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古典乐考试所需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古典乐考试

图画展览会 图索尔斯基

艺术的通感——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赏析

原标题:艺术的通感——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赏析

文许馨文 资深出版人 乐评人

第一次听到《图画展览会》钢琴版是在一部大陆拍摄的谍战电视剧《无悔追踪》里,那时的我还沉浸在德奥系的古典音乐里,跟巴赫、勃拉姆斯纠缠不已,并不知道有穆索尔斯基这位俄罗斯作曲家。但是,这部钢琴作品在电视剧里实在太出挑了,出挑到配合着主人公纠结彷徨心情的 "漫步" 钢琴主旋律甫一出现,我就竖起耳朵追逐这个旋律,甚至感觉这部电视剧的格调都被配乐提升了,那几日,我的脑海里盘旋的旋律都是"漫步",久久不散。

我开始四处查找资料,搜寻这首钢琴曲的全版。寻到了一张加里 · 格拉夫曼的 CD 版本,一听之下,痴迷不已,彻底喜欢上了这部作品,更由此曲得知,这位头像被印在俄罗斯硬币上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原来并不是默默无闻之辈,他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主义作曲家 "五人团" 中最富创造力的作曲家。

1874 年 6 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画展上的作品是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建筑师维克托 · 阿里山大罗维奇 · 哈特曼所画。穆索尔斯基借此作品,抒发了他对友人怀念的真切情感。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也有着新的探索。

哈特曼的画作

《图画展览会》整曲分为漫步、侏儒、古堡、杜乐利花园、牛车、蛋中小鸡、穷富犹太人、市集、墓窟、女巫的小屋、基辅城门楼 10 首组曲。各曲各以画展中的一幅画为依据,但并非单纯描绘图画的外貌,而是深入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其中的 "漫步" 主旋律穿插于全曲,以此连接各曲,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

令我痴迷的这段 "漫步" 主旋律正来源于作曲家模仿画展中观众在画作前来回踱步欣赏画作的脚步声,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那部电视剧里的配乐会强烈地吸引到我,正因我个人的常观看画展的爱好!作曲家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让两种艺术形式有了联通,让人听了产生一种艺术的通感,似乎在音乐和绘画之间架起了一座黑白键的桥梁!这正是穆索尔斯基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一独特的作品吸引了后世许多作曲家为它改编,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改编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可,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改编作品吧。这次江苏大剧院的演出,捷杰耶夫将要指挥的正是这一版本。

穆索尔斯基出生于一个拥有农奴的古老贵族家庭。农奴制废除后,他散尽家财,支持以平民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运动。他早年是精英队伍里的一名斗士,晚年沦为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酒鬼。这位作曲家几乎从未接受过正统的作曲训练,却创造了俄罗斯最珍贵、最诗意也最令人浮想联翩的音乐作品。

时至今日,关于穆索尔斯基和《图画展览会》的脍炙之言一直层出不穷,最公平的做法是在其中挑选一些佳作(当然是完全主观的选择),举办一次"展览",让这些作品为自己说话。不同文章中提到的事实可能稍有出入(例如,《图画展览会》中每一节分别指代的是哪幅画作?展览中原本展出了多少幅画?哈特曼究竟是怎样去世的?等等),但它们都丰富并加深了人们对这部独特而具有震撼力、无所畏惧地使用标题和通感的"艺术作品"及推动其诞生的背后力量的认识。

穆索尔斯基用一组个性鲜明的曲子刻画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俄罗斯人、波兰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他将曲目中的角色置于戏剧性和滑稽的情景中;从城市、田园到林间,有的独自一人,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身处人群中,或则争辩,或则欣喜若狂。

舍赫拉查达

辛巴德是一个有各种奇异经历的勇敢航海家,他多次出海远航,触礁沉没,但却死里逃生。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着力表现无边大海的各种变化奇幻的景象。通过大海主题和配器、织体的各种音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乐曲采用了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在序奏中首先呈现的是威严而冷酷的苏丹王主题。此曲由三支长号和一支大号主奏,雄浑阴沉,带有宣叙调特点,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舍赫拉查德的第二主题,带有阿拉伯音乐风格的东方音乐特有的妩媚色彩的旋律,表现了舍赫拉查德聪慧柔美、委婉迷人的性格,与苏丹王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变化再现,在不同场合表现了不同内容和不同音乐形象。中提琴、大提琴不断反复的伴奏音型,带有较强的波动感,描绘了起伏动荡的海浪。在这背景下,苏丹王的主题演变成大海主题,成为奏鸣曲主部主题:这是个宁静、平和的主题,仿佛可见到辛巴德的船在粼粼波光的海面上飘然滑行。接着长笛奏出柔和的辛巴德主题:接着,小提琴独奏再现舍赫拉查德主题,通过变奏使原来宁静的主题逐渐变得激动不安,预示着大海在骚动,暴风雨将来临,以及辛巴德与海浪搏斗的惊险场面。进入再现部后,大海主题呈现出剧烈、不安和动荡,描写了狂风巨浪的肆虐。最后乐曲再现,重现大海主题和副部主题,在渐趋平静的气氛中,辛巴德的小船平稳地渐渐远去。 这个乐章描绘两个情景:一是巴格达节日的欢乐场景,二是巨浪涛天的大海。第一部分以狂欢性的舞蹈、快速节奏型的主题,表现了五光十色巴格达欢乐的节日气氛。节日气氛走向高潮时反复出现了与卡伦德王子主题相关的乐句:把斑斓多彩的节日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出现公主主题,经过充分展开,达到欢腾高潮,突然乐曲情绪变化,出现了大海主题,在起伏不停的海波节奏型衬托下,长号、大号用力再现苏丹王主题:这两个主题交织发展,又再现了巴格达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狂热的高潮时,音乐突然停止,发出一声巨响,暗示着辛巴德的船撞到了岩石上,沉没在茫茫大海中。乐曲气势渐弱,小提琴奏出呜咽似的大海主题,辛巴德小船主题也再次浮现出来:仿佛是对辛巴德这位勇敢航海者的回忆。最后由小提琴独奏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出现,喻意故事讲完了,而苏丹王的主题也变得温和,被舍赫拉查德感化了。大海平静了,全曲在独奏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微弱的和弦中结束。

命运交响曲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河般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又名命运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这首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第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

蓝色多瑙河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第四十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这首交响曲的开始没有使用慢速度的引子。并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 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是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它完成于1788年,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在中提琴摇摆不安的伴奏音型上,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了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愁苦压抑的音调,用不安的节奏轻轻的敲击着。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似乎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在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中,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了。进入展开部后,调性转为升f小调。频繁不断的移调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呼应开头。在小提琴轻微的叹息中,双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静的旋律,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副部主题建立在平稳的半音音调上。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有持续多久,木管乐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中乐章色彩骤变。进入再现部后按传统回到第一主题,但并没有平静下来,六次转换调性使音乐变的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氛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第一乐章在痛苦的气氛中结束。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在这个乐章中由第一乐章的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小调转向降E大调。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这个乐章由两个对比较小的主题构成,她们平静、明朗、抒情,又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但是在这个乐章中却有一个从头到尾的不安的搏动底色,宛如在寻找答案却什么也得不到。两个主题中的断续节奏和个别音调也为安详的音乐投下了一丝阴影。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子, 具有第一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表现出了沉重的步伐。用复三段体写成的小步舞曲情绪热烈激昂,却丝毫找不出小步舞曲那种温文尔雅的特征。舞曲中可以感到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所特有的半音音调及一些动机的交织。乐章一开始,乐队诠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激,直到攀援到高音区的最高点时,音乐才迸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在对比性的中段,g小调转换为G大调。一串明亮的光线突然使人们心境开朗。这个中间的三声中部是整个乐曲唯一能使人感到舒心和快乐的地方,这象征着莫扎特那快乐的天性。但是由于她夹在了一个痛苦挣扎的小步舞曲中间,因此仅管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唱出了柔挽的旋律,音乐却浸透着淡淡的哀愁。直到激奋有力的小舞步主题再现时,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它继续发展第一乐章的戏剧性效果。这个终曲乐章一开始,焦燥的第一主题就以酷似小舞步曲的音调在强弱悬殊的力度对比中直冲而来。这个主题含有鲜明的对比因素。前半部音调柔和,以弦乐器奏出;后半部则音调威严,合奏加入,并增强了力度。这里和第一乐章一样有一个急 速悲壮的高潮。而且这种性质更加突现了,直到最后。很快这个主题便消失在弦乐奔流不息的音潮中。这汹涌的音潮象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音乐中洋溢着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仅管第二主题具有歌唱性,但是在音乐的中间却有一段尖历的和弦互相撞击着。给人一种很不安定的感觉 。在乐章结尾处的演奏辉煌而又振奋。仿佛是在告诉人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喜悦和幸福。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是一个灿烂生辉的乐章,各主题对比鲜明,为数亦多。第一主题从一开始即以总奏呈现,显得庄严而堂皇。乐章的第二主题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音乐形象生动。

第二乐章

如歌的行板,F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与其他乐章形成对照,不甚华丽,但显得庄严堂皇。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稍快板,G大调转C大调,3/4拍子。

第四乐章

终曲,甚快板,C大调,2/2拍子。整个乐章的特色是以对位手法展开的,它充分连续地应用了赋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告别 海顿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

海顿一向被我们尊称为 "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身为纯粹的古典主义音乐家,他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富有创新精神。1772 年创作的第 45 交响曲——《升 F 小调交响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升 F 小调第 45 交响曲》就是《告别》,对于这部作品的背后,世界上流传着颇多的版本演绎,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有两种。

其一是,顾名思义《告别》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描写离别的曲子:海顿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匈牙利公爵艾斯德哈吉的宫廷乐队担任乐队长。1772 年的一日,艾思德哈吉公爵突然宣布要解散乐队。乐师们得到这个消息立刻惴惴不安。乐队里有很多人都跟海顿一样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如今解散乐队——那可是关乎生计的问题。海顿自然也是万分难过,为此他创作了一首交响曲献给公爵,作为一份告别的礼物。

在最后的音乐会上,海顿亲自指挥乐队演奏这首作品,在最后一个乐章时,大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起结束演奏,而是按照乐谱提示,各声部依次结束然后下台。

同一种乐器的乐师们,在完成自己的声部后,就把自己面前的蜡烛熄灭,默默的离开乐队了。

哀婉的旋律和结局,让公爵深受感动。当得知乐队的乐师们为何如此时,立刻打消了解散乐队的念头。就这样,这首《告别》挽救了乐队。

另一个版本却截然相反。有人认为《告别》并不是一部伤感离别的作品,而是反喻的一种诙谐。

1766 年,艾斯德哈吉公爵在诺吉托拉湖边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他每年都要带着家人和宫廷乐队来这里常住。但是宫廷明文规定,乐队成员和杂役们不能携带家属。

1772 年,公爵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出奇得长,乐师们几乎全年时间都要在这里住着,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摆脱这思乡的煎熬,大家纷纷把希望寄托在海顿身上。

海顿自然也是归心似箭,于是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暗示公爵是时候回去了。他立刻着手创作了一部交响曲,创作时候将调号选择代表孤独的升 F 小调。在为公爵演奏时,海顿要求乐师们按照总谱的次序,收拾好自己的乐器并吹灭蜡烛依次离场,最后只留下自己和两个小提琴手在台上孤独的演奏。

当然最后三人也离开了,公爵立刻明白了海顿的暗示,并决定次日一早返程回维也纳,给所有的乐师们放长假,与家人团聚。

虽然两个版本的故事截然不同,至今人们都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那又如何?《告别》的确是一首极好的作品。

古典主义三杰

维也纳三杰交响乐之父

弗朗茨 · 约瑟夫 · 海顿 (1732 一 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 "交响乐之父" 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维也纳三杰代表作

代表作:《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

维也纳三杰贝多芬

编辑

维也纳三杰乐圣

路德维希 · 凡 ·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 "乐圣"。

维也纳三杰代表作

代表作:《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热情奏鸣曲》、《月光曲》、《暴风雨奏鸣曲》、《田园交响曲》等。

维也纳三杰莫扎特

编辑

维也纳三杰音乐神童

沃尔夫冈 · 阿玛多伊斯 · 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 年 1 月 27 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 9 号,1791 年 12 月 5 日卒于维也纳,享年 35 岁。

维也纳三杰代表作

主要作品: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唐. 璜》、《魔笛》

交响乐:《 降 E 调第 39 号交响曲》〈帝王〉、《G 小调第 40 号交响曲》、《C 大调第 41 号交响曲》〈朱庇特〉。

协奏曲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降 B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C 大调钢琴协奏曲第 21 号 》、《A 大调钢琴协奏曲第 23 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弗朗茨 · 约瑟夫 · 海顿交响曲

作品编号 序号 调性 又称 创作时间

I:1 1 D 大调 1759 年

I:2 2 C 大调 1764 年

I:3 3 G 大调 1762 年

I:4 4 D 大调 1762 年

I:5 5 A 大调 1761 年

I:6 6 D 大调 "早晨" 1761 年

I:7 7 C 大调 "中午" 1761 年

I:8 8 G 大调 "黄昏" 1761 年

I:9 9 C 大调 1762 年

I:10 10 D 大调 1760 年

I:11 11 E♭大调 1761 年

I:12 12 E 大调 1763 年

I:13 13 D 大调 1763 年

I:14 14 A 大调 1764 年

I:15 15 D 大调 1764 年

I:16 16 B♭大调 1763 年

I:17 17 F 大调 1760 年 - 1761 年

I:18 18 G 大调 1757 年 - 1759 年

I:19 19 D 大调 1759 年 - 1760 年

I:20 20 C 大调 1757 年 - 1763 年

I:21 21 A 大调 1764 年

I:22 22 E♭大调 "哲学家" 1764 年,1773 年修改

I:23 23 G 大调 1764 年

I:24 24 D 大调 1764 年

I:25 25 C 大调 1760 年 - 1764 年

I:26 26 D 小调 "哀伤" 1768 年

I:27 27 G 大调 1757 年 - 1760 年

I:28 28 A 大调 1765 年

I:29 29 E 大调 1765 年

I:30 30 C 大调 "阿利路亚" 1765 年

I:31 31 D 大调 "号角" 1765 年

I:32 32 C 大调

1757 年 - 1763 年

I:33 33 C 大调 1761 年 - 1762 年

I:34 34 D 小调 1765 年

I:35 35 B♭ 大调 1767 年

I:36 36 E♭大调 1761 年 - 1762 年

I:37 37 C 大调 1757 年 - 1758 年

I:38 38 C 大调 "回声" 1767 年

I:39 39 G 小调 "大海风暴" 1765 年 - 1768 年

I:40 40 F 大调 1763 年

I:41 41 C 大调 1768 年

I:42 42 D 大调 1771 年

I:43 43 E♭大调 "墨丘利" 1770 年 - 1771 年

I:44 44 E 小调 "悼念" 1772 年

I:45 45 F♯小调 "告别" 1772 年

I:46 46 B 大调 1772 年

I:47 47 G 大调 "回文" 1772 年

I:48 48 C 大调 "玛丽亚 · 泰利莎" 1768 年 - 1769 年

I:49 49 F 小调 "受难" 1768 年

I:50 50 C 大调 1773 年

I:51 51 B♭大调 1773 年

I:52 52 C 小调 1773 年 - 1774 年

I:53 53 D 大调 "帝王" 1777 年 - 1779 年

I:54 54 G 大调 1774 年

I:55 55 E♭大调 "校长" 1774 年

I:56 56 C 大调 1774 年

I:57 57 D 大调 1774 年

I:58 58 F 大调 1767 年

I:59 59 A 大调 "火" 1768 年

I:60 60 C 大调 "神思恍惚的人" 1774 年

I:61 61 D 大调 1776 年

I:62 62 D 大调 1780 年

I:63 63 C 大调 "罗克梭兰尼" 1777 年,1779 年修改

I:64 64 A 大调 "时代变迁" 1773 年 - 1775 年

I:65 65 A 大调 1769 年

I:66 66 B♭大调 1774 年 - 1776 年

I:67 67 F 大调 1774 年 - 1779 年

I:68 68 B♭大调 1774 年 - 1776 年

I:69 69 C 大调 "劳登" 1775 年 - 1776 年

I:70 70 D 大调 1778 年 - 1779 年

I:71 71 D 大调 1779 年 - 1780 年

I:72 72 D 大调 1775 年 - 1776 年

I:73 73 D 大调 "狩猎" 1781 年 - 1782 年

I:74 74 E♭大调 1780 年 - 1781 年

I:75 75 D 大调 1779 年

I:76 76 E♭大调 1781 年 - 1782 年

I:77 77 B♭大调 1782 年

I:78 78 C 小调 1782 年

I:79 79 F 大调 1784 年

I:80 80 D 小调 1784 年

I:81 81 G 大调 1784 年

I:82 82 C 大调 "熊" 1786 年

I:83 83 G 小调 "母鸡" 1785 年

I:84 84 E♭大调 1786 年

I:85 85 B♭大调 "皇后" 1785 年 - 1786 年

I:86 86 D 大调 1786 年

I:87 87 A 大调 1785 年

I:88 88 G 大调 1787 年

I:89 89 F 大调 1787 年

I:90 90 C 大调 1788 年

I:91 91 E♭大调 1788 年

I:92 92 G 大调 "牛津" 1789 年

I:93 93 D 大调 1791 年

I:94 94 G 大调 "惊喜" 1791 年

I:95 95 C 小调 1791 年

I:96 96 D 大调 "奇迹" 1791 年

I:97 97 C 大调 1792 年

I:98 98 B♭大调 1792 年

I:99 99 E♭大调 1793 年

I:100 100 G 大调 "军队" 1793 年 - 1794 年

I:101 101 D 大调 "钟"

I:102 102 B♭大调 1794 年

I:103 103 E♭大调

"擂鼓"

1795 年

I:104 104 D 大调 "伦敦" 1795 年

弗朗茨 · 约瑟夫 · 海顿歌剧

名称 体裁 创作时间 脚本作者

《渔女》 谐歌剧 1769 年 戈尔多尼

《不忠的欺骗》 音乐喜剧 1773 年 科尔特里尼

《菲利蒙和鲍西斯》 歌唱剧类型的木偶剧 1773 年 C.G. 佩费尔

《不期而遇》 谐歌剧 1775 年 弗里贝尔特

《火灾》 歌唱剧类型的木偶剧 1775 年 佚名

《月亮世界》 谐歌剧 1777 年 戈尔多尼

《千真万确》 谐歌剧 1778 年 - 1779 年 普蒂尼、特拉瓦格利亚

《荒岛》 短歌剧 1779 年 梅塔斯塔西奥

弗朗茨 · 约瑟夫 · 海顿弥撒曲

名称 创作时间 备注

《战争时代弥撒》 1796 年 也叫《定音鼓弥撒》,因为有突出的定音鼓声部

《奥菲达的贝尔纳迪弥撒》 1796 年 也叫《圣哉弥撒》

《艰难时世弥撒》 1798 年 也叫《纳尔逊弥撒》

《特蕾西亚弥撒》 1799 年 玛丽亚 · 特蕾西亚是奥地利女皇,可能唱过该作

《创世纪弥撒》 1801 年 有对同名清唱剧的饮用

《管乐队弥撒》 1802 年 管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个指挥家

  1.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美国指挥家、作曲家。 193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W.俾斯顿、EB 希尔学习作曲,1939年毕业。后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指挥。1941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师从布鲁诺·瓦尔特。 荣获"桂冠指挥家"的称号。1958年成为纽约爱乐乐团有史以来第一位土生土长的音乐总监。
  2.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60多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1]
  3. 古斯塔夫·杜达梅尔,男,1981年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巴基西梅托,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又学习作曲。进入贾辛托·腊拉音乐学院后,毕业后他曾在拉美小提琴学院工作。1995年,被聘为委内瑞拉阿马迪乌斯·莫扎特室内乐团的艺术指导,2004年,国际马勒交响乐指挥大赛一举夺冠,2007年应邀出任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2009年受聘为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被称为是"改写21世纪音乐历史的人"。2018年3月24日,西班牙政府"出于家庭和文化原因",授予委内瑞拉指挥家杜达梅尔公民身份。指挥家的妻子是西班牙女演员玛丽亚·瓦尔维尔德。与他一同被授予公民身份的还包括哥伦比亚前总统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纳。 [1] 2017年1月1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迎来了36岁的杜达梅尔。这是杜达梅尔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首秀,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指挥家。 [2]
  4. 小泽征尔(日文名:小泽 征尔 假名:おざわ せいじ平文氏罗马字:Ozawa Seiji ,),生于1935年,早年师从卡拉扬,曾经在美国纽约交响乐团做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助手。1962年在日本广播协会交响乐团担任过短期指挥工作,然后又去了美国,先后在芝加哥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等担任过常任或客座指挥。从1973年开始,小泽征尔一直担任美国波士顿爱乐乐团总监之职。 [1]2015年7月,现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荣获肯尼迪中心荣誉大奖,成为1978年该奖项创立以来首位日本获奖者。2016年2月,获得美国音乐届最高荣誉格莱美大奖,成为日籍获奖的第九人 [2] 。小泽征尔与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和新加坡指挥家朱晖一起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

世界上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1、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2、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3、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4、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ogeisetsu/p/1208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