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翻译类计算机图书的质量这样差

一、翻译类技术图书的现状

IT领域而言,我们自己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东西太少,而且技术发展也相对滞后(这是有因果关系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自从互联网在中国出现以来,这种差距就开始在缩小。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这种差距越来越小,而且我们跟进的步伐也越来越快。IT类图书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

作为一种传统的知识载体,图书仍然是大家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为了紧跟技术趋势的发展和迎合读者的需求,国内出版社在IT的中高端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经典著作。国外的确有很多书写得很棒,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却让人不敢恭维,这就是目前很多读者反映的国内引进版技术图书翻译得很差的问题,这的确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读者们在看完书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哪些书的翻译质量好,哪些书的翻译质量差,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到网上一查便知。为什么有那么多名著被“糟蹋”了呢?为了分析其中原因,让我们从翻译版图书的整个“中文化”流程来看看吧。

二、翻译类图书会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

很多读者和译者经常抱怨出版社的出书速度太慢,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大家对图书的制作流程可能还不了解。因为图书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很多,远比大家想象的要花时间得多。在这么多环节当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图书的内容质量出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容易出问题的主要环节及其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吧。

第一个环节:确定译者这个环节很重要,如果能找到一位好的译者,书的翻译质量自然不会差;如果找到不够好的译者,翻译质量在这个环节就没有了保证。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出版社会把书交给那些“不够好”的译者呢?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我们对好译者的定义,他们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第一,态度要好,能对这份工作负责,也就是能对读者负责;第二,技术要好,有开发经验,熟练掌握书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第三,英语要好,能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第四,中文水平要好,能正确、通顺地将所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果一位译者能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好译者,他翻译的书质量绝对有保障。但是,在国内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却不多,满足这些条件又愿意翻译书的人就更少,完全不能满足国内出版社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实矛盾,为了能出书,于是出版社便开始将很多翻译工作交给了一些“不够好”的译者,从此就埋下了隐患。选择译者的权利在出版社,于是出版社应该对这个隐患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

选择译者很重要,出版社也有相应的选拔措施,对于初次合作的译者,出版社会要求试译,也就是拿事实说话。于是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出版社应该以何种态度和尺度来评审准译者们的试译稿呢?一般而言,出版社会很重视这个环节,但是这与能否在这个环节把好关是两码事。因为评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评审工作细致与否、评审标准是否合适等都会对译者的选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最后经过市场检验这位译者很糟糕,出版社应该对这个阶段的工作负全部责任。

第二个环节:田间管理所谓田间管理就是出版社应该在书稿的翻译过程中与译者积极沟通,给予译者指导和帮助,分阶段地对译稿进行审阅,并适当地提醒和监督,以确保翻译工作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如果说第一个环节在整个“中文化”的环节中很重要,那么这个环节就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质量控制环节的核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残酷现实是无法找到足够多好的译者,所以必须将部分工作交给暂时还“不够好”的译者。这些译者一开始并不符合一位好译者的要求,但是只要他们具备成为一位好译者的潜力,编辑就有责任和义务协助他成为一位好的译者,从而出色地完成工作。

有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技术和英文不差,翻译出来的书也应该不会差,其实不然。写书不同于写文章,更不同于说话,表达的规范性尤为重要。有很多时候译者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他却不知道以何种形式来表达才是符合规范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即使译者的技术水平和英文水平都没有问题,译稿的质量仍然会出现问题。技术术语的翻译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并不是译者的能力不行,只是他不知道行业内的一些特殊规定而已。如果出版社能及时地给予译者正确的指导,这些都是译者很快就能掌握的。

译者的技术水平和英语水平很重要,但是他们的态度也同样重要。好的译者应该会对自己的翻译工作负责、对出版社负责、对广大读者负责。虽然说有译者谈不上非常负责,但是绝对也不会是那种极不负责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译者,只要出版社能加以“监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相信他们也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所以,如果有译者交给出版社不负责任的译稿,则说明出版社失职了。

绝大多数译者都是在牺牲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来做翻译工作,而且很多人都没有经验,对于这部分译者而言,他们也许并不知道出版社对译稿质量的具体要求以及在翻译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所以,如果出版社不能与译者进行及时、充分地沟通,仍然会导致译稿质量出问题。有些译者在刚开始时的确不够好,但是如果出版社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能与译者充分沟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些译者不但会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还能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译者。

第三个环节:编辑加工即使再好的译者,他提交给出版社的译稿也不能直接送到印刷厂,于是就需要编辑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如果译稿质量很好,需要编辑做的工作自然会少很多;如果前面两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译者提交的译稿质量很差,此时编辑就要花大力气了。如果编辑的整体素质够高(至少接近译者的水平),而且够负责,那么他应该能够使译稿的质量有较大的改善。所以,如果编辑加工做得足够好,应该不会让达不到标准的书出版上市。

第四个环节:复审/终审在出版流程中,复审和终审应该是处于两个不同的环节,但是我在这里把它们归并到一起。复审、终审环节都会对编辑加工过的译稿进行抽查,以发现并纠正编辑遗留的错误或产生的新错误。从理论上讲,复审人和终审人的水平应该远高于编辑,这样才能发现编辑无法纠正的错误。所以,如果复审、终审的工作能做到位,也应该不会让不符合要求的书稿蒙混过关。

三、如何避免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图书制作流程中,除了上述四个环节外,还有很多其他环节,但上述四个环节对图书的质量影响最大。我在上面简单地分析了各个环节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出版社身上。除第二个环节外,其他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都由出版社来完成,如果出现了问题,责任自然应该由出版社来承担。第二个环节应该是出版社与译者共同参与的,但是出版社却让译者在这个环节中孤军作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虽然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有办法来消除这些原因,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第一个环节中,如果出版社能够制定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译者才是合格的)、能够对试译稿进行正确、认真的评审、能不降格以求,相信在第一个环节中绝对不会种下问题的种子。

如果要充分做到田间管理中的各项要求,第二个环节要做的事情最多,也最为复杂,远远不只是最后等着译者提交译稿那么简单。尤其是当一个编辑同时在负责协调多本书的翻译工作时,挑战性会更大。如果不采取某种方式来保证每本书的翻译工作都能保质保量按进度进行,肯定会顾此失彼,因为编辑本来就有很多琐碎的工作。管理每本书的翻译工作就像是在管理一个小的项目,需要编辑实时地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和监督。大家都知道,管理一个常规意义上的项目时,有很多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辅助我们完成工作。其实,翻译工作的项目管理也一样,也有一些项目管理软件能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也更容易保证工作的质量。就我个人而言,我试过很多的项目管理软件,但是我尤为推崇Trikrwww.trikr.com),它真的很棒。

Trikr中,出版社相当于一个公司,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译者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图书的翻译时间即是项目的计划实施时间,可以将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就对应于译者分批提交的译稿。还可以规定每个阶段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设置提醒,也就是译者何时该提交某个阶段的译稿。当某个阶段的任务快到期时,系统会根据预先的设置以邮件方式对译者进行提醒。Trikr还可以内建讨论组、写字板等,方便同一本书的多位译者针对翻译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当讨论组中有新消息时,组中的成员就会收到相关的邮件(注册时会绑定一个邮箱)。此外,Trikr还有文件上传等功能,既方便译者提交译稿,又方便编辑反馈审阅后的译稿。

Trikr还有多其他非常棒的功能,能满足图书翻译项目管理的所有要求,而且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我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其实Trikr并不是为管理图书翻译工作量身定做的,它适合所有需要管理的项目,强烈推荐有这方面业务需求的朋友尝试使用它,尤其是管理外版图书的翻译工作的编辑们,Trikr一定能让我们的工作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站在一个编辑的立场,我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当我们的译者因为书的翻译质量不好而被读者指责时,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其实我们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
1.诚邀合作: 如果您想翻译、写作或是推荐IT类图书,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平台。
2.联系我们: yuany@turingbook.com(E-Mail)
3.欢迎加入图灵社区与作译者、业内人士进行交流: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uringbooks/p/121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