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第一章)

这里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是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谢希仁编著

第一部分 都是些定义类型的东西 但是挺基础的 关于新的定义要理解清楚

第1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互联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1.2.2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1.3 互联网的组成

1.3.1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要点整理: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 Internet对应的中文可以是“因特网”、“国际互联网”或“互联网”,这里将以“因特网”或“互联网”称之。

    2. Internet的两个基本特点,教材上称之为“连通性”和“共享”(P2),也有的地方说 是“通信”和“资源共享”。

1.2 互联网概述(略)

1.2.1 网络的网络

    1. 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之间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网络称为互连网(internetwork或internet)。因此互连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P4)

      此处对计算机网络的描述会引起一定的困惑。首先“互连网”泛指将一些基础网络连起来构成的网络,而Internet(即“互联网”)是一个特定的“互连网”。为避免困扰,这里将不考虑和解释一般意义上的“互连网”,而致力于讲述“互联网”,即Internet。

      而Internet是由路由器连接一些基础网络构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上述“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的表述可拆分为两个表述:

      一是基础意义上的网络:“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等。”这里的重点是网络中的结点不包括路由器。但以后会说明,路由器有时也叫做交换机。那么,这里的“交换机”就要理解为不包括“路由器”的“交换机”。
      二是“互联网”意义上的网络,它是“由路由器连接一些基础网络构成的网络”。

      可以看出,上述概念里,“路由器”是关键。实际上,“路由器”的概念及工作机理是这里将要讲述的最重要、最重点的内容之一,将在第4章中详细阐述。

      上述理解,在教材第5页图1-2右侧也给出了明确的支持: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

      同样,这里的“网络”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基础网络”,而“互连网”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互联网”。(这些概念都很模糊 挺烦人的 可能也是因为中国起步晚 有很多翻译的问题 有各种版本)

    2. 互联网的图形化表示:教材上以图1-1(b)表示“互连网”,为体现前述的“互联网”概念,我们用下面更加明确的图表示。

      3.术语:结点、链路、云、主机
      网络中的结点(node)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注意这里所说的“网络”包括“基础网络”和“互联网”,因而“结点”概念也就将“路由器”包括了进来。

      链路(link)是连接网络结点的方式,可能是有线的,也可能是无线的。

      网络(基础网络或互联网)通常用一朵云来表示,此即“云计算”、“云服务”、“云存储”、“云端”等概念的由来。

      主机(host):教材第5页第1行说“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host)”。这个说法有些狭隘,应该表述为“接入网络的设备常称为主机(host)”。这里的设备包括普通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智能手机、Pad类设备,以及其他各种可以接入网络的物联网设备。

1.2.2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注意: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一个常见内容是要掌握许许多多的缩略语及其对应的中文和英文表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掌握相关缩略语所表示的概念及机理。

  1. 缩略语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一般地说,提供互联网接入的企业或机构称为ISP。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说,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它们的各级子公司均能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因而都可以称为为ISP。

  2. 缩略语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万维网将在6.4节进行详细介绍。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Internet是一个基础设施性的网络,它是许多网络服务,如万维网、电子邮件等的基础,它的网络连接设备是路由器;而WWW是一个资源性的网络,它工作在Internet之上,它是由HTML语言中的超链接连接各种网站中的网页(或服务)构成的网。而网站及其包括的网页及服务是部署到Internet的服务器级主机上的,Internet的路由器是不承载WWW及其他应用级网络服务的。下图给出了WWW网的直观表示。

1.2.3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1. 术语RFC:Request For Comment,请求评论文档。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网络,任何企业、组织、机构都可以接入和开发各种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因此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标准,以使不同企业、组织、机构开发的相同或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可以协调一致地运行。也正是这些开放式的标准,使得互联网几乎可以以无限制的规模不断地扩展和增强。
    注意:互联网标准取了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RFC(Request for comment,请求评论文档)。作为学习者,可以不必太在意此名字的字面意义,只要记住就可以了。

  2. 今后,当我们学习到某个网络协议时,大家会看到教材上会说明该协议对应的RFC文档号,如:TCP协议对应的RFC文档为RFC 793。
    注意:教材上说的某个协议的RFC号,不一定是该协议最新的RFC号。协议的最新RFC号需要到RFC有关的官网上查。

  3. RFC文档都在互联网上公开:RFC官网RFC文档列表。一些RFC文档被翻译成了中文,可以从百度上搜到。

  4. 要想深刻地研究和应用Internet,需要对所涉及业务对应的RFC文档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剖析。

1.3 互联网的组成

  1. 互联网从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2.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资源共享的。

  3.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以交换方式提供通信)。

  4. 注意:教材上将边缘部分的功能描述为“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而核心部分的功能描述为“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为了更加清晰化,这里将边缘部分的功能只保留“资源共享”,因为“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等实用意义上的通信实际属于互联网的应用,不是深刻意义上的互联网通信。
    将教材上核心部分功能中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调整为“以交换方式提供通信”。
    经过上述调整后,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即呼应了1.1节中表述的Internet两个基本特点:通信和资源共享。
    注意:这里的“交换”不要过于从字面上理解为“一物换一物”,尽管也有点“一物换一物”的意思。网络中“交换”的概念需要随着学习的开展而不断加深理解。

  5. 特别注意的是:网络上提供资源及服务的“服务器”属于网络的边缘部分,而不是核心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与一个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ad,甚或一个很小的物联网设备地位相同,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主机。

1.3.1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1. 边缘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host),它们也被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2.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指的是“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这个表述的意思是说,为了便于网络通信的研究、实现和学习,我们将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作为相互通信的基本单位,这样可以很单纯地开展网络通信的研究、实现和学习。实际上主机A和主机B间同一时刻可能进行着若干对进程间的通信。
    为避免描述上的繁琐,在教材和这里,我们常以“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简化“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的描述。

  3. 端系统或主机间的通信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客户机/服务器方式(Client/Server,C/S)和对等方式(Peer-To-Peer, P2P)。
    注意:教材上表述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这里采用更加通用的“客户机/服务器”方式。

  4.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这个说法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发起通信的一方为客户机,而应答通信的一方为服务器”。

  5. “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的解释见教材第11-12页。根据此前“通信是进程间通信”的表述,这里“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应该更加准确地理解为“客户机进程”和“服务器进程”。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1. 互联网核心部分起关键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但不属于“主机(host)”范畴。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互联网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如果更为详细地说 :路由器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的硬件设备,在网络间起网关的作用,是读取每一个数据包中的地址然后决定如何传送的专用智能性的网络设备。它能够理解不同的协议,例如某个局域网使用的以太网协议,因特网使用的TCP/IP协议。这样,路由器可以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网络传来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把非TCP/IP网络的地址转换成TCP/IP地址,或者反之;再根据选定的路由算法把各数据包按最佳路线传送到指定位置。所以路由器可以把非TCP/ IP网络连接到因特网上。通常位于网络层。

  2. 电路交换:

    交换:从通信资源分配角度来看 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包括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和连接维护、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据建立连接阶段确定的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电路交换能够保证通信数据以要求的速率按序和均匀地到达,因而特别适合于实时性要求强的语音、视频等通信。
    但电路交换不适合于数据通信,因为数据通信具有突发性,电路交换中对各对通信的带宽保证在数据通信中则会造成带宽资源的浪费,从而会降低整个网络的通信效率。
    这部分想理解就看课本好好理解吧

  3.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也称为包交换,它将待传输的数据(称为报文),分成一个个很小很小的数据块,然后为每个小的数据块添加结构化的首部(至于如何结构化也将在今后学习),构成一个个的分组。即分组是加了特定首部的数据块。

  4. 重点掌握的图:数据分组的示意图,图1-11,P14。
    (不是我的课本 二手的)

  5. 主机和路由器的不同作用(P5):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 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6. 路由器的工作过程(P5),这里先叙述一下,路由器的详细工作机理和过程将在第4章介绍):
    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 先暂时存储一下,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出口或端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
    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时会经过几十个不同的路由器)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最终的目的主机。
    各路由器之间必须经常交换彼此掌握的路由信息,以便创建和动态地维护路由器中的转发表,使得转发表能够在整个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及时地更新。

  7. 注意:(1)分组的首部中要有目的主机的地址,以便路由器通过该目的主机地址决定转发的出口,当然也会有源主机的地址;(2)路由器以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的方式工作,即先将收到的分组保存起来,再检查首部的目的地址及其他信息,再查找转发表,最后将它从“合理的”端口转发出去。

  8. 当我们讨论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转发分组的过程时,往往把单个的网络简化成一条链路,而路由器成为核心部分的结点,如图1-12(b)所示(P5)。

  9. 分组交换之于数据通信的适合性(P16):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断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这对传送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非常合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10. 分组交换之于流式数据:分组交换是一种尽力传递服务(参见第4章),它不能保证分组按序和均匀地到达,从这个方面说,它似乎不适合于语音、视频等实时流式数据的传送,这在互联网早期的语音视频通讯中常有体现,即语音卡顿、视频马赛克等。
    但目前,随着基础通信链路质量的改善,通过互联网分组交换实现的语音和视频通讯大部分时候都很流畅了,这是得益于分组交换的高效率。

  11. 重点掌握的图:三种交换的图示比较,图1-13,P17。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教材上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明确定义。

这里首先给出一个简明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这里自治的意思是说网络中的计算机可以离开网络单独运行和工作。

其次,这里给出一个来自于维基百科(Wikipedia)的权威定义:

A computer network or data network is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which allows computers to exchange data. In computer networks, networked computing devices pass data to each other along data connections (network links). Data is transferred in the form of packet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nodes are established using either cable media or wireless media. The best-known computer network is the Internet.

以下给出该定义的中文翻译:

计算机网络或数据网络是一个允许计算机间交换数据的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网络中,连网的计算设备沿着数据连接(即网络链路)相互地以分组的形式传送数据。结点之间的连接通过电缆或无线介质来建立。最著名的计算机网络是因特网(Internet)。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1. 缩略语: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范围大约在1km内。
      缩略语:PAN,Personal Area Network,个人区域网,范围大约在10m内。
      注意:关于LAN和PAN最重要的是其对应的网络的运行机理和协议。LAN网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太网协议,将在第2章介绍;而PAN对应的是无线网络协议,将在第9章中介绍。

       公网:public network,公用网;专网:private network,或dedicated network,专用网。参见P20。
第二部分

  • 第1章 概述
  •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中的时延

    网络中的时延是最重要的网络性能指标之一,由于其内容丰富,我们单独拿出来讲述。

    1. 时延的定义:计算机网络中的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时延的单位就是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是秒(s),较小的时延常用毫秒(ms, s)、微秒(μs, s)甚至纳秒(ns, s)等表示。

    2. 网络中的时延包括4个组成部分:即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四种时延中,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有明确的计算公式。

    3. 发送时延: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是主机或路由器将数据发送到链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即从发送数据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是:
      .
      注1:注意计算时,如果给出的数据长度是以字节表示的,则要先乘以8转换为比特数。
      注2:发送时延的英文直译为传输时延,但为了与“传播时延”好区分,称发送时延较好一些。
      这个要理解 不是在传播时候的时延 是数据还没发出去 在主机或者路由器上排队等待发送的延迟 因为数据帧有长度 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全发出去

    4. 传播时延: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其计算公式是:
      .
      注1:网络中的数据是由通信介质(信道)中的电磁波携带着传输的,又称为载波传输。因而,数据在介质(信道)中传输所花的时间就是电磁波传播一定的距离所花的时间。
      注2: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即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就是光的速度:m/s。通常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近似地取该值。电磁波在一般介质,如铜线,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m/s。为方便计算,通常取m/s。

    5.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由此所花费的时间称为处理时延。这里的处理包括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测或查找适宜的路由出口等。
      :处理时延是结点处理时延(nodal processing delay)的简称。

    6. 排队时延:分组在通过路由器时,是以存储-转发方式工作的。在真正从路由器的指定端口发出前,分组需要在出口的缓存中排队,该排队带来的时延称为排队时延(queueing delay)。

    7. 结点时延:数据分组在一个路由器或主机(通常是发出数据的主机)上的总的时延称为结点时延,它是上述四种时延的和(参见图1-14,p23):
      .
      :如果一个数据分组从源主机经过n个路由器后到达目的主机,则其花费的总时延是n+1个结点上的时延之和,即一个源主机结点和n个路由器结点。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网络链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信息量,信息量以二进制位数即比特数来表示。
      注意1:速率的单位是比特每秒(bits per second,bps, 比特/秒),常用的单位有Kbps、Mbps、Gbps,这里的K、M(兆)、G(吉)分别是。需要与计算机中以字节(byte)为单位的存储容量Kbytes、Mbytes、Gbytes相区别,它们分别对应,确切的值分别是1024、1024×1024、1024×1024×1024,近似地等于
      注意2:当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而并非网络实际上运行的速率。这里的“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也就是下面要讲的网络的带宽,即网络的最高数据率。

    2. 带宽:带宽有两种含义,即通信领域中的频带宽度和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注1:通信领域中的频带宽度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例如,人的声音信号的带宽是3.1kHz(从300Hz到3400Hz);二是信道的带宽,即某信道,具体地说就是某种规格的通信介质,允许通过的电磁波信号的频带范围,也称为通频带。通信领域经常指这个
      注2:通信领域中带宽的单位是赫兹(Hz),即,即每秒钟通过的最小周期信号数。常用的单位有KHz、MHz、GHz等,对应的数值分别是
      注3:计算机网络中的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信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其单位就是第1条中网络速率的单位,即bps。
      注4:通常也用“网络的速率”表示“网络的带宽”,常以R简记。
      注5: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通信领域中的带宽)为频(率)域称谓,而后者(计算机网络中的带宽)为时(间)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频域和时域本来就是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等相互转化的

    3. 吞吐量: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即实际上通过网络的用户数据量。
      注1:吞吐量常用字母P表示。
      注2:由于在分组交换中,需要为分组增加首部,而首部并不是用户的实际数据,因此传输时首部会占用一部分额定带宽,致使真正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带宽,即吞吐量P,小于网络的带宽R。
      注3:导致P小于R更大的因素是网络协议规程和网络拥塞控制。如,面向连接的网络在真正传输数据分组前,先要通过通信建立连接;而网络拥塞控制中需要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这些都会占用网络的带宽,但都不是直接传送用户数据的动作。
      注4:吞吐量的常用单位与网络速率的单位相同,也是bps。有时吞吐量也用每秒传送的字节数或帧数来表示。

    4. 时延:参见前面的讲述。

    5. 时延带宽积:一段链路上的数据位数,即发送结点已经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结点的数据位数:
      .

    6. 往返时间:数据分组从源主机发出,经过中间若干个路由器到达目的主机,目的主机发回确认(通常也要经历差不多同样多的路由器),到源主机收到确认的时间为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7. 利用率:利用率(utlity)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信道利用率指的是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这是因为,根据排队论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时延和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以两台计算机传送文件为例。两台计算机之间要传送文件,除了有一条传送数据的通路为基础外,至少还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阅读P27中的(1)-(6)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

    2. 要对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开展工程化的研究和实现,需要将其进行任务分解。而实践证明,层次化的任务分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合适的任务分解方式。
      这些不重要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 网络协议常简称为协议。

    2. 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规程。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控制信息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规程:协议进行过程中各种事件和动作的逻辑关系和先后次序。
      :这里将教材上的“同步”表述为更常用的“规程”。

    3. 了解分层所带来的好处:参见教材P29-30,(1)-(5)

    4. 掌握通常网络各层所要完成的功能,一个层可包括如下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
      ①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具有可信度。
      ②流量控制: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以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③分片和重装:发送端或路由器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④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⑤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5.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作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也可以说,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 缩略语: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2. OSI七层网络模型:参见图1-18(a),P31。

       


      具体有:

      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协议有: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TELNET HTTPS POP3 DHCP
       

      表示层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格式有,JPEG、ASCll、EBCDIC、加密格式等 [2] 
       

      会话层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对应主机进程,指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正在进行的会话
       

      传输层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协议有:TCP UDP,数据包一旦离开网卡即进入网络传输层
       

      网络层

      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协议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数据链路层

      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检测等功能。(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进而组合成帧,用MAC地址访问介质,错误发现但不能纠正。
       

      物理层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平时绘制该图时不需要绘成三维立体,绘制成二维平面图就可以了。

    3. 重点掌握--Internet的五层网络模型:关于Internet的网络体系结构,教材上给出了四层(图1-18(b))和五层(图1-18(c))的模型。这里将这两个模型结合在一起,并且也将图1-24所示的TCP/IP协议簇也结合进来,构造了如下图所示的五层的Internet体系结构,可掌握下面这个图,以提高学习效率。该图的特点是将“TCP/IP网络接口层”作为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这样考虑是合理的,因为通常基础网络的实现者要提供“TCP/IP网络接口层”。
      特别注意:IP层中的ICMP子协议画在IP协议层的左上角,而ARP子协议画在IP协议层的右下角,我们将在第4章解释这个细节。

    4. 了解计算机网络各层的功能,参见教材P31-32,(1)-(5)。这个自己百度理解啊 不记了

    5. 重点掌握的图:数据在网络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参见教材图1-19,P33。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1. 重点掌握--路由器连接TCP/IP网络的工作原理图:教材上以图1-22示意了路由器连接TCP/IP网络的情况,为了更加明确地说明路由器连接TCP/IP网络的工作原理,要掌握下面的图。
      注1:路由器工作在网络的低3层,因此路由器又常称为三层交换机。
      注2:主机,或称为端系统,则工作在全部的5个网络层。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nzhong/p/1302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