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二)

       离上次写阅读笔记很长时间了,罪恶感涌来。。

       这次主要写一下我对创新的感受,这部分是在《构建之法》的第16-IT行业的创新

      最近几年我经常能够听到“创新”这个词,总以为这个词很高大上,是闪闪发光的感觉,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什么是创新,创新又该如何来实现?即使想过,也不过是认为创新就是自己冥思苦想,想到新点子,然后将新点子实现,嗯,这就是我认为的创新。但是通过阅读本章内容,我才知道,原来创新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包含许多东西。至少在一方面来说,创新就分为改良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而且改良式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要比颠覆式创新更能够在短期内创造出可观的效益。我原来从来不是这样认为的!

      本章的脉络:1、创兴的迷思  2、创新的时机  3、创新的招数  4、魔方的创新  5、创新和作坊

      阅读完邹老师对创新的总结,才明白原来光是这两个字竟然蕴含了那么多的内容(看来阅读量还有待加强啊)。

      对创新的迷思来说,我几乎和邹老师所列的七种迷思都不约而同的符合上了。对于迷思之后的内容,我还真没有认真地想过。原来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的,没有对某一领域的深厚的知识,所谓的灵光一闪也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那在脑海中闪现的是什么?可能是那个人在做梦吧。。。大家都喜欢创新,这是当然的,这听起来多好啊,这是创新!!可是创新的人都会遭到非议,甚至是遭到喜欢创新的人的非议,分析其心理,你是创新了,可是老子没有,老子不服,即使你创新了,我也不会支持你,额,这就是嫉妒吧,还可能是这个创新不安全啊,或者是这个创新不符合我们的一贯原则,而且我从你这个创新中并不能得到些什么。。等等,这些都阻碍了创新,其实这些都是颠覆式的创新,而对于改良式的创新,其实是有着更好的命运,因为改良往往更让人容易接受,不论是企业还是用户,都能够自然而然的从中受益。创新其实更重要的是利益相关人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再好的想法也不会被利益相关人采纳,除非你自己创业。创新者也不都是一马当先的,实际上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其中涉及到创新的时机,而且并不是只有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生态系统的创兴等等,这些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并不是专家才能创新,也并不是成功的团队更能创新,当一个团队成功以后,他会不断完善他的作品,当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完善该产品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以后,难道他会轻易的放弃该产品么?他会分出精力来进行其他的创新么?

额,其实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样做的公司可能不会太多。

      关于创新的时机,先行者很多都会失败,但是没有这些先行者,新的技术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这些先行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么怎么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保持不败之地,从而实现真正的创新并从中获益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坚持问题和一个时机问题,当创新的公司渡过了技术生命周期中所谓的鸿沟之后,一般来说就即将迎来巨大的成功。所以创新要选对时机,要学会如何坚持。

      创新的招数也很多,但是通过阅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首先要找准目标,对创新的产品进行分析,找准创新的定位,其次,要学会打组合拳,要有一个好的套路,并严格按照这个套路去执行。要明白自己所做的创新是改良式的创新还是颠覆式的创新,对每种创新来说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创新过程中需求很重要,当市场饱和时如何去改变“游戏规则”也很重要。当市场饱和之后,就要花费心思找到新的出路,去完成市场的发掘和拓展。其实这就需要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改变游戏规则的最佳方案。

      对于创新和作坊的问题。我认为作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我认为信产部副部长说的“中国软件业还在手工作坊阶段”是说中国软件行业的规模还小,还不成体系,还不能过做的非常好,或者说还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来说,我感觉这是非常对的。而邹老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对作坊的理解。对于从这个角度理解的作坊,我也非常认同。邹老师所谓的作坊是有个人特色获团队特色的个人或团体,这样的个人或团队最容易产生并具有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软件行业所欠缺的,所以作坊这一模式对当前的中国软件行业来说非常有必要存在。我想我们应该加强并突出个人特色,在学习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想办法实现个人的特色。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even-seven/p/546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