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M算法推导

1,SVM算法的思考出发点

SVM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类方法。对于线性可分问题,找到那个分界面就万事大吉了。这个分界面可以有很多,怎么找呢?SVM是要找到最近点距离最远的那个分界面。有点绕,看下面的图就明白了

为了推导简单,我们先假设样本集是完全线性可分的,也就一个分界面能达到100%的正确率。

2,线性可分的情况

(1)优化目标的建立

最近点距离最远的分界面,这句话得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这样才能用数学工具进行求解。

首先,假设分界面是y=wx+b,点(x_i)距离平面的距离用数学表达是(gamma_i=frac{y_i(wx_i+b)}{||w||}),这个是我们在中学学过的点到平面的距离,我们称之为几何距离。因为点分布在平面的两侧,所以这里乘以了(y_i)。

“最近点”该如何表达呢?

(gamma)

s.t (y_i(frac{wcdot x_i+b}{||w||})>=gamma, i=1,2,...N)

最近点距离最远的分界面,就是要上面的距离最大,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max_{w,b} gamma)

s.t (y_i(frac{wcdot x_i+b}{||w||})>=gamma, i=1,2,...N)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目标函数已经得到。 

分析这个目标函数,这是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但是要求解的w在分母上,为了方便求解,我们做一些整理,原优化问题为,

(max_{w,b}frac{y^*(wcdot x^*+b)}{||w||})

s.t (y_i(frac{wcdot x_i+b}{||w||})>=frac{y^*(wcdot x^*+b)}{||w||}, i=1,2,...N)

其实(y^*(wcdot x^*+b))的值对最终的结果没有影响,就像y=ax+b与2y=2ax+2b其实是一样,所以不妨让(y^*(wcdot x^*+b)=1),这样目标函数变为,

(max_{w,b}frac{1}{||w||})

s.t (y_i(wcdot x_i+b)>=1, i=1,2,...N)

在考虑到最大化(frac{1}{||w||})和最小化(||w||^2)的等价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min_{w,b}frac{1}{2}||w||^2)

s.t (y_i(wcdot x_i+b)>=1, i=1,2,...N)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容易求解的凸二次规划问题。

(2)优化目标的求解

对于凸二次规划问题,常用的求解方法就是拉格朗日对偶算法。

对偶问题和原问题的解是否相同呢?只有相同,我们才能用对偶算法。按照李航《统计学习方法》附录C,定理C.2,

   

回到我们的目标函数,因为数据线性可分,肯定存在w,使得所有不等式小于0(目标函数中的约束不等式取个负号,大于等于变成小于等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对偶问题得到原始问题的解。

首先,构建拉格朗日函数,将不等式约束去除,

(L(w,b,alpha)=||w||^2-sum_{i=1}^Nalpha_iy_i(wcdot x_i+b)+sum_{i=1}^Nalpha_i),要求(alpha_i>=0)

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是极大极小问题,

(max_alpha min_{w,b}L(w,b,alpha))

下面开始求解这个问题

接下来求解相应的(alpha),这里不在详述。

求解出(alpha),根据定理C.3,求解原问题的解

假设(alpha^*)是对偶问题最优解,(w^*,b^*)是原始问题最优解,根据KKT条件成立,即得:

(1)( riangledown L(w^*,b^*,alpha^*)=w^*-sum_{i=1}^N alpha_i^* y_i x_i=0),得到(w^*=sum_{i=1}^N alpha_i^* y_i x_i=0)

(2)( riangledown L(w^*,b^*,alpha^*)=-sum_{i=1}^N alpha_i^*y_i=0)

(3)(a_i^*(y_i(w^* cdot x_i+b^*)-1)=0),i=1,2,3..N

(4)(y_i(w^* cdot x_i+b^*)-1)>=0,i=1,2,..N

(5)(a_i^*>=0),i=1,2,...N

至少有一个(alpha_j>0),这个可以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lpha^*=0),由(1)得(w^*=0),但是(w^*=0)不是原问题的一个解,因此肯定存在(alpha_j>0),那么根据(3)得到

(y_j(w^*  cdot x_j+b^*)-1=0)

左后乘以(y_j得到)

(b^*=y_i-sum_{i=1}^N alpha_i^* y_i (x_i cdot x_j))

由此,得到了分类超平面的w和b,决策函数可以写成

(f(x) = sign(sum_{i=1}^N alpha_i y_i (x_i cdot x)+b^*))  (*)

由此可以看出,分类决策函数只依赖于输入x和训练样本的内积。前面分析过存在(alpha_j>0),那么根据(3)可以得到(y_j(w^* cdot x_j+b^*)-1=0),(alpha_j>0)对应的样本叫做支持向量,它们分布于分隔边界上。还有一部分样本,它们分布在分隔边界里,这些样本满足(y_i(w^* cdot x_i+b^*)-1>0),那么根据(3)可知,这些样本对应的(alpha)分量为0。所以,从(*)式看到,一个新来的样本x被分成哪个类,至于支持向量有关,而与其它训练样本无关,因为它们对应的(alpha_i)为0.

3,线性可分但是存在异常点

实际情况中,用来训练模型的数据,很少有完全线性可分,总是存在部分异常点。而在2部分推导的模型,显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

在2部分得到的优化目标是

(min_{w,b}frac{1}{2}||w||^2)

s.t (y_i(wcdot x_i+b)>=1, i=1,2,...N)

为了使这个优化目标能够容忍异常,我们为每个样本点添加个松弛因子(xi_i),容许这个点超出些界限,约束变成(y_i(wcdot x_i+b)>=1-xi_i, i=1,2,...N)。但是每个松弛因子的添加也不能不付出代价,所以最终的目标函数变成

(min_{w,b}frac{1}{2}||w||^2+Csum_{i=1}^{N}xi_i)

s.t (y_i(wcdot x_i+b)>=1-xi_i, i=1,2,...N)

(xi_i>=0,i=1,2,3...N)

目标函数的求解和2部分大同小异,这里不再推导,具体可参见李航《统计学习方法》第7章。最终结果是:

(w^*=sum_{i=1}^N alpha_i^* y_i x_i=0)

(b^*=y_i-sum_{i=1}^N alpha_i^* y_i (x_i cdot x_j))

形式上看和2部分相同,但是(y_i)的条件不同,这里不细述。

这里给出KKT条件,这有利于我们对支持向量的分析。

(1)( riangledown_w L(w^*,b^*,xi^*,alpha^*,mu^*)=w^*-sum_{i=1}^N alpha_i^* y_i x_i=0),得到(w^*=sum_{i=1}^N alpha_i^* y_i x_i=0)

(2)( riangledown_b L(w^*,b^*,xi^*,alpha^*,mu^*)=-sum_{i=1}^N alpha_i^*y_i=0)

(3)( riangledown_xi L(w^*,b^*,xi^*,alpha^*,mu^*)=C-alpha^*- u^*=0)

(4)(a_i^*(y_i(w^* cdot x_i+b^*)-1+xi_i^*)=0),i=1,2,3..N

(5) u_i^*xi_i^*=0

(6)(y_i(w^* cdot x_i+b^*)-1+xi_i^*)>=0,i=1,2,..N

(7)(a_i^*>=0),i=1,2,...N

(8)(xi_i>=0),i=1,2,...N

(9)(mu_i^*>=0),i=1,2,...N

 (alpha_i^*>0)的样本点的实例(x_i)称作为支持向量,在2部分,只有间隔边界上的点满足(alpha_i^*>0)。但是,当引入松弛变量时,情况变的复杂。

第一类点:间隔边界里面的点

这些点满足 (y_i(w^* cdot x_i+b^*)>1 ),由(4)得(alpha_i^*=0),由(2)得(mu_i^*=0),又由(5)得(xi_i^*=0),

第二类点:间隔边界上的点

若(0<alpha_i^*<C),则(xi_i^*=0),支持向量落在间隔边界上。由(3)(4)(5)容易推得。

第三类点:间隔边界和分界线之间的点

若(alpha_i^*=C),(0<xi_i^*<1),则分类正确,(x_i)在间隔边界和分界线之间。由(3)(4)容易推得。

第四类点:分错的点

若(alpha_i^*=C),(xi_i^*>1),则样本位于误分一侧。由(3)(4)容易推得。

参考下图理解

4,线性不可分的情况

现实中,很多情况下两类样本是线性不可分的。SVM的思路是进行空间映射,将样本从不可分的空间映射到可分的空间。

从前两部分推导出来分隔面可以看出,

(f(x) = sign(sum_{i=1}^N alpha_i y_i (x_i cdot x)+b^*))

新来的样本只需与训练样本做点积即可得到label. 其实,样本如何从A空间映射到B空间并不是很重要,只要能够得到两个样本在新空间的点积就够了。核函数正是利用这一思想。它省掉了映射这一步,这一步可以非常复杂,因此,核函数的应用提高了效率。

常用的核函数有:多项式核函数,高斯核函数,字符串核函数。

核函数理论很丰富,这里不再详述。

参考: 李航《统计学习方法》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aniJser/p/688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