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总结

一、最短路

利用邻接表存图,无向图边的数量应当开$2m$。常常会开错,开成$2n$或是$m$

1. Dijkstra

Dijkstra基于贪心思想。

两个集合。$S$中的点是已经确定了到源点的最短路的,$V-S$是未知的。此时,$V-S$集合中的$d$全部都是由$S$得来的,换句话说,这些d值对应的最短路统统经过S内的点。

每一步从$V-S$中选择一个$d$最小的点$i$加入$S$中,即最短路得以确定。这个最短路一定是由$S$中的点构成的,并且是$S$中所能构成的最优的,因为它是由$S$中所有与它相邻的点松弛后得来的。利用反证法:如果它还不是最优的,则存在一个点$p$使得

                     dis[$i$->$p$->起点]<dis[$i$->起点]                (1)

前者等于$dis(i,p)+d[p]$,后者等于$d[i]$。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d[i]<d[p]$,故(1)不成立。或曰$d[p]$还未确定,然而$d[p]$再松弛也不可能小于$d[i]$,因为它再要松弛也是被$i$或$d$比i更大的点松弛了。

因此有结论

                     dis[$i$->起点]≤dis[$i$->$p$->起点]               (2)

也正是因为(2)式,使得Dijkstra只能用于边权非负的图。因为如果$dis(i,p)<0$就不一定满足了。

由于每次都是从一集合中选择$d$最小的元素,故可以用堆来优化。一个点可能会被多条边松弛,因此可能同时在堆中有好几个。此时需要剔除后来的。有一种不用done数组的方法,就是判断堆中存的d值是否大于数组中的d值。如果堆中的偏大则剔除。

以每个点为起点进行松弛,最多松弛成功$m$次。每一次加入堆的复杂度是$logn$。因此Dijkstra堆优化的复杂度是$O(mlogn)$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int read(){
    int x(0),w(1); char c = getchar();
    while(c^'-' && (c<'0'||c>'9')) c = getchar();
    if(c == '-') w = -1, c = getchar();
    while(c>='0' && c<='9') x = (x<<3) + (x<<1) + c - '0', c = getchar();
    return x*w;
}
struct node{ int u,d; };
int n,m,s,x,y,z,d[100010];
int head[100010],nxt[200010],to[200010],cost[200010],cnt;
priority_queue <node> q;
inline bool operator < (const node& a, const node& b){
    return a.d > b.d;
}
inline void add(int u, int v, int w){
    to[++cnt] = v;
    cost[cnt] = w;
    nxt[cnt] = head[u];
    head[u] = cnt;
}
inline void dijkstra(int S){
    for(int i = 0; i <= n+1; ++i) d[i] = 2000000000;
    d[S] = 0;
    q.push((node){S,0});
    int u,D;
    while(!q.empty()){
        u = q.top().u, D = q.top().d;
        q.pop();
        if(D > d[u]) continue;
        for(int i = head[u]; i; i = nxt[i]){
            if(d[u]+cost[i] < d[to[i]]){
                d[to[i]] = d[u]+cost[i];
                q.push((node){to[i],d[to[i]]});
            }
        }
    }
}
int main(){
    n = read(), m = read(), s = read();
    for(int i = 1; i <= m; ++i){
        x = read(), y = read(), z = read();
        add(x,y,z);
    }
    dijkstra(s);
    for(int i = 1; i <= n; ++i){
        printf("%d ",d[i]);
    }
    return 0;
}
template_Dijkstra

 2. Bellman-Ford / SPFA

针对Dijkstra无法处理的负权情况。

显然,最短路上一定不存在环。那么最短路一定是一个生成树状物。因此最多包含$n-1$条边。从每个点出发松弛一次称为一次迭代。可以通过迭代$n-1$来求得最短路。因为我们已经考虑到了所有可能边数的最短路,因此显然正确。这就是Bellman-Ford。复杂度显然$O(nm)$

然而每一次都从所有点出发松弛没有必要,有些点可能在上一次并没有被松弛,即$d$没有改变,那就没有必要再去做一次。换句话说,我们发现只有上一轮被松弛了的点才可能去松弛别人。因此我们用一个队列来保存上一轮被松弛的点。这就是SPFA。当然,最坏情况依然是$O(nm)$。

从很多方面,SPFA都和BFS很像。而BFS可以来求无权图的最短路,因为无权图中边数即路径长度——第一次松弛时的最短路一定最优。而当图有了边权,第一次松弛以后可能会被再次松弛,因为有可能边数更多,路径长度却更小。这使得一个点可能会重复进队,这是和BFS不同的。

SPFA也因此还需要一个bool数组来判断一个点是否在队中。如果已经在队中,再去进队就没有意义了。和Dijkstra不同,这里的队列只保存了点的编号,而$d$是与点的编号对应的,因此在松弛时其实已经将队中的点的$d$修改到更优了。

关于负环,很显然如果迭代次数超过$n-1$即有负环。然而在SPFA中好像不是那么容易计算迭代次数的,因为第几次迭代都一股脑儿在队列里了。那么就判断松弛次数吧,反正肯定不会错。另外,有向图中某点出发可能无法到达负环。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int read(){
    int x(0),w(1); char c = getchar();
    while(c^'-' && (c<'0'||c>'9')) c = getchar();
    if(c == '-') w = -1, c = getchar();
    while(c>='0' && c<='9') x = (x<<3) + (x<<1) + c - '0', c = getchar();
    return x*w;
}
int T,n,m,x,y,z,h,t,d[4010],q[4000010],inq[4010],dep[4010];
int head[4010],nxt[8010],to[8010],cost[8010],cnt;
inline void init(){
    memset(head,0,sizeof(head));
    memset(nxt,0,sizeof(nxt));
    memset(to,0,sizeof(to));
    memset(cost,0,sizeof(cost));
    cnt = 0;
}
inline void add(int u, int v, int w){
    to[++cnt] = v, cost[cnt] = w;
    nxt[cnt] = head[u];
    head[u] = cnt;    
}
inline bool SPFA(int S){
    memset(d,0x3f,sizeof(d));
    memset(inq,0,sizeof(inq));
    memset(dep,0,sizeof(dep));
    d[S] = h = t = 0;
    q[++t] = S;
    int u;
    while(h < t){
        ++h;
        u = q[h];
        inq[u] = 0;
        for(int i = head[u]; i; i = nxt[i]){
            if(d[u]+cost[i] < d[to[i]]){
                d[to[i]] = d[u]+cost[i];
                dep[to[i]] = dep[u]+1;
                if(dep[to[i]] > n-1) return 1;
                if(!inq[to[i]]){
                    inq[to[i]] = 1;
                    q[++t] = to[i];
                }
            }
        }
    }
    return 0;
}
int main(){
    T = read();
    while(T--){
        init();
        n = read(), m = read();
        for(int i = 1; i <= m; ++i){
            x = read(), y = read(), z = read();
            add(x,y,z);
            if(z>=0) add(y,x,z);
        }
        if(SPFA(1)) printf("YE5
");
        else printf("N0
");
    }
    return 0;
}
template_SPFA与负环

有了以上两者,最短路问题就得以解决。然而最短路的题目难在建模。以下是几个例子。 

·  洛谷P2761 软件补丁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有向图,看上去很可以DP。然而这道题是有环的,又不能一次使解定型。因此DP挂了。

由此这道题变成了图的问题。和DP类似,令状态(可以状压)为点,补丁为边进行建模。跑一跑dijkstra就可以了。然而点非常多,因此不要建图,而是建隐式图。

·  洛谷P3275 [SCOI2011]糖果 

给出一系列不等关系,问其总和的最大/最小值。解决这类问题的被称为差分约束系统。其本质是,不等式相加仍成立。因此令图中的一条边作为一个不等式。由此,一条路径的长度就是其两个端点需要满足的不等关系。然后再考虑解集的性质,如果是大于号,那么就应该求最长路。注意用spfa判负环。

差分约束的题目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目的条件将其转化到图中。例如,当题目要求所有数都为正数时,这也是一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常常加入一个虚拟点向所有点连1的边来解决。

这道题还有一个玄学优化,就是虚拟点连边时要倒序,非常玄学。

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对于图的DFS,常常利用DFS树来理解。这样子图就转化成了树。

1. 割点/割边

对于无向图的每一个连通分量,如果删掉一个点$u$就不再连通,则称其为割点。

无向图的DFS树中,边不是树边就是返祖边。显然,对于一个点$u$,如果其子树中存在一个节点必须通过$u$来到达$u$的祖先,那么$u$一定是割点。而一个点可以不用经过$u$的,必定是存在返祖边直接飞到$u$以上去了。因此,问题转化为判断每个点的子树中,是否存在返祖边不能到达$u$的祖先的点。只要存在一个,那么$u$就是割点。

因此我们设置数组$low[i]$表示节点$i$以及它的子树中的点最上能到上哪儿。关于如何来量度这个上,我们设置数组$dfn[i]$表示节点$i$第一次被搜索到的次序(时间戳)。在DFS树中,一个节点的子节点时间戳必定大于其祖先的时间戳。由此,只要存在一个子节点$v$满足$$low[v] leq dfn[u]$$那么$u$即为割点。那么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求$low$了,除了求出$low[v]$的最小值,别忘了还有自己的返祖边所能达到的最小值。

根节点是特殊情况。因为它没有祖先,因此只需要判断子节点个数就可以了。

我们发现,求割点的复杂度和纯DFS没有区别,$O(n+m)$。

于是割边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只要将条件改为$$low[v] < dfn[u]$$就说明$u-v$是割边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int read(){
    int x(0),w(1); char c = getchar();
    while(c^'-' && (c<'0'||c>'9')) c = getchar();
    if(c == '-') w = -1, c = getchar();
    while(c>='0' && c<='9') x = (x<<3) + (x<<1) + c - '0', c = getchar();
    return x*w;
}
int n,m,x,y,dfs_clock,cnt_cut;
int head[20010],nxt[200010],to[200010],cnt;
int dfn[20010],low[20010],cut[20010];
inline void add(int u, int v){
    to[++cnt] = v, nxt[cnt] = head[u], head[u] = cnt;
}
void dfs(int u, int Fa){
    int v,cnt_son=0;
    low[u] = dfn[u] = ++dfs_clock;
    for(int i = head[u]; i; i = nxt[i]){
        v = to[i];
        if(v == Fa) continue;
        if(!dfn[v]){//树边,dfn可以充当vis数组 
            ++cnt_son;
            dfs(v,u);
            low[u] = min(low[u],low[v]);
            if(low[v] >= dfn[u]) cut[u] = 1;//满足条件 
        }
        else low[u] = min(low[u],dfn[v]);//返祖边 
    }
    if(Fa == -1) cut[u] = (cnt_son>1);//注意如果不满足要cut[u]=0 
}
int main(){
    n = read(), m = read();
    for(int i = 1; i <= m; ++i){
        x = read(), y = read();
        add(x,y), add(y,x);
    }
    for(int i = 1; i <= n; ++i)
        if(!dfn[i]) dfs(i,-1);
    for(int i = 1; i <= n; ++i) cnt_cut += cut[i];
    printf("%d
",cnt_cut);
    for(int i = 1; i <= n; ++i)
        if(cut[i]) printf("%d ",i);
    return 0;
}
template_割点

2. 点-双/边-双

留坑

3. 强连通分量(SCC)

反证法在OI里的运用真的是极其广泛……

边是单向的,因此图的连通性是个问题。

每个点仅在一个SCC中。反证。

在DFS树中,一个节点$u$是可以到达所有子节点的。因此只要子节点能够回到$u$或$u$的祖先,就能达成“互相可达”。因此$u$以及所有能到达$u$或$u$以上的节点能构成一个强连通分量。

一个强连通分量一定在一个子树中。Tarjan算法思想是:在DFS树中,找出每个SCC中的最高点,以确定每个SCC。我们称这个最高点为强连通分量的根。

既然是强连通分量,就要求其内每个点都能够到达根。如果有的点能到达的最高点低于根,一定不属于这个强连通分量,因此要把它割掉。

DFS结束时,判断一个点是否是根,如果是就取出子树中剩余的点组成一个强连通分量。

强连通分量可以用来给有向图缩点,使它变成DAG。值得注意的是缩点建图的时候要判断自环。

感觉还是有点乱……明天理理思路再更。

void dfs(int u){
    int v;
    push(u);
    dfn[u] = low[u] = ++dfs_clock;
    for(int i = head[u]; i; i = nxt[i]){
        v = to[i];
        if(!dfn[v]){
            dfs(v);
            low[u] = min(low[u], low[v]);
        }
        else if(!sccno[v]){
            low[u] = min(low[u], dfn[v]);
        }
    }
    if(low[u] == dfn[u]){
        ++scc_cnt;
        while(top > 0){
            sccno[st[top]] = scc_cnt;
            val[scc_cnt] += a[st[top]];
            --top;
            if(st[top+1] == u) break;
        }
    }
}
template_强连通分量

·  Codeforces 999 E. Reachability from the Capital 【1900】

给一张有向图。问要能从一个源点s到达其余所有点最少添加几条有向边。

这个问题肯定要缩点之后来考虑,因为一个强连通分量内的点是没有连通性问题的。于是问题转化为一张DAG。我们先考虑全都右边相连的情况(没有孤立的)。此时s肯定能到达后代,而无法到达祖先。需要加的边下界为入度为0的点的个数,因为如果一个点连入度都为0那么s肯定无法到达,而一条边只能给一个点加一个入度。我们考虑能不能做到这个下界:只需要从s向所有入度为0的点连边。

再考虑孤岛的情况,从一座岛向另一座岛,我们也只需要从s向入度为0的点连边就行了。

因此问题的答案就是入度为0的点的个数(不能包括s)

4. 2-SAT

和差分约束一样,2-SAT问题是利用图论建模来解决的一类问题。只需要把图的意义搞明白就差不多了。

所谓SAT问题,全称satisfiebility,即可满足性。问题的具体内容是:有$n$个$bool$变量$x_i$,要满足若干个条件,例如一个条件是【$x_1=1$且($x_3=0$或$x_4=0$)】。求出一种满足所有条件的$x$的取值。

2-SAT问题的意思是,每个命题仅由两个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条件必须是类似【$x_1=1$或$x_5=0$】这个形式的。

下面假定所有条件都是【$x_i=a$或$x_j=b$】这种形式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条件:如果$x_i = ¬a$,则$x_j=b$;如果$x_j = ¬b$,则$x_i=a$。

我们考虑建一张图。对于每一个变量$x_i$可以有两种状态,令节点$i$表示$x_i=1$,节点$i+n$表示$x_i=0$。如果要满足状态$s_1$则必须满足$s_2$,那么就连接$s_1->s_2$。如此,对于【$x_i=a$或$x_j=b$】这个条件,就需要连接$x_i = ¬a$到$x_j=b$,再连接$x_j = ¬b$到$x_i=a$。

这张图的意义是什么?标记图上的一个点,代表选择这种状态。从这个点延伸出去的边表示如果这个状态要满足,那么必须满足其他这些。而这些点又连出去……也就是说,如果我选择一个点$u$,那么所有$u$能到达的点都必须满足。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求解:考虑每一个$x_i$。先默认$x_i=0$不满足,则我们从$¬i$出发,如果到达了$i$就矛盾了。显然我们不能标记$¬i$。因此$x_i=1$

然而,试想如果$i$也会到达$¬i$?那此问题显然无解!因此,如果$i$与$¬i$相互可达,即在同一个强连通分量中,则问题无解。

反之,如果对于任何一个点都不存在这种情况,则问题一定有解(不会矛盾)。

如果方案可以随意,显然我们有一种更简单的做法:对于每一个$i$与$¬i$,我们都选择拓扑序(缩点完成后成为DAG)大的那个,这样肯定是不会矛盾的。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ring>
const int MAXN = 2000010;
const int MAXM = 2000010;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int read(){
    int x(0),w(1); char c = getchar();
    while(c^'-' && (c<'0'||c>'9')) c = getchar();
    if(c == '-') w = -1, c = getchar();
    while(c>='0' && c<='9') x = (x<<3) + (x<<1) + c - '0', c = getchar();
    return x*w;
}
int n,m,I,A,J,B,top,dfs_clock,scc_cnt,low[MAXN],dfn[MAXN],st[MAXN],sccno[MAXN];
int head[MAXN],nxt[MAXM],to[MAXM],cnt;
inline void add(int u, int v){
    to[++cnt] = v;
    nxt[cnt] = head[u];
    head[u] = cnt;
}
void dfs(int u){
    int v;
    st[++top] = u;
    dfn[u] = low[u] = ++dfs_clock;
    for(int i = head[u]; i; i = nxt[i]){
        v = to[i];
        if(!dfn[v]){
            dfs(v);
            low[u] = min(low[u],low[v]);
        } else if(!sccno[v]){
            low[u] = min(low[u],dfn[v]);
        }
    }
    if(dfn[u] == low[u]){
        ++scc_cnt;
        while(top > 0){
            sccno[st[top]] = scc_cnt;
            --top;
            if(st[top+1] == u) break;
        }
    }
}
int main(){
    n = read(), m = read();
    for(int i = 1; i <= m; ++i){
        I = read(), A = read();
        J = read(), B = read();
        add(I+((A^1)^1)*n,J+((B)^1)*n);
        add(J+((B^1)^1)*n,I+((A)^1)*n);
    }
    for(int i = 1; i <= 2*n; ++i){
        if(!dfn[i]){
            top = 0;
            dfs(i);
        }
    }
    for(int i = 1; i <= n; ++i){
        if(sccno[i] == sccno[i+n]){
            printf("IMPOSSIBLE");
            return 0;
        }
    }
    printf("POSSIBLE
");
    for(int i = 1; i <= n; ++i){
        printf("%d ",sccno[i]<sccno[i+n]);
    }
    return 0;
}
template_2SAT

我在考虑这点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a与-a存在于一条链上,而b与-b可以同时到达这条链呢?(在a之前到达)。我已经有了答案: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假若b能到a,则-a能到-b,则-b,a,-a在同一个强连通分量中了。

·  POJ3207 Panda's Trick

如何利用2-SAT建模:需要考虑布尔变量是什么,条件是什么。

那么在这道题里,每条边可以选择在圆内或在圆外,显然一条边是一个布尔变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任意两条边都不能交叉。然后利用强连通分量判断可行性即可。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ixingzhi/p/1086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