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趣味

谈一下小技巧:

1.先看一下问题,实现下图,只用于一个html元素有多少种实现方式?

假设我们的单标签是一个 div:

<div></div>

定义如下通用CSS

div{
    position:relative;
    200px;
    height:60px;
    background:#ddd;
}

法一:border

这个应该是最最最容易想到的了

div{
    border-left:5px solid deeppink;
}

法二:使用伪元素

一个标签,算上 before 与 after 伪元素,其实算是有三个标签,这也是很多单标签作图的基础,本题中,使用伪元素可以轻易完成。

div::after{
    content:"";
    5px;
    height:60px;
    position:absolute;
    top:0;
    left:0;
    background:deeppink;
}

法三:外 box-shadow

盒阴影 box-shadow 大部分人都只是用了生成阴影,其实阴影可以有多重阴影,阴影不可以不虚化,这就需要去了解一下 box-shaodw 的每一个参数具体作用。使用 box-shaodw 解题:

div{
    box-shadow:-5px 0px 0 0 deeppink;
}

法四:内 box-shadow

盒阴影还有一个参数 inset ,用于设置内阴影,也可以完成

div{
    box-shadow:inset 5px 0px 0 0 deeppink;
}

法五:drop-shadow

drop-shadow 是 CSS3 新增滤镜 filter 中的其中一个滤镜,也可以生成阴影,不过它的数值参数个数只有 3 个,比之 box-shadow 少一个。

div{
    filter:drop-shadow(-5px 0 0 deeppink);
    -moz-filter:drop-shadow(-5px 0 0 deeppink);
    -webkit-filter:drop-shadow(-5px 0 0 deeppink);
 }

法六:渐变 linearGradient

灵活使用 CSS3 的渐变可以完成大量想不到的图形,CSS3 的渐变分为线性渐变和径向渐变,本题使用线性渐变,可以轻易解题:

div{
    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90deg, deeppink 0px, deeppink 5px, transparent 5px);
}

法七:轮廓 outline

这个用的比较少,outline (轮廓)是绘制于元素周围的一条线,位于边框边缘的外围,可起到突出元素的作用。这个方法算是下下之选。

div{
            height:50px;
            outline:5px solid deeppink;
        }
        div::after{
            position:absolute;
            content:"";
            top:-5px;
            bottom:-5px;
            right:-5px;
            left:0;
            background-color:#ddd;
        }

法八: 滚动条

这个方法由 小火柴的蓝色理想 提供,通过改变滚动条样式实现:

div{
    205px;
    background:deeppink;
    overflow-y:scroll;
}
div::-webkit-scrollbar{
     200px;
    background-color:#ddd;
}

抛开实用性,仅仅是模拟出这个样式的话,这个方法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上述就是想到的 8 种方法,不排除有没想到的,希望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在评论中提出,具体 8 种实现可以戳这里看看:

codepen-单标签左边竖条的实现方式

2、类似下面这个图形,只使用一个标签,可以有多少种实现方式:

假设我们的单标签为 div:

<div></div>

定义如下通用 CSS:

div{
    position:relative;
     180px;
    height: 180px;
}

这一题主要考查的是盒子模型 Box Model 与 背景 background 的关系,以及使用 background-clip 改变背景的填充方式。

background 在 Box Model 中,他是布满整个元素的盒子区域的,并不是从 padding 内部开始(也就是说从 border 就开始啦),只不过实线边框(solid)部分遮住了部分 background ,所以我们使用虚线边框(dashed)就可以看到背景色是从 border 内部开始的。

我们给 div 添加如下样式:

div{
    background:#9c27b0;
    border:20px dashed #2196f3;
}

结果如下:
backgroundClip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background-color 是从元素的边框左上角起到右下角止,而 background-image 却不一样,他是从 padding 边缘的左上角起而到 border 的右下角边缘止。

background image 的绘制中有两个因素决定了绘图区域:

  1. background positioning areabackground-origin 属性决定了这个相对定位位置,默认为 padding-box。所以默认的背景图片绘制是从 padding box 的左上顶点开始的。
  2. background painting areabackground-clip 属性决定了绘制区间,默认为 border-box。所以在background-repeat: repeat 的情况下:

The image is repeated in this direction as often as needed to cover the background painting area.

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戳进这个 demo 看看,正常情况下的背景图填充如下:

backgroundClip4

当然,这个填充规则是可以通过 background-clip 改变的。

background-clip 设置元素的背景(背景图片或颜色)是否延伸到边框下面。

语法:

background-clip: border-box;  // 背景延伸到边框外沿(但是在边框之下)
background-clip: padding-box; // 边框下面没有背景,即背景延伸到内边距外沿。
background-clip: content-box; // 背景裁剪到内容区 (content-box) 外沿。

继续说回本题,接下来,只需要将中间部分填充为白色即可,这个用伪元素可以轻松完成,所以,其中一个方法如下:

div{
    background:#9c27b0;
    border:20px dashed #2196f3;
}
div::after{
    content:"";
    position:absolute;
    top:0;
    left:0;
    bottom:0;
    right:0;
    background:#fff;
}

法二:

上面的方法,我们使用了 div 的背景色默认情况下从 border 开始填充,及伪元素设置白色背景色填充div 的中间的 padding-box 区域完成图形。

也可以反过来,使用伪元素背景色从 border-box 开始填充,使用 div 的背景色填充中间 padding-box区域。

div{
    background:#fff;
    background-clip:padding-box;
    border:20px dashed #cccc99;
}
div::before{
    content:"";
    position:absolute;
    top:-20px;
    left:-20px;
    bottom:-20px;
    right:-20px;
    background:#996699;
    z-index:-1;
}

具体的 Demo 戳这里 。

上面 法二 除了用到了 background-clip 改变背景的填充区域,还用到了 z-index 触发元素生成了堆叠上下文(stacking context),改变了元素的层叠顺序(stacking levle),让伪元素背景色叠到了 div 背景色 之下,这两个概念下题会提及。

法....

本题主要是想讨论一下 CSS 的盒子模型 Box Model 与 背景 background 的关系,其实本题就是在于一个 dashed 边框,内部使用颜色填充即可,与上面第一题异曲同工,使用阴影、渐变都可以完成,感兴趣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其他解法。

3、层叠顺序(stacking level)与堆栈上下文(stacking context)知多少?

z-index 看上去其实很简单,根据 z-index 的高低决定层叠的优先级,实则深入进去,会发现内有乾坤。

看看下面这题,定义两个 div A 和 B,被包括在同一个父 div 标签下。HTML结构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inline-block">#divA display:inline-block</div>
    <div class="float"> #divB float:left</div>
</div>

它们的 CSS 定义如下:

.container{
    position:relative;
    background:#ddd;
}
.container > div{
    width:200px;
    height:200px;
}
.float{
    float:left;
    background-color:deeppink;
}
.inline-block{
    display:inline-block;
    background-color:yellowgreen;
    margin-left:-100px;
}

大概描述起来,意思就是拥有共同父容器的两个 DIV 重叠在一起,是 display:inline-block 叠在上面,还是float:left 叠在上面?

注意这里 DOM 的顺序,是先生成 display:inline-block ,再生成 float:left 。当然也可以把两个的 DOM 顺序调转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float"> #divB float:left</div>
    <div class="inline-block">#divA display:inline-block</div>
</div>

会发现,无论顺序如何,始终是 display:inline-block 的 div 叠在上方。

Demo戳我

这里其实是涉及了所谓的层叠水平(stacking level),有一张图可以很好的诠释:

stacking level

运用上图的逻辑,上面的题目就迎刃而解,inline-blcok 的 stacking level 比之 float 要高,所以无论 DOM 的先后顺序都堆叠在上面。

不过上面图示的说法有一些不准确,按照 W3官方 的说法,准确的 7 层为:

1、the background and borders of the element forming the stacking context.

2、the child stacking contexts with negative stack levels (most negative first).

3、the in-flow, non-inline-level, non-positioned descendants.

4、the non-positioned floats.

5、the in-flow, inline-level, non-positioned descendants, including inline tables and inline blocks.

6、the child stacking contexts with stack level 0 and the positioned descendants with stack level 0.

7、the child stacking contexts with positive stack levels (least positive first).

稍微翻译一下:

1、形成堆叠上下文环境的元素的背景与边框

2、拥有负 z-index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 (负的越高越堆叠层级越低)

3、正常流式布局,非 inline-block,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子元素

4、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 float 浮动元素

5、正常流式布局, inline-block元素,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子元素(包括 display:table 和 display:inline )

6、拥有 z-index:0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

7、拥有正 z-index: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正的越低越堆叠层级越低)

所以我们的两个 div 的比较是基于上面所列出来的 4 和 5 。5 的 stacking level 更高,所以叠得更高。

不过!不过!不过!重点来了,请注意,上面的比较是基于两个 div 都没有形成 堆叠上下文 这个为基础的。下面我们修改一下题目,给两个 div ,增加一个 opacity:

.container{
    position:relative;
    background:#ddd;
}
.container > div{
    width:200px;
    height:200px;
    opacity:0.9; // 注意这里,增加一个 opacity
}
.float{
    float:left;
    background-color:deeppink;
}
.inline-block{
    display:inline-block;
    background-color:yellowgreen;
    margin-left:-100px;
}

Demo戳我

会看到,inline-block 的 div 不再一定叠在 float 的 div 之上,而是和 HTML 代码中 DOM 的堆放顺序有关,后添加的 div 会 叠在先添加的 div 之上。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添加的 opacity:0.9 这个让两个 div 都生成了 stacking context(堆叠上下文) 的概念。此时,要对两者进行层叠排列,就需要 z-index ,z-index 越高的层叠层级越高。

堆叠上下文是HTML元素的三维概念,这些HTML元素在一条假想的相对于面向(电脑屏幕的)视窗或者网页的用户的 z 轴上延伸,HTML 元素依据其自身属性按照优先级顺序占用层叠上下文的空间。

那么,如何触发一个元素形成 堆叠上下文 ?方法如下,摘自 MDN

  • 根元素 (HTML),
  • z-index 值不为 "auto"的 绝对/相对定位,
  • 一个 z-index 值不为 "auto"的 flex 项目 (flex item),即:父元素 display: flex|inline-flex,
  • opacity 属性值小于 1 的元素(参考 the specification for opacity),
  • transform 属性值不为 "none"的元素,
  • mix-blend-mode 属性值不为 "normal"的元素,
  • filter值不为“none”的元素,
  • perspective值不为“none”的元素,
  • isolation 属性被设置为 "isolate"的元素,
  • position: fixed
  • 在 will-change 中指定了任意 CSS 属性,即便你没有直接指定这些属性的值
  •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属性被设置 "touch"的元素

所以,上面我们给两个 div 添加 opacity 属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 stacking context。也就是说添加 opacity 替换成上面列出来这些属性都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层叠上下文中,其子元素同样也按照上面解释的规则进行层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元素的 z-index 值只在父级层叠上下文中有意义。意思就是父元素的 z-index 低于父元素另一个同级元素,子元素 z-index再高也没用。

理解上面的 stacking-level 与 stacking-context 是理解 CSS 的层叠顺序的关键。

4、从倒影说起,谈谈 CSS 继承 inherit

给定一张有如下背景图的 div:

制作如下的倒影效果:

image reflection

方法很多,但是我们当然要寻找最快最便捷的方法,至少得是无论图片怎么变化,div 大小怎么变化,我们都不用去改我们的代码。

法一:-webkit-box-reflect

这是一个十分新的 CSS 属性,使用起来十分简单,可以从各个方向反射我们内容。不过兼容性过于惨淡:

基本上是只有 -webkit- 内核的浏览器才支持。

reflection

不过使用起来真的是方便,解题如下:

div{
    -webkit-box-reflect: below;
}

-webkit- 内核下查看Demo

box-reflect 有四个方向可以选,below | above | left | right 代表下上左右。

法二:inherit,使用继承

本题主要还是为了介绍这种方法,兼容性好。

inherit 是啥,每个 CSS 属性定义的概述都指出了这个属性是默认继承的 ("Inherited: Yes") 还是默认不继承的 ("Inherited: no")。这决定了当你没有为元素的属性指定值时该如何计算值。

灵活使用 inherit 继承父值,可以解决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对于本题,我们对图片容器添加一个伪元素,使用 background-image:inherit 继承父值的背景图值,就可以做到无论图片如何变,我们的 CSS 代码都无需改动:

div::after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0%;
    left: 0;
    right: 0;
    bottom: -100%;
    background-image: inherit;
    transform: rotateX(180deg);;
}

Demo戳我

我们使用伪元素 background-image: inherit; 继承父元素的背景图,再使用 transform 旋转容器达到反射的效果。

说到底,CSS 属性的取值就是由默认值(initial),继承(inherit)与加权系统构成的(其实还有 unset(未设置)revert(还原)),厘清它们的关系及使用方法对熟练使用 CSS 大有裨益。

5、单行居中显示文字,多行居左显示,最多两行超过用省略号结尾

这题就厉害了我的哥。

题目就是如上要求,使用纯 CSS,完成单行文本居中显示文字,多行居左显示,最多两行超过用省略号结尾,效果如下:

不愿看长篇大论的可以先看看效果:-webkit- 内核下 Demo 戳我

多行文字展示

接下来就一步一步来实现这个效果。

首先是单行居中,多行居左

居中需要用到 text-align:center,居左是默认值也就是text-align:left。如合让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单行居中,多行居左呢?这就需要多一个标签,假设一开始我们定义如下:

<h2>单行居中,多行居左</h2>

现在,我们在 h2 中间,嵌套多一层标签 p

<h2><p>单行居中,多行居左</p></h2>

我们让内层 p 居左 text-align:left,外层 h2 居中 text-align:center,并且将 p 设置为display:inline-block ,利用 inline-block 元素可以被父级 text-align:center 居中的特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单行居中,多行居左,CSS 如下:

p {
    display: inline-block;
    text-align: left;
}

h2{
    text-align: center;
}

得到的效果如下:
单行居中,多行居左

超出两行省略

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要实现的是超出两行显示省略符号。

多行省略是有专门的新 CSS 属性可以实现的,但是有些兼容性不大好。主要用到如下几个:

  • display: -webkit-box; // 设置display,将对象作为弹性伸缩盒子模型显示
  • -webkit-line-clamp: 2; // 限制在一个块元素显示的文本的行数
  •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规定框的子元素应该被水平或垂直排列

上述 3 条样式配合 overflow : hidden 和 text-overflow: ellipsis 即可实现 webkit 内核下的多行省略。好,我们将上述说的一共 5 条样式添加给 p 元素

p {
    display: inline-block;
    text-align: left;
    overflow :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display: -webkit-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h2{
    text-align: center;
}

看看效果如下:

多行省略效果

(在 -webkit- 内核浏览器下)发现,虽然超出两行的是被省略了,但是第一行也变回了居左,而没有居中。

看回上面的 CSS 中的 p 元素,原因在于我们第一个设置的 display: inline-block ,被接下来设置的display: -webkit-box 给覆盖掉了,所以不再是 inline-block 特性的内部 p 元素占据了一整行,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再居中,而变成了正常的居左展示。

记得上面我们解决单行居中,多行居左时的方法吗?上面我们添加多了一层标签解决了问题,这里我们再添加多一层标签,如下:

<h2><p><em>单行居中,多行居左<em></p></h2>

这里,我们再添加一层 em 标签,接下来,

  • 设置 em 为 display: -webkit-box
  • 设置 p 为 inline-block
  • 设置 h2 为 text-align: center

嘿!通过再设置多一层标签,解决 display 的问题,完美解决问题,再看看效果:

多行文字展示

-webkit- 内核下 Demo 戳我

法二: 绝对定位障眼法

是的,还有第二种方法......

上面我们为了让第一行居中,使用了三层嵌套标签。

这次我们换一种思路,只使用两层标签,但是我们加多一行。结构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h2>
        <p>我是单行标题居中</p>
        <p class="pesudo">我是单行标题居中</p>
    </h2>
</div>

这里,新添加了一行 class 为 pesudo 的 p 标签,标签内容与文本内容一致,但是我们限定死class="pesudo" 的 p 标签高度 height 与上面的 p 的行高 line-height一致,并设置 overflow:hidden ,那么这个 p 标签最多只能能展示出一行文本,接下来使用绝对定位,定位到 h2 的顶部,再设置 text-align:center 以及背景色与 h2 背景色一致。

这样最多显示单行且样式为居中的 class="pesudo" p 标签就重叠到了原本的 p 标签之上。表现为单行居中,多行时第一行则铺满,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多行省略与方法一相同。CSS 如下:

h2{
    position:relative;
    line-height:30px;
}
p{
    overflow :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display: -webkit-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esudo{
    position:absolute;
    width:100%;
    height:30px;
    overflow:hidden;
    top:0;
    background:#ddd;
    text-align:center;
}

-webkit- 内核下 Demo 戳我

结束语:

     之前看到这篇文章,现在转载过来,以后方便查看。

文章转载自:https://github.com/chokcoco/iCSS/issues/1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izitai/p/644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