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分割原理

磁盘分割一直不甚清楚,今学习并记录如下:

1、磁盘有最小的扇区,扇区成磁轨,磁轨成磁柱,磁柱成分区。扇区的大小为512Byte

2、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主要记录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主要启动记录区(Master Boot Record, MBR):可以安装开机管理程序的地方,有 446 bytes;分割表(partition table):记录整颗硬盘分割的状态,有 64 bytes。

3、在分割表所在的 64 bytes 容量中,总共分为四组记录区,每组记录区记录了该区段的启始到结束的磁柱号码。

4、磁盘的两种接口规范:IDE与SATA ;IDE 接口下为:/dev/hda1  /dev/hda2  /dev/hda3  /dev/hda4; SATA:接口下为:/dev/sda1  /dev/sda2 /dev/sda3 /dev/sda4。当然,这是单个磁盘常规分割后的情况,多个磁盘同理只是成了hdb,hdc.... sdb.sdc....了。

5、由于分割表就只有 64 bytes 而已,最多只能容纳四笔分割的记录, 这四个分割的记录被称为主要(Primary)或延伸(Extended)分割槽。分割槽的最小单位为磁柱(cylinder)。

6、四个主要分割区可以拿出一个来作为延伸分割区继续通过额外扇区来继续分割,从而产生逻辑分割区(logical partition)。

7、主要分割与延伸分割最多可以有四笔(硬盘的限制),延伸分割最多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的限制),逡辑分割是由延伸分割持续切割出来的分割槽;

8、逡辑分割的数量依操作系统而不同,在 Linux 系统中,IDE 硬盘最多有 59 个逡辑分割(5 号到63 号), SATA 硬盘则有 11 个逡辑分割(5 号到 15 号)。

9、逻辑分割区之间可整合。主分割区和逻辑分割区不可以整合。

10、第一个扇区的数据主要启动记录区和分割表被破坏了这个磁盘的数据操作系统是无法再找到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ihao/p/216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