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内存回收算法--复制算法

       复制算法,它将堆上的内存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区域,一个是空闲区域,一个是活动区域。在程序运行中,实际使用的是活动区域,也就是有50%的空间被浪费掉。

       复制算法的实现过程:1.找出活动空间中所有存活的对象。2.将这些存活的对象复制到空闲区域。3.将之前的活动空间清空,然后,就变为空闲空间了,而存活对象所在的区域,则变为活动空间了。

       复制算法的优点,就是,内存回收完毕后,有一大片连续的可用空间。缺点,当然是,在程序运行期间,有50%的内存空间被放着,只有在发生内存回收的时候,GC才会借用空闲区域来实现内存回收工作。

------------------------------------------------------------转载------------------------------------------------------------------------------------------

      下文是转载自一个博客上的文章,它形象的介绍了复制算法。

       http://www.cnblogs.com/zuoxiaolong/p/jvm5.html

        

复制算法

         我们首先一起来看一下复制算法的做法,复制算法将内存划分为两个区间,在任意时间点,所有动态分配的对象都只能分配在其中一个区间(称为活动区间),而另外一个区间(称为空闲区间)则是空闲的

         当有效内存空间耗尽时,JVM将暂停程序运行,开启复制算法GC线程。接下来GC线程会将活动区间内的存活对象,全部复制到空闲区间,且严格按照内存地址依次排列,与此同时,GC线程将更新存活对象的内存引用地址指向新的内存地址

         此时,空闲区间已经与活动区间交换,而垃圾对象现在已经全部留在了原来的活动区间,也就是现在的空闲区间。事实上,在活动区间转换为空间区间的同时,垃圾对象已经被一次性全部回收。

         听起来复杂吗?

         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有了上一章的基础,相信各位理解这个算法不会费太多力气。LZ给各位绘制一幅图来说明问题,如下所示。

         其实这个图依然是上一章的例子,只不过此时内存被复制算法分成了两部分,下面我们看下当复制算法的GC线程处理之后,两个区域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1和4号对象被清除了,而2、3、5、6号对象则是规则的排列在刚才的空闲区间,也就是现在的活动区间之内。此时左半部分已经变成了空闲区间,不难想象,在下一次GC之后,左边将会再次变成活动区间。

       很明显,复制算法弥补了标记/清除算法中,内存布局混乱的缺点。不过与此同时,它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

       1、它浪费了一半的内存,这太要命了。

       2、如果对象的存活率很高,我们可以极端一点,假设是100%存活,那么我们需要将所有对象都复制一遍,并将所有引用地址重置一遍。复制这一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在对象存活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变的不可忽视

       所以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复制算法要想使用,最起码对象的存活率要非常低才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克服50%内存的浪费

      

版权声明


作者:zuoxiaolong(左潇龙)

出处:博客园左潇龙的技术博客--http://www.cnblogs.com/zuoxiaolong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tylinux/p/388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