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芯片涨价潮第一弹 国产芯的机会来了么?

半导体巨头打响新年芯片涨价第一枪。欧洲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公司近日对其代理商发出了涨价通知,称将从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对NXP旗下MCU(微控制器)、数字化网络、汽车微控制器等主要产品上调价格5%-10%。这波芯片涨价潮中,三星等少数国际大厂赚得盆满钵满,芯片国产化愈显迫切,国内的芯片产业有望释放巨大潜力。

芯片涨价潮或延续到2018年上半年

自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DRAM和NAND Flash的价格就开始不断上涨,一年内,内存条的价格增幅一度达到300%。连涨六个季度的存储芯片,目前涨价潮未见转折点,或延续到2018年上半年。

外界原本预期DRAM上游厂商会在2018年一季度下调价格,但三星、海力士已拒绝了降价的可能,三星2018年的DRAM颗粒合约价将上涨3-5%,海力士也跟进表态称将涨价5%,理由是DRAM颗粒依然供不应求。

这边存储芯片嚣张上涨的时候,MCU等芯片涨价潮又来袭。从2018年一季度开始,NXP多个产品线将全线涨价,其中,MCU上调6%,数字网络上调5%,智能天线解决方案、车载微控制器及安全移动支付上调10%。NXP打响的2018年MUC芯片涨价的第一枪,或预示着2018年一季度供应链元器件涨价将延续。

中国厂商成涨价潮的受害者

如今,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发展迅猛,电子制造业需求高涨,相关芯片技术更新换代,供应链产能不足,出货量跟不上需求,导致此轮芯片供应紧张。

2017年以来,全球不少MCU厂商产品交期都从4个月延长至6个月,日本MCU厂商更是拉长至9个月。

从半导体情报数据来看,2017年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业都异常兴旺,连日本都出现多年不见的正增长,这带动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的销量。在硅晶圆产能满载、汽车电子及物联网需求的持续爆发下,MCU在2018年供应短缺局面或难以有效缓解。

存储芯片价格持续攀升,除了国外大厂因为技术升级出现意外导致产能吃紧之外,中国存储芯片基本依赖进口也是存储芯片大幅涨价的原因。

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工厂,中国的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2201.3亿元,同比增长19.1%。今年前个10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为526.66亿美元,只相当于进口额的约四分之一。

中国作为最大的芯片市场却没有话语权,国产化率低受制于人,使得智能手机、电脑等产业链厂商承压。目前,三星是世界第一大半导体供应商,而内存的涨价让其赚得盆满钵满。受益于全球芯片价格上涨,三星半导体部门三季度运营利润达9.96万亿韩元,占整体运营利润的近69%。

国产芯片替代机遇凸显

从近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出口数据来看,国内集成电路每年进口金额在1250-1650亿美元,有着极大的进口替代空间,芯片国产化也将带来诸多的投资机会。

首先,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给中国大陆企业带来了曙光。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第三次产能转移,行业需求中心和产能中心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如早期整芯生产的IDM巨头英特尔、三星、格罗方德、海士力等公司开始陆续在中国建厂,转移产能。

其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电网、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应用逐渐上量,将带来半导体集成电路需求的持续繁荣。

2018年国产化替代加速,我国在芯片设计上差距明显,但在中下游的制造、封测等领域或率先突围。目前,中国芯片厂商正积极发力提产能。紫光投资2000亿元在南京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建成后月产晶圆10万片,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工厂。按照计划,该产品将在2018年逐步推向市场,一旦未来两年国产3D闪存、内存芯片投入生产,内存、闪存市场将迎来剧变。

如今,中国芯片企业的发展,有了政府政策和产业基金的双重加持,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崛起。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aobojiao/p/827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