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阅读《讀書這玩意兒》有感&笔记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199380100c80k.html

学习不知方法,绝对如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浪费。

杨牧谷博士《读书这玩意儿》,绝对是一本品鉴人参果的好用参考书。

 

此书第一版由台北校园书房出版(1985年),繁体横版。后由香港更新资源出饭,繁体竖版,添加了几篇文章《一生学习,一生稳妥》,《互联网的学习》等,现已到第四版。

 

杨(1945-2002)为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也是资深神学工作,自1987年开始全时间从事研究、写作、专题讲座。其关怀广博,阅历丰富,著作近百本。

 

很多人读书,除了会说之外,就不会写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学问,也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他们的很多观点,是和别人思想碰撞的结果。他知道某人的思想,这在教学或者聊天当中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写作当中,却痛苦不堪,因为没有证明思想来源的证据。

 

学习这复杂的活动中,其以资料的编辑,管理,搜索最为人所忽略,因为太琐细,太“麻烦”。

 

《读书》中,他将资料分为6类:

 

1、参考书目。

这是记载一些论文、专文思想来源的资料卡,也就是——文章脚注。看脚注绝对是必要的,也是了解作者前设(底牌)的必经之路。杨的时代,是做在硬纸板上,格式如下:

 

作者:                                                    类别Or 编号:       

 

 

文章的题目Or书名

文章概要

 

出版资料:

 

左上角是作者,右上角是类别或编号,中间写书名、出版社,年份,并三言两语概括该书之要旨(或该书的特点)。

 

2、读书心得

这是读书的时候,一些想法,或者平时一些头脑闪电,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可以归这一类。

格式入下:

 

作者:                                                    类别Or 编号:       

问题所在:

问题解答:了解问题,解答问题的角度,等等

 

 

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出版年)

 

 

格式基本类似,若这思想是由某一本书或文章引起的,千万别忘记记录它们的出版资料,否则以后引用起来就痛不欲生了。

 

3、读书笔记

除了基本资料(作者,书名,出版资料),还应该有全文提要,短评。前者能帮助我们把握作者思路的发展,后者是我们阅读的反思。

其中,作者重要思想的要点,要注上页数。

对于读书笔记,有必要一说的,是要用统一的纸张,统一的规格(大点,小点,分点的记录方法)。因为日久,必定有很多的资料积累,统一纸张和规格,极大益于整理。

比如

 一、                            

A、                         

   1、                       

      a.                      

      b.                      

   2、                       

   3、                       

B、                          

C、                           

 二、                            

 

 

4、专文剪影

看到好的文章,总不免手痒。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刊物,当然不能剪。幸好很多图书馆都提供影印服务(复印),乐也。

不过,现在更好的建议是,大部分手机都可以拍照,或者卡片数码相机,随时都可以把好的资料、文章、图片拍摄下来。

千万别忘记文章的出版资料。

 

有个小小的问题是:如果将图片转换成可以编辑的文档?

恩,找个“识别软件”就能够将图片上的文字资料转换成可以编辑的文档。

怎么找“识别软件”?在http://www.google.com/ 中输入“文字识别”就可以找到一大堆,比较推荐的是 尚书7号,汉王。

问题还没完,这些软件不能100%识别,所以还需要人工校对,痛苦。这个问题,我只能解答到这里,需要高手出招。

 

5、期刊杂志

做学问的,一定要看有学术分量的期刊,学报,尤其是那些期刊中的书评。(这句话我说得有点心虚,因为我目前还没去看那些书评,只是听很多老师这么极力推荐而已。)

那些娱乐杂志,八卦杂志不算。

 

6、各类书籍。


介绍好了。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杨介绍了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应用的一些资料收集,管理方法。但他的时代,电脑尚未普及,要做的,只能是手工做卡片记录。

我们现在的优势在于,这一切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对杨而言,这是一个奢侈的梦想)。

手工记录的缺点:

1、成本高。那些纸卡至少要钱吧?

2、费时。记录要手工抄写,归类,放置。最痛苦的是,检索的时候,也需要手工一张,一张翻阅。

3、占用空间,总的整一个地方放这些卡片,复印图纸吧?

4、不易携带。这些纸质资料,其机动性能就不复赘述了。

5、不易保存。想想就知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

推荐一款软件:http://www.pinstudy.com/ws/pkm/

有兴趣的,可以看下网站里的介绍。

该软件的优点:

1、我看好的,是该软件给每一个知识点,配备了上面所说的一张读书卡。

可以记录是有“标题”“分类”“标签”“备注”,仔细记录这些内容,在以后的搜索中,就轻松了。

问题是:这个软件没有分:作者,出版社,书名等,所以大家要自己规定好,比如标题=书名,分类=作者,就要一直这么用。否则以后只能抓头发了。

 

2、Word编辑。对某些人而言,这是个很好用的功能。尤其是复制,保存一些网页资料,尤其方便,可以图片、文字、表格、特殊文字(希腊文,拉丁文,德语)共同保存。

 

3、携带方便。这也是我很喜欢的地方,体积小,不需要安装。一般 1G以上闪存盘(又称优盘、U盘、电子盘、随身碟、USB记忆棒、USB手指等),都可以胜任,当然,如果要放很多资料,建议买个大一点的,反正价格也不高。

4、很多纸质资料的缺点,都可以避免了,而且复制也方便。

  

不过,恐怖也是有的:

1、中病毒,资料损失。现在的世界,无毒不有,恐怕西毒欧阳锋(《射雕英雄传》)也只能兴叹。万一中个什么删除全部资料的病毒,那世界就崩溃了。

应对的方法:多复制几个地方,或者在可擦写的光盘CDROM上记录。

2、优盘丢失。

应对方法:挂在脖子上,绳子要粗一点。哈哈。

3、软件升级更换,软件系统损坏。软件的某一个文件损坏,又不能修复,这对那些“电脑白痴”绝对是灾难性的。最怕的,就是某一天,软件作者放弃了这软件,或者软件不能使用了,这就只能叫爸妈了。

应对方法:看你自己选择了。这个要谨慎。

4、系统更换。Windows7快出来了,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系统出来。也不知道该软件到那个时候,是否能够继续使用?这个担心当然不是杞人忧天,这种资料的整理,绝对是长年累月的,少者也是几十年。

应对方法:祈祷——世界和平。

5、文字识别。中文最麻烦的,就是有繁简体之分,而且,还不能兼容。对于到处跑的人,这个真是头大。

应对方法:用英文吧。再不行,用拼音吧……:P

  

对软件作者的几个建议:

1、  软件在不同的硬件环境,可以同样使用。至少,从笔记本电脑到优盘之间,要可以随意使用。我用的经验是,从笔记本到优盘,就需要重新注册。

2、  软件要有登陆密码。有些资料是很私人的,万一丢失,也不希望被别人使用。

3、  增加1-2如“标题”这样的条目,并且可以使用者自己修改这些条目的名称。

4、  可以参考一些图书管理软件的条目。

5、  当然最好是针对研究人员,做一个简单,稳固的软件,能够保证长久的运行。最好不需要依赖第三方软件,能独立运行(比如不需要依赖Word)。

 

哈哈,歡迎各位能夠使用,然後分享使用心得。如果我有什麽不周到的地方,歡迎指出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inpkm/p/139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