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

非标,其实一般就是指银行或者保险所购买的信托收益权或者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主要投向只有两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项目。之所以称它为非标,正是因为这两类资产不在任何市场上市,并且个体资质差异极大,并无标准化可言。非标的转让极其简单,一般买方与卖方订立一个合同,双方盖章即可。

非标的兴起,可以一直追溯到2009年起的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本质上非常类似于目前的非标资产,并且培育出一批所谓的银行“同业业务”从业人员,后来伴随着监管的变化,逐步演化到今天的非标,买卖的东西变了,实质从来没有变化。都是商业银行为了绕开贷款额度、资本金限制以及授信范围而发展出来的“金融创新”。

为什么银行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创造出一个近十万亿的”非标“市场呢?正是因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非标产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处理,达到账面上的“低风险”高收益。

这里就要提到用风险资本了。商业银行除了缴纳准备金外,放出的借款也需要有足够的风险资本作为保障。每一笔银行借出的款项,根据其所承担的风险,需要扣除相应的风险资本。资产与资产之间扣除比例是不同的,这个就叫“风险权重”。比如国债的风险权重是0%,高风险债权的权重是150%。现在国债收益率4.5%左右,信托收益率10%左右。如果一个银行的风险资本仅有15亿,那么不考虑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信托被计提150%风险权重,银行最多只能买10亿元信托,多余的钱都需要去买国债,因为风险资本已经用完,只能使用不消耗风险资本的国债来提高收益。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利率需求很高。

可是银行同业业务从业人员摸索出了凶残的“卖出回购”技术。他们首先将信托卖出,然后跟买入方签订一个远期买入协议。这样,信托就“出表”了。瞬间,对于这家银行而言,就没有信托来占用风险资本了。由于接入这个信托的机构(一般也是银行)实际上相当于借出资金,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他所要求的成本也就在市场资金成本附近,我们假设是5%吧。那么最早买信托的银行,相当于利用“卖出回购”和信托工具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完全不消耗风险资本,同时收益率在10%的类“国债”。

对于接入信托远期卖出的那家银行而言,问题也不大,因为对它来说,这是一个“买入返售”交易,按照原来的资本监管办法,只记25%的风险权重,跟持有商业银行债权一样合算。

试想一下,如果A银行买B银行的信托,B银行买A银行的信托,如此循环。。。那么瞬间就可以“创造”出4倍的风险资本来。。。而银行的钱是有限的,谁还会买国债呢?

上周高善文在他的电话会议里,也讲了这个循环。

实际上,在货币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不止债券受到了挤压。房贷之所以最近难贷了,部分原因是因为房贷受到非标挤压(房贷权重是45%,但是贷款利率一般不超过7%,也算低风险资产了)。

好在会有9号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imlong/p/689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