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舅

  我有个舅舅,一个有点聋哑的舅舅,需要大声跟他讲话才能听的明白,说话像个小孩子,口齿有点不清。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会算数、甚至连钱都分不清楚多少,所以也就终生未娶,一直跟我们家住在一起(老爸是上门的)。

  但我那可怜的舅舅却是个心地极其单纯、善良的人,帮村里修改很多路,搭过很多次的桥。每当下雨很多的时候,村里上山的路总会被冲掉那么几段。天一放晴,舅舅都会在腰间绑上个刀夹,插上一把柴刀,扛着一把锄头,并挑着一对簸箕,独自去修路和搭桥。干完这些活之后,舅舅都会变得很满意、很开心。这只是种习惯,却并不为了什么。让我明白做善事并不需要求得到什么回报,只是为了内心的踏实与幸福。

  舅舅是个很好说话的人,每当村里有人找他帮忙时,他都会很乐意地答应,只要帮完之后点上一支烟就好了。有时老妈都看不下去,心疼舅舅会被累坏了。舅舅有双勤快的手和一颗喜欢学习新鲜玩意的脑袋,无师自通,成了一名业余的篾匠、木匠和麦芽糖师傅。虽然舅舅做的竹篮、竹篓、簸箕样子不是很好看,却很耐用;舅舅做的扁平鱼篓让我在河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是一种用竹丝编制成的东西,上面开有一拳头大小的口,挖个坑把它埋在河中,然后用沙石掩盖好,再在里面放些菜油伴的饭,鱼进去吃之后,很多就出不来了;舅舅造的平板车,还装了个自制的刹车系统,由于技术不到家,有时在陡峭的下坡路上并不怎么灵光,翻过好几次;舅舅做的麦芽糖由于没掌握好火候,不是太软就是太硬,做不成篓子,灌不进豆粉,也牵不出圈圈,只好做成一个大塘块,放在爆米花中,吃时需要用锤子和凿子才能敲下一块,然后放在开水中泡软,由于太麻烦,味道不如家里请的师傅做的好吃,我跟弟弟也只能偶尔给点舅舅面子。

  舅舅非常疼爱两个外甥,当我还躺在摇篮里,舅舅就给我起了个专用绰号“鸭仔”,想想肯定是自己的哭闹声不小心把爱清净的舅舅给吵到了;而弟弟的专用绰号叫“嘟仔”,猜想是好动的弟弟不甘寂寞在摇篮里玩着唾液被舅舅听到了。打从记事起,舅舅就跟爸妈一样改叫我“波仔”了,而弟弟的绰号至今还在舅舅的口中保留着。舅舅经常还是我们兄弟俩的保护神,由于兄弟两个偶尔总会干些事情惹恼老妈,被一起罚跪在八仙桌前,如果幸运被舅舅撞上,就会把我们拉起来,跟老妈争执,这时老妈迫于压力,也只好再用口头上训我们几句就算了。由于不会用钱,舅舅经常托我去小店里买烟或零食,而从中我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跑路费,经常能看到甥舅仨个每人手中拿着那5角一块的花生饼或石鸡码坐在那一起啃着,其乐融融。

  由于自己比弟弟大而且听话,所以更得舅舅疼惜。每当一、四、七赶集的时候(我们老家那边的风俗,每当农历末位是一、四、七的时候,街上会来很多小贩子,大家可以买到很多东西,比平时热闹多了),只要舅舅去都会把我带上,而且舅舅的名气似乎很大,连邻近村子的小孩子都认识,每当赶集经过他们村子的时候,偶尔总会有遇到那么几个没教养的家伙,对着我的舅舅使劲地嚷着:“哑巴子、哑巴子、、、、、、”我非常生气,很想跑过去把他们揍一顿,可懦弱的我深明在别人的地盘上不好动手,只能在脑海里幻想着把他们打的遍地求饶。看着身旁无动于衷的舅舅,内心有点埋怨,太让自己丢颜面了。可是到了街上,牵着舅舅指着买这买那时,刚才的一点不愉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舅舅对村子里的小溪和山知道的很多,每次带我去抓鱼总能抓到很多,也让我学会各种鱼的方言名称。而且有次带我去山上摘杨梅,让我尝到了生平中唯一的一次白杨梅,比平时红色的大,水分也多,而且还很甜,让我很是惊讶,至今都记忆犹新。而我似乎也非常喜欢跟着舅舅,依稀记得有这么一幕,那时自己还走路不稳,非要跟着舅舅去山上种果树,舅舅没并有带上我,而我依然不饶地远远地跟在舅舅后面,结果不小心掉到了路旁边的芦苇上去了,躺在上面“哇、哇、哇、、、、、、”大哭,忘了后来是怎么回到家中的。稍微长大了,就能经常跟着舅舅作伴去放牛、砍柴、砍毛竹、、、、、、到山上帮舅舅推平板车或在田里帮舅舅捧要打的稻禾,粗重的活都让舅舅全包了,我只是个帮手而已。舅舅非常勤劳,闲不住,把家里整年的柴火都给包了,常常把家里的墙壁都给堆满了,而且喜欢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砍那些比较好的柴火,让邻居很是羡慕。

  上学了,很多时候都不在家,舅舅就经常会把那些好吃的东西留到我放假回来,如野香菇、野葡萄、毛栗(一种很小的板栗)、鹰爪子(一种野果,打过霜之后非常甜)、、、、、、长大了,上班了,离舅舅似乎也越来越远,一年才能见次面。每当快过年时,舅舅总会不断地问老妈我什么时候才会回来。昨天,是舅舅的60岁生日,我没有回去祝寿,只好过年再给你带回一个大大的你喜欢吃的蛋糕!

  感谢在我的生命中遇到一位这么疼爱自己的舅舅,是单纯、善良的舅舅塑造了我善良的品性,伴随了我快乐的童年,温暖了我时而迷茫的心。我一定会努力、好好地孝敬你,让你有个幸福的晚年!

 

2009-12-13晚于

天湖公寓碧藤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anyu20/p/1491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