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概念与机制

数据卫士—DG

toc

1. 相关概念

1.1 什么是DG

  DG全称Data Guard,官方给出的定义是“Oracle Data Guard ensures high availability, data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covery for enterprise data.”DG保证了数据库的高可用,数据保护以及灾备。DG通过冗余数据来提供数据保护,通过日志同步机制保证冗余数据和主数据之前的同步,这种同步可以是实时,延时,同步,异步多种形式。DG常用于异地容灾和小企业高可用方案。DG中可以在Standby database上执行只读查询,从而分散Primary database的性能压力,但是这并不是用来解决性能问题的方案。

1.2 DG的原理架构

  在DG环境中,至少有两个数据库,一个处于开启状态面向应用提供服务称之为Primary Database。 第二个处于恢复状态,叫作Standby Database。 运行时primary Database 对外提供服务,用户在Primary Database 上进行操作,操作被记录在联机日志和归档日志中,这些日志通过网络传递给Standby Database。 这个日志会在Standby Database 上重演,从而实现Primary Database 和Standby Database 的数据同步。生产环境中往往一个主库多个备库

备库的类型:

  • physical standby database:物理备库,完全复制主库提供了一个物理上相同的(完全相同)主数据库的副本,与相同的磁盘数据库结构。主数据库基于block-for-block(基础)。
  • Logical standby database:逻辑备库,包含与生产数据库相同的逻辑信息,但是数据的物理组织和结构可能不同。使用SQL Apply进行数据同步。逻辑备库是在物理备库的层次上升级而来。但是稳定性很差。
  • Snapshot Standby Database:快照备库。

1.3 DG相关服务

相关服务按功能区分:

  • 日志发送 (redo send):
    Primary Database 运行过程中,会源源不断地产生Redo 日志,这些日志需要发送到Standy Database。 这个发送动作可以由Primary Database 的LGWR 或者ARCH进程完成, 不同的归档目的地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个目的地,只能选用一种方法。 选择哪个进程对数据保护能力和系统可用性有很大区别。
  • 日志接收 (redo recieve):
    Standby Database 的RFS(Remote File Server)进程接收到日志后,就把日志写到Standby Redo Log或者Archived Log文件中,具体写入哪个文件,取决于Primary 的日志传送方式和Standby database的位置。如果写到Standby Redo Log文件中,则当Primary Database发生日志切换时,也会触发Standby Database上的Standby Redo Log 的日志切换,并把这个Standby Redo Log 归档。 如果是写到Archived Log,那么这个动作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个归档操作。
  • 日志应用 (redo apply):
    日志应用服务,就是在Standby Database上重演Primary Database日志,从而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同步。 根据Standby Database重演日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物理Standby(Physical Standby) 和 逻辑Standby(Logical Standby)。

1.3.1 日志发送

1.3.1.1 日志发送—使用ARCH进程

这是默认Primary database的发送日志的方式。
1)Primary database被应用使用时会不断产生redo log,这些日志由LGWR进程写入到联机日志。
2)日志被写满后,发生日志切换从而触发检查点开始日志本地归档。
3)日志归档完成后,联机日志就可以被覆盖重用。
4)这个时候ARCH进程会把归档日志通过Net发送给standby database的RFS(Remote File Server)进程。
5)standby database端的RFS进程把接收的归档日志写入本地。
6)standby database端的MRP(Managed Recovery Process)进程(执行redo apply)或者LSP进程(执行sql apply)在standby database应用这些日志,进而实现数据的同步。
关于这两种应用日志的区别:
物理Standby接收完Primary数据库生成的REDO数据后,以介质恢复的方式实现同步,这种方式也叫Redo Apply。
逻辑Standby接收后将其转换成SQL语句,在Standby数据库上执行SQL语句实现同步,这种方式叫SQL Apply。
使用ARCH进程的缺点:
Primary Database 只有在发生归档时才会发送日志到Standby Database。 如果Primary Database 异常宕机,联机日志中的Redo 内容就会丢失,因此使用ARCH 进程无法避免数据丢失的问题,要想避免数据丢失,就必须使用LGWR。

1.3.1.2 日志发送—使用LGWR进程

为了避免数据丢失,使用LGWR进程,LGWR进程又分为了SYNC(同步)和ASYNC(异步)两种方式。

  • 使用LGWR的SYNC方式:
    1)Primary Database 产生的Redo 日志要同时写道日志文件和网络。也就是说LGWR进程把日志写到本地日志文件的同时还要发送给本地的LNSn进程(Network Server Process),再由LNSn(LGWR Network Server process)进程把日志通过网络发送给远程的目的地,每个远程目的地对应一个LNS进程,多个LNS进程能够并行工作。
    2)LGWR 必须等待写入本地日志文件操作和通过LNSn进程的网络传送都成功,Primary Database 上的事务才能提交,这也是SYNC的含义所在。
    3)Standby Database的RFS进程把接收到的日志写入到Standby Redo Log日志中。
    4)Primary Database的日志切换也会触发Standby Database 上的日志切换,即Standby Database 对Standby Redo Log的归档,然后触发Standby Database 的MRP或者LSP 进程恢复归档日志。
    因为Primary Database 的Redo 是实时传递的,于是Standby Database 端可以使用两种恢复方法:
    实时恢复(Real-Time Apply): 只要RFS把日志写入Standby Redo Log 就会立即进行恢复;
    归档恢复: 在完成对Standby Redo Log 归档才触发恢复。
    primary database 默认使用ARCH进程,如果需要使用LGWR需要指定同时如果是sync方式可以额外使用参数NET_TIMEOUT(秒)来设置若干秒内网络发送没有响应报错。示例如下:
alter system set log_archive_dest_2 = 'SERVICE=ST  LGWR  SYNC  NET_TIMEOUT=30' scope=both;
  • 使用LGWR的ASYNC方式:
    SYNC的方式可能会由于网络情况导致报错,对网络质量要求较高,所以ASYNC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产生。
    1) Primary Database 一段产生Redo 日志后,LGWR 把日志同时提交给日志文件和本地LNS 进程,但是LGWR进程只需成功写入日志文件就可以,不必等待LNSn进程的网络传送成功。
    2) LNSn进程异步地把日志内容发送到Standby Database。多个LNSn进程可以并发发送。
    3) Primary Database的Online Redo Log 写满后发生Log Switch,触发归档操作,也触发Standby Database对Standby Database对Standby Redo Log 的归档;然后触发MRP或者LSP 进程恢复归档日志。
    设置示例如下:
alter system set log_archive_dest_2 = 'SERVICE=ST  LGWR  ASYNC ' scope=both;

1.3.2 日志接收

在日志接收中,需要注意的是归档日志会被放在什么位置:
1) 如果配置了STANDBY_ARCHIVE_DEST 参数,则使用该参数指定的目录。
2) 如果某个LOG_ARCHIVE_DEST_n 参数明确定义了VALID_FOR=(STANDBY_LOGFILE,*)选项,则使用这个参数指定的目录。
3) 如果数据库的COMPATIBLE参数大于等于10.0,则选取任意一个LOG_ARCHIVE_DEST_n的值。
4) 如果STANDBY_ARCHIVE_DEST 和 LOG_ARCHIVE_DEST_n 参数都没有配置,使用缺省的STANDBY_ARCHIVE_DEST参数值,这个缺省值是$ORACLE_HOME/dbs/arc.

1.3.3 日志应用

Physical Standby 使用的是Media Recovery 技术,在数据块级别进行恢复,这种方式没有数据类型的限制,可以保证两个数据库完全一致。 Physical Standby数据库只能在Mount 状态下进行恢复,也可以是打开,但只能已只读方式打开,并且打开时不能执行恢复操作。
Logical Standby 使用的是Logminer 技术,通过把日志内容还原成SQL 语句,然后SQL引擎执行这些语句,Logminer Standby不支持所有数据类型,可以在视图DBA_LOGSTDBY_UNSUPPORTED 中查看不支持的数据类型,如果使用了这种数据类型,则不能保证数据库完全一致。 Logical Standby数据库可以在恢复的同时进行读写操作。
Standby数据库的相关进程读取接收到的REDO数据(可能来自于Standby端的归档文件,也可能来自于Standby Redologs),再将其写入Standby数据库。保存之后数据又是怎么生成的呢?两种方式:物理Standby通过REDO应用,逻辑Standby通过SQL应用。

根据Redo Apply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实时应用(Real-Time Apply), 这种方式必须Standby Redo Log,每当日志被写入Standby Redo Log时,就会触发恢复,使用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与可以减少数据库切换(Switchover 或者Failover)的时间,因为切换时间主要用在剩余日志的恢复上。
另一种是归档时应用,这种方式在Primary Database发生日志切换,触发Standby Database 归档操作,归档完成后触发恢复。 这也是默认的恢复方式。
如果是Physical Standby,可以使用下面命令启用Real-Time:
Alter database recover managed standby database using current logfile;
如果是Logical Standby,可以使用下面命令启用Real-Time:
Alter database start logical standby apply immediate;
查看是否使用Real-Time apply:
Select recovery_mode from v$archive_dest_status;
具体请参考:
http://blog.csdn.net/tianlesoftware/article/details/5514082

1.4 DG保护模式

  • Maximum Performance:最大性能模式,默认的保护模式。完全不影响主库的保护模式。
  • Maximum Protection:最大保护模式,这个模式对主库的影响最大,可能会导致主库的崩溃。需要保证备库和主库完全一致,不能有任何差别。保证了在主库宕机时备库数据和主库完全一致。为了达到这种保护级别,redo data必须同时写入主库的online redo log和备库的standby redo log。如果备库的日志没有写入成功,那么主库会夯住,超过某个时间主库崩溃。
  • Maximum availablility:最大可用模式,介于以上两种模式之间,要求所有事务必须在提交前将redo数据在至少一个standby database可用,区别在于如果未能实现这个要求主库不会崩溃,而是转换为最大性能模式。等到standby database恢复后会自动转换为最大可用模式。

修改保护模式的方法:
1)关闭数据库,重启到Mount 状态,如果是RAC,需要关闭所有实例,然后只启动一个实例到mount状态。
2)修改模式:
语法:ALTER DATABASE SET STANDBY DATABASE TO MAXIMIZE {PROTECTION | AVAILABILITY | PERFORMANCE};
如:SQL>ALTER DATABASE SET STANDBY DATABASE TO MAXIMIZE PROTECTION;
3)打开数据库: alter database open;
4)确认修改数据保护模式:
SQL>select protection_mode,protection_level from v$databas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lutozzl/p/1335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