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知识系列---面向对象思想的理解

  作为一个用JAVA来写代码的我,再一次面试过程中,因为面向对象而折戟。但是想想,确实如此,现阶段的我只知道用语言去写一些机器人可以搞定的代码,没有自己对需求的理解和对客观需求的认知,具体一点就是,知道解决问题,但不会用面向对象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什么是面向对象?为什么要面向对象?怎样通过面向对象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学习了网上,书上的大神之作之后,结合自己的一点理解,写这篇博客,记录一下我对面向对象的认知。

什么是面向对象?

  百度百科中给出的是这样的解释: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是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面向对象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理解和抽象的方法,是计算机编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JAVA课本中的是:把数据及对数据的操作方法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对象。对同类对象抽象出其共性,形成类。类中的大多数数据,只能用本类的方法进行处理。类通过一个简单的外部接口与外界发生关系,对象与对象之间通过消息进行通信。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解释。同样,我们作为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一个实体,往往是使用我们自己主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的。面向对象中的对象,并非说是JAVA中某个类的实例对象,以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说,对象,就是一个客体:即客观存在的对象实体和主观抽象的概念。

  面向对象作为一种编程思想,就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直接模拟现实的环境,用人类的思路,习惯,步骤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面向对象?

  从编程的角度来说,相面对象是为了解决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那么为什么可以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呢?这就需要从面向对象的特性来解释。

  相面对象有四大特性: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

1.抽象:

抽象——就是忽略一个主题中与当前目标无关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类东西,提取出来,用程序代码表示,抽象出来一般叫做类或者接口。)抽象并不打算了解全部问题,而只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暂时不用部分细节。抽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抽象,二是过程抽象。

数据抽象——就是用代码的形式表示现时世界中一类事物的特性,就是针对对象的属性。比如建立一个鸟这样的类,鸟都有以下属性:一对翅膀、两只脚、羽毛等。抽象出来的类都是鸟的属性,或者成员变量。

过程抽象——就是用代码形式表示现实世界中事物的一系列行为,就是针对对象的行为特征。比如鸟会飞、会叫等。抽象出来的类一般都是鸟的方法。

2.继承:

继承是一种联结类的层次模型,并且允许和鼓励类的重用,它提供了一种明确表述共性的方法。对象的一个新类可以从现有的类中派生,这个过程称为类继承。新类继承了原始类的特性,新类称为原始类的派生类(子类),而原始类称为新类的基类(父类)。派生类可以从它的基类那里继承方法和实例变量,并且类可以修改或增加新的方法使之更适合特殊的需要。因此可以说,继承是为了重用父类代码,同时为实现多态性作准备。

3.封装:

封装是把过程和数据包围起来,对数据的访问只能通过已定义的界面。面向对象计算始于这个基本概念,即现实世界可以被描绘成一系列完全自治、封装的对象,这些对象通过一个受保护的接口访问其他对象。封装隐藏了类的内部实现机制,从而可以在不影响使用者的前提下改变类的内部结构,同时保护了数据。

4. 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允许不同类的对象对同一消息作出响应。多态性包括参数化多态性和包含多态性。多态性语言具有灵活、抽象、行为共享、代码共享的优势,很好的解决了应用程序函数同名问题。总的来说,方法的重写、重载与动态链接构成多态性。Java引入多态的概念原因之一就是弥补类的单继承带来的功能不足。(为规避C++中多继承造成的复杂继承问题,java采用单继承。)

如何进行面向对象的编程呢?

面向对象是一种思想,他让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思维和重点转向现实中的客体中来,然后通过UML工具理清这些客体之间的联系,最后用面向对象的语言实现这种客体以及客体之间的联系。它分为面向对象的分析(OOA),面向对象的设计(OOD),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OOP)三个大的步骤。

1、首先是分析需求,先不要思考怎么用程序实现它,先分析需求中稳定不变的客体都是些什么,这些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把第一步分析出来的需求,通过进一步扩充模型,变成可实现的、符合成本的、模块化的、低耦合高内聚的模型。

3、使用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yadmin/p/601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