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2版) 阅读笔记1

是《批判性思维套装》的第二本书——《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二版)》,从内容和深度来讲,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主要包括:

  1. 哲学和归纳问题;
  2. 非形式谬误;
  3. 命题和传统三段论逻辑。

我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主要是在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再简单一点,就是如何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本周读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分——“推理的构成”,我就从第一章说起。

第一章:什么是逻辑思维?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它?

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关键词——推理,什么叫推理?信念和构成信念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就是推理。我们通过多个信念来支持一个信念,这就是推理,也就是后面分开而论的推论和论证。而这种逻辑关系,在思维角度上,可以说有下面三个维度:

  1. 描述推理的模式;
  2. 评估决定推理好坏的特征;
  3. 制定能最大限度地解释好推理所具有的特征的规则。

起来有些绕,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好推理的共同形式,同时让它成立。总之说起来,描述特定推论的基本逻辑关系就是对其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符合有效推理的规则。
而我们这里所探讨的逻辑思维,其实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自然语言能描述的一些论题,这些我们暂且称之为非形式逻辑。相对应的形式逻辑是什么呢?就是符号逻辑。比如公式、数学证明这一类的推论,其实就是公式之间的关系。
么我们常用的两个动词“推论”、“论证”,在这里所讨论的逻辑思维的环境中,也是有区别的。“推论”更多的是一种或多种信念对另一个信念的支持关系,而“论证”是一个或多个陈述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关系,特别是这里的论证,我们不能理解为这是敌对双方的口头交锋,这里的“论证”更像是法庭中的“论证”,用一组语句,有力的提出一个得到支持的断言。
具体什么事论据,之间的连接词……这些我们可以和形式逻辑——“离散数学”中的命题相比较,就不一一赘述。
是这些都只是概念、理论,在具体的生活中,并不是每次的论证都能清晰的找出论题、论题指示词、论据……,有些时候我们面对的还不是论证,只是解释,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对于论证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一般有下面三点要求:

  1. 识别论证,仔细找其中的断言和相对应的依据;
  2. 确定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区分和重构,寻找前提和结论。
  3. 评估论证。


些说是要求,还不如说是技巧或者规程。比如在分析论证的时候,分清论题指示词、论据指示词会带来很大的方便,也比如,一段话中有很多解释的成分,但这些解释都不是支持,并不能算作论证。
除了这些,有一些语言形式,除了刚刚所说的论证和解释是不同的,很容易
迷惑我们,还有比如:论证和条件句也是不同的。我们以书中的例子来看:

“如果海因茨是一个归化公民,那么海因茨不是出生在这个国家。”

句话在我们看来,明明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而且也符合常理,但是,如果我们细究的话,这句话并不是一个论证,而是一个条件句。这句话稍改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论证:

“海因茨是一个归化公民,因此,海因茨不是出生在这个国家。”

心的读友应该已经发现了,论证和条件句的区别取决于这句话之间如何关联。

第二章 用逻辑思考用心说话

一章主要讲的是逻辑思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理性接受度。
首先,从我们的常识就可以知道,论证的关联性和论证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论证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越强大,论证就越强。而之后我们才可以提到理性接受度,理性接受度取决于论证关联性强以及总体证据支持好,但是这后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就比如在辩论赛中,哪一方逻辑清晰缜密,证据充分,那一方就能收获观众和评委的认可。

为了获得良好的理性接受度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从语言和修辞力两个方面进行表现。最好的修辞,必然会更容易赢得受众,也是提高修辞力的有效技巧。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这只是一种技巧,它更有利于说服,但并不等于充分推理。
以,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思维,思维也是语言的内在源泉。文中说:“逻辑思考者的要点是:虽然说服受众接受自己的信念是一件好事,但必须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即说服要具备理性接受度。”
论证角度来说,任何信念或语言都是非真即假的,“只要说话者是真诚的,并且有能力表达自己”。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就是表达信念的标准方式。在第二章中,集中描述了语言在逻辑思维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变化。
言从目的角度分类来讲,可以分为信息类、指令类、表达类、承诺类。这四者当中,只有信息类有直接的真值条件,其他的都只是一种表述,求真假并没有什么意义。

到语言,就不得不说语言的复杂性,除了直接表述的内容外,还有很多间接表述、比喻义。通常来说,语言的非字面含义和间接使用会将我们需要的真实信息模糊化,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拨开云雾见天日。常用的方法无外乎“重构定义”,主要分下面三个部分:

  1. 报道性定义,含义两边一定相等,论据充分;
  2. 实指定义,其实说白了就是范例;
  3. 语境定义。

报道性定义中,由于要求其定义是充分的当且仅当其两边是同义词或有等同的意义,容易出现定义过长、定义过窄、或者既过宽又过窄的不充分情况,所以通常会对报道性定义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只要使用反证法,也就是举反例,要求场景必须是连贯的,并且在描述中不能改变词语的含义。实指性定义和语境定义相对较为简单,就也不赘述了。

总结

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看得特别慢,有些地方甚至看了好几遍,逻辑性很强,我建议同学们都可以读一读,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我们常常说理工科的同学逻辑特别强,其实我们没有系统的逻辑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刻意去接受思维训练。当然也可以先去看看《学会提问》这本书,或者“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了一些逻辑思维的基础再来看这本书,就会更轻松一些。总之不可否认,这是一本思维训练跟系统的书,看一遍是不够的,要看好几遍,并且付诸于实践,将里面的观点用来实际问题的思考,一定会有所变化和提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uzhengsheng/p/522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