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一个“洗澡”问题是出于对诡辩的直观描述和形象理解,让人于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诡辩的本质和内涵。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什么是诡辩?”苏格拉底没有回答,却反问道:“有一个干净的人和一个邋遢的人。同时去拜访某人,这人烧了一大桶水请两人洗澡。你说,洗澡的会是哪一个?学生立即回答: “那个邋遢的人。”“错,”苏格拉底摇摇头,“洗澡的是爱干净的人,而那个邋遢的人不喜欢洗澡,所以才会邋遢。”学生想了想,点头承认老师说得正确。而苏格拉底又摇摇头,“不对,洗澡的是那个邋遢的人,因为他需要洗澡。”学生糊涂了,问老师,究竟谁该洗澡。苏格拉底答道,“两个都洗了,爱干净的人喜欢干净,所以又洗了一次;而邋遢的人需要洗澡,所以也洗了澡。”学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他们都洗了澡。”苏格拉底叹了口气:“你又错了。两人都没洗澡,干净的人不需要洗澡,而邋遢的人不愿意洗澡。”
这位学生终于愤怒了:“我再问您什么叫诡辩,而您却一直在讲谁会洗澡,他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苏格拉底平静地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诡辩是什么了吗?”
这则精彩的故事尽管已经结束,但其意味深长,毋庸置疑,只要认真琢磨故事中苏格拉底的分析,你一定会对“什么是诡辩”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生动活波的领会。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的另一个“洗澡”问题就充分反映了他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有一天,爱因斯坦突然问他的学生:“有两个人同时从烟囱里钻出来,一个很干净,另一个满脸煤灰,你认为他们当中哪一个会去洗澡?”学生满有把握地说:“那还用说,肯定是满脸煤灰的人了。”“请注意,”爱因斯坦似乎在提醒什么,“通常情况下,人总是先瞧见别人而看不见自己的,所以那位干净的人看见别人脏了,会立刻想到自己从烟囱里出来和别人一样很脏,而另一个人的想法就与此相反,认为自己很干净。请你从这两方面考虑,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两个人中哪一个会马上去洗澡?”“啊,我明白了。”学生说,“那位干净的人会马上去洗澡,因为他看到对方脏,立刻想到自己也脏,所以他马上会去洗澡。”这回学生回答得很有把握,可他的导师却又否定了他的想法。
“不对!”爱因斯坦评价说,“你的两次回答都不对。尽管从表面上来说,你的每个回答都有逻辑性,第一种情形是认为只有脏的人才回去洗澡,但忽略了应从什么角度去观察的因素,所以错误;而第二种情形是考虑到了观察者的角度以及各自的心理,但却忽视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两个人同时从烟囱里钻出来,怎么会一个很脏, 而另一个很干净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呀!”学生这才明白为什么回答错误,原因是自己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进行分析和推理,而没有首先对问题的本身进行审视和判定,而事实上导师给出的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难道爱因斯坦对此这样下结论:“如果你所讨论的命题在不合逻辑的基础上,那么,不论你运用了多么合乎规则的逻辑,你还是找不出正确的答案。”
大师的问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要敢于质疑,弄清问题的本质,千万不要就题论题,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判断。这才是逻辑头脑的重要特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avkoo/p/353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