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64中的帧类型、条带类型、数据分区(data partition)

1 条带类型(slice type)

  x264的条带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为:I(主要用于帧内图像编码)、P(用于帧间前向参考预测图像编码)、B(用于帧间双向参考预测图像编码)、SI与SP(切换码流时用),其中I条带只包括I宏块、P条带除了P宏块还可以是I宏块,B条带除了B宏块也可以是I宏块。

2 帧类型(简单起见不考虑隔行视频情况)

  就x264码流结构来说不存在帧这个封装层次,也就没有帧的概念,站在编码角度看,帧类型是编码开始前由应用层手工指定,如果指定会AUTO类型,由编码器在编码的初始化阶段分配帧类型,另外就码流结构来说与帧最接近的码流封装层次是条带,条带又有条带类型,一帧视频图像可以编码出多个条带,为什么这么做呢,主要是为了隔离错误,如果一个条带在类似于UDP这样的非可靠传输中丢失或部分数据出现错误从而解码失败时,不影响其它条带解码。

  编码时跟据帧类型确定条带类型,比如I帧的所有的条带类型都是I类型,P帧的所有条带类型都是P类型,B帧的所有条带类型都是P类型,除此之外,在X264还有一个特别的IDR帧(就编码来说其本身就是I帧只是他们的NAL类型不同)与Bref帧(就编码来说其本身就是B帧类型只是其可以做为后序编码帧的参考帧)。解码时反过来即可推出帧类型。

3 NAL类型中的承载条带数据的五种类型

  类型1:非IDR图像的编码条带(不分区),包括I(非IDR)、P、B、Bref

  类型2:编码条带数据分区A

  类型3:编码条带数据分区B

  类型4:编码条带数据分区C

  类型5:IDR图像的编码条带(不分区),只有IDR,从类型1与5可以分辨出IDR帧,尽一步跟据条带头的类型可以分辨出I帧

  为什么要分区?分区是为了对重要程度不同的句法元素采用不同的传输手段,比如片头的句法元素传输时可以要求对方确认,而为了实时性部分编码数据丢失就算了,不重传了。

  何为分区呢?就是将片头数据、片里面包括的帧内编码数据、片里面包括的帧间编码数据分成三种封装格式,并分别命名为分类2、分类3、分类4(实际上分类是一种关联手段,比如编码条带数据分区A对应分类2,实际上在句法表中所有标分类为2的句法元素都是是可以并只能包括在编码条带数据分区A中的句法元素),并分别分配NAL类型为类型2、类型3、类型4。类型1可以包括分类2、分类3、类型4的所有句法元素(具体到不同的条带类型,可能只包括分类2与分类3,也可能只包括分类2与分类4,也可能是包括分类2、分类3、分类4),类型5只包括分类2、分类3所有句法元素。

  对于I条带来说,可以用类型1的NAL封装,也可以用类型2与类型3这一组合封装。   

  对于P、B条带来说,可以用类型1的NAL封装,也可以用类型2与类型4这一组合封装,还可以用类型2、类型3与类型4这一组合来封装。

  IDR帧的I条带用类型5封装肯定是可以的了,但是如果采用分区机制呢?分区后通过码流如何识别出I帧与IDR帧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ldmanlv/p/598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