰这类的“爱情观”,大部分人是多么嗤之以鼻。
但我绝对相信,有一部分人是感同身受于毛峰的想法的,或者有一些人曾经有过一段“浪子”的生活。在旁人眼中是“变态”的畸恋,对于他们却是“真诚”的情感。 变态与真诚之间,到底为何有这样的矛盾呢?

  后青春叛逆

  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爱情是超越父母意志的一次重大机会。 而父母意志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社会规范。青春期我们会变得叛逆,父母说“不要”的,我们一定要试试,父母说“一定”的我们则要挑战“例外”……有很多人会延续这种青春期的叛逆,特别是那些在十几岁时被压抑了人,一直到三十甚至四十岁都会保有这种“后青春叛逆”。而婚姻大事则是他们最好的一次反抗机会。

  父母不喜欢的,我偏要。父母越反对,我越“罗密欧与茱丽叶现象”。比较常见的是门第之间的差异恋情,“凤凰女”找个“孔雀男”;或者“跨龄恋”,女孩要嫁和爸爸一样年纪的男人;还有人倾向于同性。

  “后青春叛逆”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在青葱岁月过去后,都会留有一丝痕迹,有一点叛逆,会让我们保持一些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但这种叛逆过度,就会成为一种“报复性”的“个性”,要自己去挑战“违反”社会常规的人生选择,形成“非常态”的恋爱模式。

  渴望自我传奇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这是李健的《传奇》,让王菲在春晚唱红。这首歌唱出一种爱情态度——爱情是一种传奇,值得钟情值得守候。

  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认知爱情,它该是一种“自我传奇”,是我平淡的人生中,能够与众不同,能够铭记一生的一次经验。所以它一定要“轰轰烈烈”,一定要像电视剧情节,一定要想鸿篇巨著的小说……为了塑造“自我传奇”,我们会暗示自己去追求不平凡的爱情,去挑战那些难度高的关系。

  闪婚、隐婚、小三、劈腿、三角恋、婚外恋……不是没有道德感,而是擦着道德边缘才会显得爱情不同凡响。让自己陷入这种复杂的纠结的关系,除了痛苦,也享受到快感——“爱情传奇”发生在我身上的快感。

  有些人是喜欢“痛”的,因为痛是一种深刻的体验,体验越深,似乎爱情就越“炽热”,越“厉害”。所以为了“自我传奇”,而让自己陷变得“沧桑”是很多人“变态”的基本模式。

  成长性情结

  “畸恋”畸的是情感的对象、模式和动机,而我们的动机常常是“情结”。

  “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拯救者情结”、“未完成情结”……会让我们锁定某种特别的恋爱模式。比如姐弟恋、惯性分手、恐婚症……而这种模式往往都是不断重复的,一次不成,再来二次……有些女孩一直寻找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结婚,觉得自己的爱情只可能在这样的人身上实现,第一次离婚了,第二次还是继续找“老男人”……只要这种动机没被发现,这种情结没被善待,它就会一直推着我们走向“畸恋”。

  情结是我们成长中的某些“坎坷”留下的自然创伤,时间是最好的修复剂,而心理上的唤醒和自知却可以加速情结的满足。以结束用恋情代偿的“恶性循环”。

  我们有时候的确把握不了钟情的对象,却可以审视自己的恋爱动机,并且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恋爱心理,你为何会执着于一段“不合适”的关系?当你发觉了自己内心的秘密,或许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全都出于“爱情”,它也和我内心更深层的需求有关。

  直接满足这些需求,比用借爱情来满足,更能带给自己幸福完整的人生。

  当你的周围再出现“畸恋”时,或者当你自己内心升腾出对这种“畸恋”的向往时,希望以上这些分析能给你这些“小变态”的答案。爱情不是单一的情感冲动,如果它只是“冲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我治疗的工具,而不是属于两个人的美好关系。

  请看懂自己的“爱情”。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weet/p/170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