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5):KNN算法

      K近邻算法,即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简称KNN算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由那离自己最近的K个点来投票决定待分类数据归为哪一类。这个算法是机器学习里面一个比较经典的算法, 总体来说KNN算法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算法。其中的K表示最接近自己的K个数据样本。KNN算法和K-Means算法不同的是,K-Means算法用来聚类,用来判断哪些东西是一个比较相近的类型,而KNN算法是用来做归类的,也就是说,有一个样本空间里的样本分成几个类型,然后,给定一个待分类的数据,通过计算接近自己最近的K个样本来判断这个待分类数据属于哪个分类。

目录:

  • 算法概述
  • 工作原理
  • K值的选择
  • 归一化处理
  • knn R示例
  • 推测车型代码

算法概述


  •   
  • 如上图所示,有两类不同的样本数据,分别用蓝色的小正方形和红色的小三角形表示,而图正中间的那个绿色的圆所标示的数据则是待分类的数据。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不知道中间那个绿色的数据是从属于哪一类(蓝色小正方形or红色小三角形),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给这个绿色的圆分类
  • 从上图中,你还能看到:如果K=3,绿色圆点的最近的3个邻居是2个红色小三角形和1个蓝色小正方形,少数从属于多数,基于统计的方法,判定绿色的这个待分类点属于红色的三角形一类。

  • 如果K=5,绿色圆点的最近的5个邻居是2个红色三角形和3个蓝色的正方形,还是少数从属于多数,基于统计的方法,判定绿色的这个待分类点属于蓝色的正方形一类
  • 于此我们看到,当无法判定当前待分类点是从属于已知分类中的哪一类时,我们可以依据统计学的理论看它所处的位置特征,衡量它周围邻居的权重,而把它归为(或分配)到权重更大的那一类。这就是K近邻算法的核心思想

工作原理


  • 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个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与训练集的数据对应特征进行比较,找出“距离”最近的k数据,选择这k个数据中出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 算法描述
    1. 计算已知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的距离
    2. 按距离递增次序排序
    3. 选取与当前数据点距离最近的K个点
    4. 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出现的频率
    5. 返回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类别的预测
  • 距离计算方法有"euclidean"(欧氏距离),”minkowski”(明科夫斯基距离), "maximum"(切比雪夫距离), "manhattan"(绝对值距离),"canberra"(兰式距离), 或 "minkowski"(马氏距离)等
  • knn算法中判断两条记录的相似度的采用的是欧式距离
  • 算法缺点:
    1. k值需要预先设定,而不能自适应
    2. 样本不平衡时,如一个类的样本容量很大,而其他类样本容量很小时,有可能导致当输入一个新样本时,该样本的K个邻居中大容量类的样本占多数

K值的选择


  • 除了如何定义邻居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选择多少个邻居,即K值定义为多大的问题。不要小看了这个K值选择问题,因为它对K近邻算法的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
  • 如果选择较小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小的领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学习”近似误差会减小,只有与输入实例较近或相似的训练实例才会对预测结果起作用,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学习”的估计误差会增大,换句话说,K值的减小就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容易发生过拟合;
  • 如果选择较大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大领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学习的估计误差,但缺点是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这时候,与输入实例较远(不相似的)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器作用,使预测发生错误,且K值的增大就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
  • 在实际应用中,K值一般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例如采用交叉验证法(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样本做训练集,一部分做测试集)来选择最优的K值。
  • 一般来说,k的取值最好是数据集的条数开方,并且最好取奇数,​下面示例中iris是150条数据,所以这里k值选13。

归一化处理


  • 数据标准化(归一化)处理是数据挖掘的一项基础工作,不同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以解决数据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原始数据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各指标处于同一数量级,适合进行综合对比评价。以下是两种常用的归一化方法:
  • min-max标准化(Min-Max Normalization):也称为离差标准化,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值映射到[0 - 1]之间。转换函数如下:
    1. 其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这种方法有个缺陷就是当有新数据加入时,可能导致max和min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义。
  • Z-score标准化方法: 这种方法给予原始数据的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进行数据的标准化。经过处理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转化函数为:
    1. 其中clip_image006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clip_image008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R示例


  • R实现时,可选择class包,也可选择kknn包进行计算
  • 以iris为例示例代码如下:
    #---------------------R:KNN算法--------------------------------
    head(iris)
    a<-iris[-5] #将标记种类的列去掉
    head(a)
    a<-scale(a) #z-score标准化
    str(a)
    head(a)
    
    train<-a[c(1:25,50:75,100:125),] #训练集
    head(train)
    test<-a[c(26:49,76:99,126:150),]  #测试集
    
    #接下来需要把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种类标记保存下来
    train_lab <-iris[c(1:25,50:75,100:125),5]
    test_lab <-iris[c(26:49,76:99,126:150),5]
    
    #KNN分类例子中在R中使用到的包有“class包”,“gmodels包”
    #install.packages("class")
    library(class)
    #接下来就可以调用knn函数进行模型的建立了
    ## 数据框,K个近邻投票,欧氏距离
    pre_result<-knn(train=train,test=test,cl=train_lab,k=13)
    table(pre_result,test_lab)
    
    #---------------------R:KKNN 包--------------------------------
    
    #install.packages("kknn")
    library(kknn)
    data("iris")
    dim(iris)
    m <-(dim(iris))[1]
    ind <- sample(2, m, replace=TRUE, prob=c(0.7, 0.3))
    iris.train <- iris[ind==1,]
    iris.test <- iris[ind==2,]
    
    #调用kknn  之前首先定义公式
    #myformula :Species ~ Sepal.Length + Sepal.Width + Petal.Length + Petal.Width
    iris.kknn<-kknn(Species~.,iris.train,iris.test,distance=1,kernel="triangular")
    summary(iris.kknn)
    
    # 获取fitted.values
    fit <- fitted(iris.kknn)
    
    # 建立表格检验判类准确性
    table(fit,iris.test$Species)
    
    # 绘画散点图,k-nearest neighbor用红色高亮显示
    pcol <- as.character(as.numeric(iris.test$Species))
    
    pairs(iris.test[1:4], pch = pcol, col = c("green3", "red")[(iris.test$Species != fit)+1])
          
    
    
                
    View Code

推测车型代码


  • 完整代码如下:
    setwd("E:\RML")
    cars <- read.csv("bus01.csv",header=TRUE,stringsAsFactors=TRUE)
    
    #
    library(kknn)
    m <-(dim(cars))[1]
    ind <- sample(2, m, replace=TRUE, prob=c(0.7, 0.3))
    car.train <- cars[ind==1,]
    car.test <- cars[ind==2,]
    
    #调用kknn  之前首先定义公式
    myformula <- Type ~ V + A + SOC + MinV + MaxV + MaxT + MinT
    car.kknn<-kknn(myformula,car.train,car.test,distance=1,kernel="triangular")
    
    
    # 获取car.values
    fit <- fitted(car.kknn)
    
    # 建立表格检验判类准确性
    table(fit,car.test$Type,dnn = c("predict","actual"))
    
    # 绘画散点图,k-nearest neighbor用红色高亮显示
    pcol <- as.character(as.numeric(car.test$Type))
    pairs(car.test[-8], pch = pcol, col = c("green3", "red")[(car.test$Type != fit)+1])
  • 结果如下:
  • 图形分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gzhu/p/669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