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17.pdf

导航和打开窗口

使用window.open()方法可以导航到一个特定的URL也可以打开一个新的浏览器窗口,接收4个参数:要加载的URL、窗口目标、特性字符串和一个表示新页面是否取代浏览器历史记录中当前加载页面的布尔值。通常只需要传递第一个参数,最后一个参数只在不打开新窗口的情况下使用,如果传递的第二个参数,该参数是已有的窗口或者框架的名称,那么就会在该窗口加载第一个参数指定的URL

//等同于<a href="http://www.baidu.com" target="topFrame"></a>

window.open("http://www.baidu.com/","topFrame");

此外第二个参数也可以是下列任何一个特殊的窗口名称:_self、_parent、_top或_blank

弹出窗口

如果给window.open()传递的第二个参数并不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窗口或者框架,那么该方法会根据在第3个参数位置上传入的字符串创建一个新窗口或新标签页,如果没有第3个参数,则会全部默认设置(工具栏、地址栏和状态栏等)

第3个参数是用逗号分隔的名值对列表(整个特性字符串中不允许出现空格)

window.open("http://www.baidu.com/","newFrame","height=400,width=400,top=10,left=10,resizeable=yes");

window.open()方法会返回一个指向新窗口的引用,可以对其做更多控制

某些浏览器不允许我们对主浏览器窗口调整大小或者移动位置,却允许我们针对通过window.open()创建的窗口调整大小或移动位置

var frame1=window.open("http://www.baidu.com/","newFrame","height=400,width=400,top=10,left=10,resizeable=yes");

frame1.moveTo(500,500);

frame1.resizeTo(100,100);

通过window.open()方法打开的frame1窗口可以通过frame1.close()关闭

新创建的window对象中有一个opener属性,保存着打开它的原始窗口对象,这个属性只在弹出窗口中的最外层对象(top)中有定义,指向调用window.open()的窗口或者框架

var frame1=window.open("http://www.baidu.com/","newFrame","height=400,width=400,top=10,left=10,resizeable=yes");

alert(frame1==window);  //true

将frame1.opener设置为null可以切断两个标签页对象之间的通信,一旦切断通信将不能恢复

弹出窗口屏蔽程序

如果是浏览器内置程序屏蔽了弹出窗口,window.open()将返回null,入伙是浏览器插件屏蔽了弹出窗口则会报错,可以将对window.open()的调用封装在一个try-catch块中

var blocked=false;

try{

    var wroxWin=window.open("http;//www.wrox.com","_blank");

    if(wroxWin==null){

     blocked=true;

        }

    }

catch(ex){

    blocked=true;

    }

if(blocked){

    alert("The popup was blocked!");

}

间接调用和超时调用

超时调用使用setTimeout()方法,接收2个参数,第一个可以是一个包含JavaScript代码的字符串(和eval()函数中使用一样),也可以是一个函数,但由于传递字符串会导致性能损失,不建议使用,  第二个参数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毫秒数,由于JavaScript是单线程序的解释器,一段时间内只能执行一段代码,要将之前任务队列里执行完毕后,再执行这段代码

setTimeout()方法会返回一个数值Id,在未到第二个参数时间内调用clearTimeout(),相当于什么都没做。

超时调用代码是在全局作用域中执行的,因此函数中this的值在非严格模式下指向window对象,严格模式下是undefined

间接调用和超时调用类似setInterval()和clearInterval()

在开发中很少真正使用间接调用,原因是后一个间接调用可能会在前一个间接调用结束前就启动,可以使用超时调用来模拟间接调用(在超时调用的程序里再嵌套另一个超时调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dgjytu/p/373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