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件应用分析精粹》已经定稿

 大家好,《显示器件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显示器件”)目前已经基本定稿,相关例程(仿真电路)也已经准备妥当,插图也绘制完毕,眼下正忙于后续的进一步完善中(包括遣词造句的优化,理论计算方面再次梳理验算,绘图或标记风格的统一化等等),预计年后即可交稿,换句话说,《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三极管”)出版之日,正是《显示器件》交稿之时。

                           

有不少人可能会想:显示器件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一些指令吗?摸索摸索也就出来了!不少关于单片机或嵌入式开发的图书也有讨论模组应用的案例,还有一些专门讲解模组驱动,好像没什么必要再写一本。

如果一本书仅仅从模组角度讲解使用方法,还真没什么技术含量,《显示器件》肯定能够让你达到熟练使用模组的目的,但这绝非其主要目的。阅读完《显示器件》后,你能够理解芯片的设计架构与工作原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模组(包括必要的背光、灯丝电源电路),并且使用单片机编写相应的驱动。换句话说,从芯片至模组再到驱动设计的整个流程对你来说都将不再是秘密。《显示器件》虽然对指令也进行了详尽讨论,但并没有对应用方面的内容有过多涉及,因为这类图书已经不少了,讨论指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图书的完整,另外一点则是为了揭示其与硬件原理之间的关系(干什么的?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显示器件》能够帮助你从硬件层面深入理解模组电路与相应的驱动设计,但具体使用模组能够设计出如何惊艳的产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设计一个万年历秀一下?不存在的!本书不会以这样没技术含量的应用凑篇幅。

 

有人可能也会说:讨论驱动芯片的图书也有呀!是的,但是它们更多的是从数据手册角度去讨论,详尽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视角太过狭窄,讨论驱动芯片就只涉及驱动芯片,但是如果不具备相关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你不可能从宏观上真正透彻全面理解数据手册。换句话说,即便看完一本详细讨论驱动芯片的书,那你也只是对某芯片的使用有所了解,但是内部模块的工作原理却不一定知晓,即便你能够设计出模组,但硬件电路设计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实际上,《显示器件》只是以某几类器件作为一个入口向大家展示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阅读完后你当然能够独立设计出模组及相应的驱动,但获得的技术知识与设计思路却对所有硬件方面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我早就提过:硬件方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显示器件》目的就是把这些相通点挖掘出来。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集成电路内部的工作原理没有必要知道吧!大多数应用工程师不需要!没错,集成电路内部的确有很多比较偏的细节,绝大多数应用工程师也的确不需要知道,但是《显示器件》对比较偏的细节并没有涉及,而是选取了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电路原理进行讨论,因为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的电路原理也是相通的,两者并没有站在对立面。例如,芯片内部的电荷泵、模拟开关、电流源、PWM控制器等等也会有对应的分立芯片,很多分立元件搭建的电路原理与芯片内部集成的模块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你可能不知道而已。然而尽管如此(删减了很多比较偏的细节),留下来的这些知识也并不少,《显示器件》只能选取与讨论的显示器件数据手册相关性非常强且重要的那些,所包含的知识可谓是精华中的精华(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要从32768Hz的振荡源中获取1Hz时钟信号呢?如果你能够真正理解,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芯片外接时钟源时会有相应的寄存器将其先分频”(数据手册很少会告诉你每个寄存器在电路设计层面存在的真正意义),而不仅仅只是知道“芯片中的这个寄存器是用来设置分频系数的”,甚至于后续进行电路设计你也会有这样的意识,这就是技术功底的具体体现(考试或面试用不上),在工作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你设计的电路系统更合理更稳定。我们在《显示器件》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思路方面的东东绝对比知道某个具体电路的原理分析要重要得多。

 

我写书总希望把从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有机地与图书内容结合起来,这些经验不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怎么解决的”这种方式展现的,而是以一种思路的方式阐述,你确实并没看到里面真正有什么项目,所以我写的书一般不适合那类声称“需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图书”的读者,这类读者狠不得在书中看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能立刻用得上(说得好听点,就是不想浪费时间,说是不好听,就是浮躁),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懂想要的是什么。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趣事:高考前英语老师连续几周都在课堂讲解选择题,某同学极力抗议道:你不要总是讲这些,多讲些语法方面的内容呀!老师当时回复:这些就是语法呀!我承认当时两边的嘴角偷偷上扬了(不要说出去)。

想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图书”的读者跟那位同学还是很相似的(不要打我),因为现阶段的你并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请具体回答一下:你所谓的“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图书”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回复:具体说清楚很难,总之要有用,能够直接可以在工作中用得上,能够马上提升技术的,能加工资的,能走上人生巅峰的。好的,你赢了!因为这个世界不存在你想象的那样的书,技术的提升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根本不需要质疑。曾几何时,我工作时也经常到市图书馆借书,有时至少查阅十几本书也许才能解决一个思路问题,技术的学习当然很难,但技术的提升更不容易,因为学习并不代表提升!

那种“挂个电路直接分析”的图书够实践吧!然而很大可能跟你没什么关系,你也未必有兴趣读下去,最多某个电路跟你的工作相关时会查一下。必须得承认,近十年我都没看过那类书,而且也从来没有完整看完过哪怕一本这样的书。

那种“以真正项目中出现问题然后解决”的图书够实践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种书是给已经有相关经验的人看的。即便你看懂了也没用,因为经验方面的内容不去亲自实践很快就会遗忘,这是必然的,有句老话说得好:错误只有犯一遍才记得!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他可能会觉得:这书牛X,我以前遇到过的问题几乎都讲透彻了,每条经验都是价值万金!但是很遗憾,这可能跟你半毛钱关系没有!

那种“先用万用表检查这里,再,,,,然后,,,,最后”的修理图书够实践吧?我这里假设你已经精读此书并且修理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了,但你也仅仅懂得修理某个机器而已,如果让你设计电路系统,行吗?答案绝对一定加肯定是否定的。

什么?你需要详细讨论项目中器件选型说明的图书?我想不少人还真会有这种需求,之前就有读者对《电容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电容”)表达了没有包含器件选型方面知识的遗憾,但是我要说的是,原来是有计划,但删掉了!因为没法写,也很难写好,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呀!因为器件选型这种东东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而且只在某一种特定项目背景下才是有效的,如果你能够深入理解器件的工作原理与相关参数,你还不会选型吗?还需要别人写的N次货来指导你吗?反过来说,如果你无法做到器件的合理选型,那说明你对这个器件根本就没有理解透彻,电阻电容很简单吗?但你并不了解!别人(包括我)写的“选型经验”并不是万能适配的,更何况也无法保证绝对正确。不就是选型嘛!把产品选型目录给我就行了,其它不需要你多说!185集超级灌水肥皂电视剧一集终结不香吗!

 

有人也这样评价:《电容》主要是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其实这个认知与 “需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图书”是一个意思。我又想问一句话:你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的区分在哪里?一定要给出项目再解决才是实践吗?一定要分析完整的电路系统才是实践吗?一定要有器件选型方面的知识才是实践吗?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推导过程就是理论吗?其实我觉得:理论还是实践的区分并非如此肤浅,关键看最后的目的。例如,学校教材讲解FFT或使用根轨迹判断系统稳定性等知识时会有一大堆数学推导过程,但是却并没有具体说明实践中怎么去使用,这就是真正的理论,为了理论而理论,因为它还需要你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去摸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许你在十年后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哦,原来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呀!

《电容》一书中很多电路确实没有标记参数,也基本没有涉及到器件的具体选型,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关键是书中所蕴含的基础设计思路,这就是我写的书的重点所在。网络上所谓的器件选型就是基于这些最基础的知识,但是你看不到,也不想看。世界上的电路成千上万,但是很多电路的基本原理都是相通,你不去理解相通的地方,总是在试图解决表面的东西,对电路设计能力的提升会有何裨益呢?同样,如果一本书只是在一个劲地讲解很多实际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那我只能说:这本书的价值实在非常有限。《电容》、《三极管》、《显示器件》只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公式计算,但我敢说:没有一个推导过程是冗余的。因为说老实话,本人也不喜欢看那种使用数学推导长篇大论的图书!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写出来的书也绝不会用这种方式来凑篇幅,而更倾向于使用比喻、对比、图文甚至幽默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对大多数工程师会更加有用得多,因为我们都不是专门搞理论的,也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有用才是真正的目的!

所以我写的书不是用来查的,而是用来读的,你得把里面阐述的思路弄明白了,电路设计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你知道某个项目的电路工作原理又能怎么样呢?你知道某个项目的变压器是怎么设计会有很大的用处吗?这并不能帮你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项目背后有很多基础知识你并不具备。这个世界肯定有很多很多看不懂的电路,但是不要紧,因为首先可能不在那个行业,用不上,其次,与现行业相关的电路却看得懂,再次,即便行业有点偏差,根据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以一定的方法有能力弄懂,这就已经足够了!

我之所以花费很多精力努力写好一本书,其实目的只有一个:我不希望自己写的书很快会被遗忘!如果在撰写之前已经预计某本书很快会这样,那我根本就不会开始写,如果已经决定开始撰写,说明我有信心与能力实现预定的价值输出,就如同做项目一样,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我一直认为一本图书最有价值的地方还是组织思路,这种价值的体现与图书里分析了多少个项目的电路原理半毛钱关系没有?而应该反过来:把多个电路中共同的设计思路或难点提取成为单个容易讲明白的知识点,不然每个电路都讲一点,但每个电路设计都讲不透,根本不会有什么价值输出。所以还是那句话:组织思路非常重要,而我写的图书全部重心都在思路上。

最后,我想谈谈一些读者认为《电容》中出现不少错误一事,首先要对出现错误一事表示抱歉。其次,图书出错在所避免,尤其是第一版,这不仅仅是因为《电容》是我第一次撰写的图书(各方面可能还未臻成熟),更是因为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书中有很多Multisim软件平台截取的仿真电路图,我潜意识以为这些图应该不会出错(本来正确,编辑后却是错的),因为截取的图片怎么可能会有错呢?但事实上出现了几处,而且这些错误还不是那种乱七八糟的(例如,NPN变成PNP,网络错误连到另一个节点,而且还正确地出现了连接黑点),外行人都看不出来。由于脑子里根本就想过会发生这种事,所以对仿真电路的审核就不会花费十分精力,继而没有发现有些网络没连上或连接错误。

有些读者说:国外的图书就没多少错!那得看它是第几版了!版次更新一般涉及到错误的更正,能从国外流到国内的图书,能找到错误已经非常不容易(就跟你吐槽国内烂片太多一样,国外同样也有大量烂片,只不过流入国内的相对来说整体质量会高一些),即便那些翻译的图书,经过数版之后错误都很难避免。我这样说并不是为出错而找借口,而是希望大家多多理解。

有人说:出版社重印时可以改呀!从笔者的角度来讲,我当然希望出版社每次重印(不是再版)都能够把已经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改,但是出版社不是我开的,他们的考量可能并不一样。勘误是及时弥补错误的一种方案,错误就是错误,有没有勘误它还是客观存在的。

在此再次感谢支持《电容》的读者,也希望能够同样支持很快就要出版的更成熟之作《三极管》,么么哒~~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unshine-jackie/p/1429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