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日志管理(四)

Nginx日志对于统计、系统服务排错很有用。Nginx日志主要分为两种:access_log(访问日志)和error_log(错误日志)。通过访问日志我们可以得到用户的IP地址、浏览器的信息,请求的处理时间等信息。错误日志记录了访问出错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定位错误的原因。

访问日志主要记录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向Nginx服务器发起的每一次请求都记录在这里。客户端IP,浏览器信息,referer,请求处理时间,请求URL等都可以在访问日志中得到。当然具体要记录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log_format指令定义。

错误日志在Nginx中是通过error_log指令实现的。该指令记录服务器和请求处理过程中的错误信息。

Nginx中通过access_log和error_log指令配置访问日志和错误日志,通过log_format我们可以自定义日志格式。如果日志文件路径中使用了变量,我们可以通过open_log_file_cache指令来设置缓存,提升性能。

一、访问日志的配置

1. log_format

log_format用来设置日志格式,也就是日志文件中每条日志的格式,具体如下:
log_format name(格式名称) type(格式样式)

log_format main '$server_name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uptream_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
                '$ssl_protocol $ssl_cipher $upstream_addr $request_time $upstream_response_time';

$server_name:虚拟主机名称。

$remote_addr:远程客户端的IP地址。

-:空白,用一个“-”占位符替代,历史原因导致还存在。

$remote_user:远程客户端用户名称,用于记录浏览者进行身份验证时提供的名字,如登录百度的用户名scq2099yt,如果没有登录就是空白。

[$time_local]:访问的时间与时区,比如18/Jul/2012:17:00:01 +0800,时间信息最后的"+0800"表示服务器所处时区位于UTC之后的8小时。

$request:请求的URI和HTTP协议,这是整个PV日志记录中最有用的信息,记录服务器收到一个什么样的请求。

$status:记录请求返回的http状态码,比如成功是200。

$uptream_status:upstream状态,比如成功是200。

$body_bytes_sent:发送给客户端的文件主体内容的大小,比如899,可以将日志每条记录中的这个值累加起来以粗略估计服务器吞吐量。

$http_referer:记录从哪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 

$http_user_agent:客户端浏览器信息

$http_x_forwarded_for:客户端的真实ip,通常web服务器放在反向代理的后面,这样就不能获取到客户的IP地址了,通过$remote_add拿到的IP地址是反向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反向代理服务器在转发请求的http头信息中,可以增加x_forwarded_for信息,用以记录原有客户端的IP地址和原来客户端的请求的服务器地址。

$ssl_protocol:SSL协议版本,比如TLSv1。

$ssl_cipher:交换数据中的算法,比如RC4-SHA。 

$upstream_addr:upstream的地址,即真正提供服务的主机地址。 

$request_time:整个请求的总时间。 

$upstream_response_time:请求过程中,upstream的响应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log_format配置必须放在http内,否则会出现如下警告信息:

nginx: [warn] the "log_format" directive may be used only on "http" level in /etc/nginx/nginx.conf:9

2. access_log

access_log指令用来指定日志文件的存放路径(包含日志文件名)、格式和缓存大小,具体如下:

access_log path(存放路径) [format(自定义日志格式名称) [buffer=size] [gzip[=level]] [flush=time] [if=condition] ]

#设置访问日志
#指定日志的写入路径为/var/logs/nginx-access.log,日志格式使用默认的combined。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main;
#指定日志的写入路径为/var/logs/nginx-access.log,日志格式使用默认的combined,指定日志的缓存大小为32k,日志写入前启用gzip进行压缩,压缩比使用默认值1,缓存数据有效时间为1分钟。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buffer=32k gzip flush=1m
#关闭日志
access_log off;
#能够使用access_log指令的字段包括:http、server、location、limit_except。

path 指定日志的存放位置。

format 指定日志的格式。默认使用预定义的combined。

buffer 用来指定日志写入时的缓存大小。默认是64k。

gzip 日志写入前先进行压缩。压缩率可以指定,从1到9数值越大压缩比越高,同时压缩的速度也越慢。默认是1。

flush 设置缓存的有效时间。如果超过flush指定的时间,缓存中的内容将被清空。

if 条件判断。如果指定的条件计算为0或空字符串,那么该请求不会写入日志。

二、错误日志的配置

错误日志主要记录客户端访问Nginx出错时的日志,格式不支持自定义。通过错误日志,你可以得到系统某个服务或server的性能瓶颈等。因此,将日志好好利用,你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错误日志的语法:

error_log path(存放路径) level(日志等级)

path含义同access_log,level表示日志等级,日志等级分为[ debug |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 crit ],从左至右,日志详细程度逐级递减,即debug最详细,crit最少,默认是error。

error_log  logs/error.log  info;

需要注意的是:error_log off并不能关闭错误日志,而是会将错误日志记录到一个文件名为off的文件中。正确的关闭错误日志记录功能的方法如下:

#表示将存储日志的路径设置为“垃圾桶”。
error_log /dev/null;  

error_log可以配置在main, http, mail, stream, server, location作用域。

三、日志分割

1. 编写nginx日志分割脚本

#!/bin/bash 
LOGS_PATH=/usr/local/nginx/logs 
YESTERDAY=$(date -d "yesterday" +%Y-%m-%d) 
cp ${LOGS_PATH}/access.log ${LOGS_PATH}/access_${YESTERDAY}.log && >${LOGS_PATH}/access.log
cp ${LOGS_PATH}/error.log ${LOGS_PATH}/error_${YESTERDAY}.log && >${LOGS_PATH}/error.log

2. 设置定时任务运行脚本

$ crontab -e
0 0 * * *  /usr/local/nginx/logs/NginxLogRotate.sh

定时任务每天00:00执行脚本/usr/local/nginx/logs/NginxLogRotate.sh,实现定时自动分割Nginx日志(包括访问日志和错误日志),这样Nginx每天都会生成一个新的日志文件。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yitnews/p/1153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