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学习和工作。

        事实证明孤独果然是创作的源泉。你接下来要读到的事情是我为了打发时间写出的东西,但是阅读这些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绝对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它也许是雪中送炭的一些真心话。写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我看到身边有太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各种各样的梦想,悲伤至极。

        请原谅我支离破碎的语言结构,有价值的不是文字本身。这些文字关于梦想,多数人觉得很可笑,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社会里,有多少人觉得梦想很重要?有多少人觉得有梦想或者为了梦想而活着不那么可笑?在我的经验里,人们给我的答案是令我震惊的:对付活着呗,过一天算一天,梦想太远。只要我现在能保证温饱,还有那么多事需要我考虑呢,梦想就还是算了。

        让我觉得很可惜的是,这些人真的不想放弃。

        这个文章是因为我看的一集中国好声音,参赛的选手,为能说出自己为梦想而活感到自豪。网上一直在说中国好声音已经变成了中国好故事,每个选手都有戏剧化的历史故事。大家当然不爽,他们有故事自己没有啊!他们站在台上耀眼有光明自己却只能守在电视前看着,所以开始使劲挖掘选手的真实历史。TVTV的行业规范,电视是一个Show Art,它的装饰性不可能不存在。抓住这场表演里最差的部分来细心研究,意义在哪?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态度,它代表了你心里有一部分已经坏死,而这个部分恰恰是戏剧化人生最需要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大家是在否认拥有梦想,不愿相信童话真的发生。

        能在任何地区的演艺圈大红大紫的人,都不是如你所见的轻松自如。有时候你会有错觉,他们一直展示轻松的心态,一切都好像天赋一样理所应当。其实他们在出名前的那些年,有你想象不到的付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只是不那样想而已。我曾很努力练习过各类魔术,所以当我看见一个魔术师在台上流畅不费劲地表演,背后的艰辛逃不过我的眼睛。

        所以当你再看好声音的选手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仔细想想你是不是专注在欣赏一个人多年来刻苦用心锻炼所得的成就?

        我一厢情愿讲讲我的梦想吧。我记得很早以前,具体在我多大的时候我记不得了,也许是刚上小学,我看了一部改变一生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当时对特效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觉得我要找到恐龙在哪。找了一圈,最后知道那些恐龙都不是真的,都是用电脑做的。你真正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会立马感觉到,就像我当时一下就幻想出等我长大了,我也坐在电脑前,一样也在做特效的画面。当时想法很幼稚,不过本质已经存在了。梦想,就是工业光魔。

        之后在了解了更多的资料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学习合成。说来也有意思,我最开始的几年,都是想做一个合成师。把一个不存在的物体合成到拍摄的画面中,简直是魔术。所以在小学后期的时候,我开始仔细学习计算机图形。从最早的海龟画图开始,一直到五年级专门学习Max,我似乎越来越清晰自己要的是什么,但相比现在依然很模糊。学Max时候,我跟几个二十几到三十几岁的人一起,制作了一大批室内效果图。当时技术确实很差了,3D Studio Max 2.5,没有什么高端效果,不过当时好像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那时候大家都在膜拜Maya

        所以快初中的时候,我买了一套Alias|Wavefront Maya 3.0还有几本黑皮的Maya中文帮助文档,认真地学习从曲线建模到相机跟踪到渲染在 内的所有模块。那时候基本不会英语,看英文的帮助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不过之后的几年里,我爱上了Derren Brown节目,他的节目的特点是,没有中文字幕。英国人说英语绝对是示威性质的,我在几年内从能听懂20%一直锻炼到能听懂80%,所以如果你问我英语是哪里学的,Derren Brown绝对是最大的贡献者。)记得小学时父母给我找了计算机老师,我在小学大概三年级的时候学了各种当时无法完全理解的事情:拆装电脑,Windows, Linux各个版本的系统的安装和操作等等…… 但是我记住了,那些信息在过后的时间中,不断被消化,理解。那个过程很漫长,而且很痛苦。

        师发下数学练习试卷的时候,我会拿出一本Maya习手册,缓慢地用各种零碎的时间学习。以那个年龄段的理解能力,我只能在一年内理解两本书的内容。知识结构是这样的,知识点的网越多越大,你理解东西就越快。那时候我已经做了一些模型,室内设计的作品,还有一些合成的作品(如果你想看合成的作品可以跟我要,我有一个镜头幸存了下来。)也做了一些简单的特效,现在看来还是很幼稚的测试。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视效上,导致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小学的时候我稳坐班级前3名,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是班级中间的位置了。不过谁在乎呢?

        这样一直到了高二,我的梦想面临最危险的挑战,高考。因为一些不明的原因,我在高二的时候考了英国的大学,Graphic Design专业(也就是平面设计),可能是对英国文化的热爱,可能是受Derren的影响,或者可能只是为了逃避高考这个恶心的东西,我考了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那边很满意我的能力。结果呢?学费加生活费30多万人民币一年,那时英镑还没跌。对于我的家庭这是无法承担的价格,所以我索性就不上了,也不高考了。休学!我不愿相信也真的不相信学历对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有巨大的影响。

        总得去个地方,百度一下,好吧,深圳吧。环球数码,正好是我小时候到现在一直想做的事情。然后就去了,走之前我才知道,深圳不是在上海旁边,是在香港旁边……(你可以无情嘲笑我的地理水平)

        环球数码学习的日子是我感觉最如鱼得水的时候,不用学一堆乱七八糟我都不理解我为什么在学的东西,比如数学啊,化学啊…… 环球数码的课程从建模到合成,大家也都知道这些我已经都会了,我就是复习一下,用9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个班级项目,学到了不少东西。课程结束前的几个月,我一直想做一个实拍特效小短片,没有什么故事,只是特效片,为了攒作品集。我知道没有作品集,不会有好公司要的。可是那个短片没有实现,显然大家当时都和我不是一个想法,很遗憾。就这样,课程结束的时候,想去的几个公司都没有接受我的应聘,其中也包括Base。不过幸运的是后来我应聘了环球数码制作部门的TD职位,他们给了我测试题。因为这么多年的积累,英语啊,程序语言啊,对我来说都不是特别难,所以很快地把三个题做完了,那边很满意,给我了第一份工作。

        我当时是特效和渲染技术指导,多数在打杂,也在一直帮特效组做镜头。我手里有一些很有挑战性的镜头,做的也很开心。但还不是真正想做的东西,有时候会接到这个效果太写实了,我们需要卡通的感觉这样的反馈。我意识到我需要换工作了,对于真实感的追求是我最大的乐趣。然后我离开了环球数码。认识了丁丁,他当时在枫丹丽舍制作人鱼帝国。我觉得很好,就应聘了那家公司。这之间具体的事情我忘记了,我只记得他们给了我测试题,做完之后我就去上班了。可惜的是我去的时候,丁丁已经离开了。

        了解人鱼帝国的人都会理解为什么我在四个月之后就再次辞职,回家寻找新的出路。

        拍一部独立电影吧,里面当然要有很多的特效,我做好了很有雄心的打算,如果没有人跟我一起做,我就自己把所有流程都包了,做几个好的镜头,也许把整个片子做出来。有了这些作品之后,再次尝试那些一次次拒绝我的公司。设备都买好了,都是一些低价的替代品,根据调查和研究,我有信心能用现有的器材拍出我想要的画面。斯坦尼康太贵没关系,自己做!在网上下载了一个上百页的自制斯坦尼康图纸,在家跟父亲按照图纸找材料制作。也找好了剧组人员,开始学习和培训,可以说,那真的是一个梦想项目。每个人都瞬间有了目标。噢,忘了提的是,在准备这个短片的期间,我用了3个月做了一个CG海洋镜头(用了3个月这么长时间不仅是因为机器性能低,也是因为我用的核心软件是Maya,好多功能都得自己写。同时我还在考驾照)。那个镜头结果里有太多遗憾,用Maya的人都知道,想改,你得从头开始重新做。不过当我还在跟几个编剧讨论剧本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Basecamp招人的消息,就用最新的海洋镜头投了一下。又一个不小心,第二天就得到回应,并且发来了测试题。(是的,国内的公司都是要给你测试题的)测试都是用Houdini的,当时基本不会Houdini,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考一些教程和帮助文档,居然很快把测试做好了。之后就去了Base试,同时拒绝了当时碰巧又想让我回去的枫丹丽舍的高薪邀请。短片项目也因此遗憾地取消。大家需要了解,在工作的前几年,或者前十多年,工资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很多行业,特效就是其中之一,你如果不努力进步你就是在退步,因为大家进步地太快了。高薪可以,但是很多时候那些地方无法帮助你成长,只会让你买更多件衣服和电子产品,吃更多昂贵的食物而已。

        父母在这几年工作的时间里多多少少资助我,我都欣然接受。好多人觉得工作了就不该拿父母的钱。意思就是:父母多年支付关于你的所有开销,有一天你工作了,拿着较低的薪水,突然间你就不能接受父母的钱了。 这不科学!前几年寻求资助还是很必要的,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加速你的职业发展。因为对你职业发展有利的工作,总也不是那些最高报酬的工作,所以你需要别人的支持。在这个阶段跟自己较劲,是愚蠢的行为。

        到了Basecamp之后,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怎样工作的知识。Basecamp只教最简单的技术,但是在那3个月里,你会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如何更好地工作,流畅准确地沟通(至关重要),安排时间,安排任务等。这是大家容易忽视的。

        然后就是Base了,刚开始我做了最简单的镜头,用绍帅搭建好的刚体系统,做一个《画壁》里连续的几个石头人破碎的镜头。然后是《海滨帝国》第二季里断手指的镜头,我在看似很简单的镜头里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进去,其中我最满意的是血液和地上瓷砖块的互动。(大家都知道在瓷砖拼接的边界,因为张力液体会沿着那些图案缓慢流动)这个效果加上之后,很平凡的效果就有不平凡的感染力了。记得有人说特效师没有创造空间,都是总监和导演在控制一切。可是张帆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导演只想要大树,具体树叶怎么生长,还是需要特效师精心设计。所以当你真正用心投入进去创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有很大空间去发挥你的创意。在Base还学到的一点是,把自己当成个艺术家。Base里把特效师称作特效艺术家,有很多人又开始觉得可笑并且开始自嘲了,千万别这样。你首先得把自己当成个艺术家才能摆脱民工的手法,是吧?

        好奇为什么Basecamp不怎么教技术但是进了Base还能很好地用Houdini工作么?一句话,被逼的。给你三个月时间,每个月考评,做不好你就走人。你估计也能学很好。

        对于细节的关注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世界上多数的特效,从学生毕业作品到好莱坞级别史诗特效,差别就在于细节。技法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用好莱坞级特效当做标杆衡量自己的作品,你的作品不会差的。在Base工作两年里,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细节和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觉得自己做的够好的时候,对比一下ILM的作品,然后再想想是不是真的够好了。不够好,就继续努力。

        当然你工作的时间里,不要停止学习,除非你不想再获得更大的成功了。我在这两年里,学会了C++, PythonHDKHoudiniMantrashader的制作,更专业的合成方式,体积系统的建模和渲染等等…… 这些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我在工作四年多的时间里,保持着每隔一段时间发送作品集的习惯。当你的梦想还没达到的时候,你得用尽全力。被残忍拒绝的次数已经多到我几乎麻木了。可就在某些不经意间的时间点上,你就突然得到了期待已久的机会。我在Base工作两年之后,幸运地拿到了Double Negative的工作offer。所以我现在就来了伦敦。回想起来,一切都没有大家听说的那样简单,成功永远都不是听起来那样有戏剧性。

        讲讲运气,运气是小概率事件的出现频率向你的想法偏向的通俗说法。意思就是,在10次里有0.01次会发生的事情你希望很快发生在你身上。你如果这样想就有几个方法可以提高你的几率:

        增加尝试次数,这个没什么说的,只要稍微懂一点概率的原理你就知道你应该不断地尝试。准备好你需要的东西,在我的情况中是一个好的作品集,有说服力的简历,还有流利的英语。那什么是好的作品集呢?肯定不在于镜头数量,而在于质量。事实上关于好作品集的描述,网上很早就有,我就不具体说了。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在高质量的产品制作中,没法有效地沟通,可能会永远达不到创意需求,那对于特效师来说就是个失败。如果你想在国际上知名的工作室工作,流利的英语是必不可少的。

        怀梦想并且持续为之奋斗是光荣的事,无论这一路上你显得有多幼稚,那都是大多数人已经丢了的特质。如果你还有,那你很幸运。别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劝你停下的人都是曾放弃的人。如果世界上有一百个人活在你梦想的生活里,那你有什么理由相信,你不能和他们一样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vspianist/p/322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