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存简单汇总

Linux内存主要用来存储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指令,数据,缓存等

一,内存映射

1,内核给每个进程提供一个独立的虚拟机地址空间,并且这个地址空间是连续的

2,虚拟地址空间内部又被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3,32位和64位系统的虚拟地址空间

32 位系统的内核空间占用 1G,位于最高处,剩下的 3G 是用户空间。而 64 位系统的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都是 128T,分别占据整个内存空间的最高和最低处,剩下的中间部分是未定义的

4,进程在用户态时,只能访问用户空间内存;只有进入内核态后,才可以访问内核空间内存

5,只有实际使用的虚拟内存才会被分配物理内存,通过内存映射来管理

6,内存映射,就是将虚拟内存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为了完成内存映射,内核为每个进程都维护了一张 表,记录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7,页表存储在内存管理单元[MMU](https://blog.csdn.net/u010442934/article/details/79900449)

8,进程访问虚拟地址在页表中查不到时,系统会产生一个缺页异常

9,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转译后备缓冲器)会影响 CPU 的内存访问性能 ,TLB是MMU中页表的高速缓存,。于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是独立的,而 TLB 的访问速度又比 MMU 快得多,所以,通过减少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减少 TLB 的刷新次数,就可以提高 TLB 缓存的使用率,进而提高 CPU 的内存访问性能

10,MMU 并不以字节为单位来管理内存,而是规定了一个内存映射的最小单位,也就是页,通常是 4 KB 大小,每一次内存映射,都需要关联 4 KB 或者 4KB整数倍的内存空间

11, 为了解决页表项过多的问题,Linux 提供了两种机制,也就是多级页表大页(HugePage)

多级页表

多级页表是把内存分成区块来管理,将原来的映射关系改成区块索引和区块内的偏移,由于虚拟内存空间通常只使用了一小部分,那么多级页表就只保存这些使用中的区块,这样就可以减少页表的项数

其中Linux就用了四级页表来管理内存页

虚拟地址被分了5部分,前四个表项用于选择页,最后一部分用于页内偏移

此处可参考内核必须懂(七): Linux四级页表(x64

大页

就是比普通页更大的内存块,常见的大小有 2MB 和 1GB。大页通常用在使用大量内存的进程上,比如 Oracle、DPDK 等

大页内存使用相关指令

cat /sys/devices/system/node/node*/meminfo | fgrep Huge
#查看各个numa节点的大页内存情况。

grep Huge /proc/meminfo
#查看大页内存使用情况

numactl --hradware
#查看系统numa架构,cpu分配情况

echo 64 > /sys/devices/system/node/node0/hugepages/hugepages-2048kB/nr_hugepages
#为numa0节点分配64个2m的大页

mkdir -p /mnt/huge
mount -t hugetlbfs nodev /mnt/huge
#挂载大页,重启后失效

#永久挂在大页内存
vim /etc/fstab
nodev /mnt/huge hugetlbfs defaults 0 0 #挂载2M大页
nodev /mnt/huge_1GB hugetlbfs pagesize=1GB 0 0 #挂载1G的大页

#查看大页内存挂载情况
cat /proc/mounts

#查找正在使用大页的进程
find /proc/*/smaps | xargs grep -ril "anon_hugepage"

#取消挂载
umount /dev/hugepages
umount /mnt/huge

参考 linux大页内存

二,虚拟内存空间分布

1,32 位系统 内存地址空间分布

用户空间内存,从低到高分别是五种不同的内存段

  1. 只读段:包括代码和常量等。
  2. 数据段:包括全局变量等。
  3. 堆:包括动态分配的内存,从低地址开始向上增长。
  4. 文件映射段,包括动态库、共享内存等,从高地址开始向下增长。
  5. 栈,包括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上下文等。栈的大小是固定的,一般是 8 MB

在这五个内存段中,堆和文件映射段的内存是动态分配的。使用 C 标准库的malloc() 或者 mmap() ,就可以分别在堆和文件映射段动态分配内存

其他地方有以下的布局介绍

2,代码段

代码段中存放可执行的指令,在内存中,为了保证不会因为堆栈溢出被覆盖,将其放在了堆栈段下面。通常来讲代码段是共享的,这样多次反复执行的指令只需要在内存中驻留一个副本即可,比如 C 编译器,文本编辑器等。代码段一般是只读的,程序执行时不能随意更改指令,也是为了进行隔离保护。

3、初始化数据段

初始化数据段有时就称之为数据段。数据段是一个程序虚拟地址空间的一部分,包括一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这些变量在编程时就已经被初始化。数据段是可以修改的,不然程序运行时变量就无法改变了,这一点和代码段不同。

数据段可以细分为初始化只读区和初始化读写区。这一点和编程中的一些特殊变量吻合。比如全局变量 int global n = 1就被放在了初始化读写区,因为 global 是可以修改的。而 const int m = 2 就会被放在只读区,很明显,m 是不能修改的。

4、未初始化数据段

未初始化数据段有时称之为 BSS 段,BSS 是英文 Block Started by Symbol 的简称,BSS 段属于静态内存分配。存放在这里的数据都由内核初始化为 0。未初始化数据段从数据段的末尾开始,存放有全部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并被,默认初始化为 0,或者代码中没有显式初始化。比如 static int i; 或者全局 int j; 都会被放到BSS段。

5、栈

栈 (stack) 是现代计算机程序里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几乎每一个程序都使用了栈,没有栈就没有函数,没有局部变量,也就没有我们如今能够看见的所有的计算机语言。在

传统的栈的定义:

在经典的计算机科学中,栈被定义为一个特殊的容器,用户可以将数据压入栈中(入栈,push,也可以将已经压入栈中的数据弹出(出栈, pop),但栈这个容器必须遵守一条规则:先入栈的数据后出栈(First In Last Out, FIFO),多多少少像叠成一叠的书:先叠上去的书在最下面:因此要最后才能取出。

在计算机系统中,栈则是一个具有以上属性的动态内存区域。程序可以将数据压入栈中,也可以将数据从栈顶弹出。压栈操作使得栈增大,而弹出操作使栈减小

在i386下,栈顶由称为 esp 的寄存器进行定位。压栈的操作使栈顶的地址减小,弹出的操作使栈顶地址增大。

这里栈底的地址是 0xbffff,而 esp 寄存器标明了栈顶,地址为 0xbifff4。

在栈上压入数据会导致 esp 减小,弹出数据使得 esp 增大。

栈在程序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重要的,栈保存了一个函数调用所需要的维护信息,这常常被称为堆栈帧(Stack Frame)或活动记录(Activate Record),堆栈帧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函数的返回地址和参数。
2、临时变量:包括函数的非静态局部变量以及编译器自动生成的其他临时变量。
3、保存的上下文:包括在函数调用前后需要保持不变的寄存器。

6、堆

相对于栈,堆这片内存面临着一个稍微复杂的行为模式:在任意时刻,程序可能发出请求,要么申请一段内存,要么释放一段已经申请过的内存,而且申请的大小从几个字节到数 GB 都是有可能的,我们不能假设程序会一次申请多少堆空间,因此,堆的管理显得较为复杂。

为什么需要堆?

光有栈,对于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还远远不够,因为栈上的数据在函数返回的时候就会被释放掉,所以无法将数据传递至函数外部。而全局变量没有办法动态地产生,只能在编译的时候定义,有很多情况下缺乏表现力,在这种情况下,堆(Heap)是一种唯一的选择。

堆是一款巨大的内存空间,常常占据整个虚拟空间的绝大部分,在这片空间里,程序可以请求一块连续的内存,并自由地使用,这块内存在程序主动放弃之前都活一直保持有效,下面是一个申请堆空间最简单的例子:

int main()
{
    char* p = (char*) malloc(233);
    free(p);
    return 0;
}

在第 3 行用 malloc 申请了 233 个字节的空间之后,程序可以自由地使用这 233个字节,直到程序用free函数释放它。

那么 malloc 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

有一种做法是,把进程的内存管理交给操作系统内核去做,既然内核管理着进程的地址空间,那么如果它提供一个系统调用,可以让程序使用这个系统调用申请内存,不就可以了吗?

当然这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做法,但实际上这样做的性能比较差,原因在于每次程序申请或者释放堆空间都需要进行系统调用。

我们知道系统调用的性能开销是很大的,当程序对堆的操作比较频繁时,这样做的结果是会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的。

比较好的做法就是:程序向操作系统申请一块适当大小的堆空间,然后由程序自己管理这块空间,而具体来讲,管理着堆空间分配的往往是程序的运行库。

运行库相当于是向操作系统 “批发” 了一块较大的堆空间,然后 “零售” 给程序用。

当全部“售完”或程序有大量的内存需求时,再根据实际需求向操作系统“进货”。

当然运行库在向程序零售堆空间时,必须管理它批发来的堆空间,不能把同一块地址出售两次,导致地址的冲突。

7、Linux 进程堆管理

进程的地址空间中,除了可执行文件,共享库和栈之外,剩余的未分配的空间都可以用来作为堆空间。

Linux 系统下,提供两种堆空间分配方式,两个系统调用:brk() 系统调用 和 mmap() 系统调用

这两种方式分配的都是虚拟内存,没有分配物理内存。在第一次访问已分配的虚拟地址空间的时候,发生缺页中断,操作系统负责分配物理内存,然后建立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标准 C 库中,提供了malloc/free函数分配释放内存,这两个函数底层是由 brk,mmap,munmap 这些系统调用实现的。

brk() 系统调用

C 语言形式声明:int brk() {void* end_data_segment;}
brk() 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设置进程数据段的结束地址,即它可以扩大或者缩小数据段(Linux 下数据段和 BBS 合并在一起统称数据段)。
如果我们将数据段的结束地址向高地址移动,那么扩大的那部分空间就可以被我们使用,把这块空间拿过来使用作为堆空间是最常见的做法。

mmap() 系统调用

和 Windows 系统下的 VirtualAlloc 很相似,它的作用就是向操作系统申请一段虚拟地址空间,(堆和栈中间,称为文件映射区域的地方)这块虚拟地址空间可以映射到某个文件。
glibc 的 malloc 函数是这样处理用户的空间请求的:对于小于 128KB 的请求来说,它会在现有的堆空间里面,按照堆分配算法为它分配一块空间并返回;对于大于128KB 的请求来说,它会使用 mmap() 函数为它分配一块匿名空间,然后在这个匿名空间中为用户分配空间。

声明如下:

void* mmap{
    void* start;
    size_t length;
    int prot;
    int flags;
    int fd;
    off_t offset;
}

mmap 前两个参数分别用于指定需要申请的空间的起始地址和长度,如果起始地址设置 0,那么 Linux 系统会自动挑选合适的起始地址。
prot/flags 参数:用于设置申请的空间的权限(可读,可写,可执行)以及映射类型(文件映射,匿名空间等)。
最后两个参数用于文件映射时指定的文件描述符和文件偏移的。

了解了 Linux 系统对于堆的管理之后,可以再来详细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 malloc 到底一次能够申请的最大空间是多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再回头仔细研究一下之前的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有共享库的情况下,留给堆可以用的空间还有两处。第一处就是从 BSS 段结束到 0x40 000 000 即大约 1GB 不到的空间;

第二处是从共享库到栈的这块空间,大约是 2GB 不到。这两块空间大小都取决于栈、共享库的大小和数量。

于是可以估算到 malloc 最大的申请空间大约是 2GB 不到。(Linux 内核 2.4 版本)。

还有其它诸多因素会影响 malloc 的最大空间大小,比如系统的资源限制(ulimit),物理内存和交换空间的总和等。mmap 申请匿名空间时,系统会为它在内存或交换空间中预留地址,但是申请的空间大小不能超过空闲内存+空闲交换空间的总和。

内存分配与回收

分配

malloc() 是 C 标准库提供的内存分配函数,对应到系统调用上,有两种实现方式,即brk() 和 mmap()。、

对小块内存(小于 128K),C 标准库使用 brk() 来分配,也就是通过移动堆顶的位置来分配内存。这些内存释放后并不会立刻归还系统,而是被缓存起来,这样就可以重复使用。

而大块内存(大于 128K),则直接使用内存映射 mmap() 来分配,也就是在文件映射段找一块空闲内存分配出去。

brk() 方式的缓存,可以减少缺页异常的发生,提高内存访问效率。不过,由于这些内存没有归还系统,在内存工作繁忙时,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会造成内存碎片。

mmap() 方式分配的内存,会在释放时直接归还系统,所以每次 mmap 都会发生缺页异常。在内存工作繁忙时,频繁的内存分配会导致大量的缺页异常,使内核的管理负担增大。这也是 malloc 只对大块内存使用 mmap 的原因。

当这两种调用发生后,其实并没有真正分配内存。这些内存,都只在首次访问时才分配,也就是通过缺页异常进入内核中,再由内核来分配内存。

回收

系统也不会任由某个进程用完所有内 存,在发现内存紧张时,系统就会通过一系列机制来回收内存,比如下面这三种方式

1,回收缓存。比如使用LRU算法,回收最近使用最少的内存页

2,回收不常访问的内存,把不常用的内存通过交换分区写进磁盘

3,杀死进程,内存紧张时系统通过OOM,直接杀死占用大量的内存的进程

如何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1,free

free 输出的是一个表格,其中的数值都默认以字节为单位。表格总共有两行六列,这两行分别是物理内存 Mem 和交换分区 Swap 的使用情况,而六列中,每列数据的含义分别为:

第一列,total 是总内存大小;
第二列,used 是已使用内存的大小,包含了共享内存;
第三列,free 是未使用内存的大小;
第四列,shared 是共享内存的大小;
第五列,buff/cache 是缓存和缓冲区的大小;
最后一列,available 是新进程可用内存的大小

最后一列的可用内存 available 。available 不仅包含未使用内存,还包括了可回收的缓存,所以一般会比未使用内存更大。不过,并不是所有缓存都可以回收,因为有些缓存可能正在使用中

2,top

top 输出界面的顶端,也显示了系统整体的内存使用情况,这些数据跟 free 类似,我就不再重复解释。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跟内存相关的几列数据,比如 VIRT、RES、SHR 以及 %MEM 等。这些数据,包含了进程最重要的几个内存使用情况:

VIRT 是进程虚拟内存的大小,只要是进程申请过的内存,即便还没有真正分配物理内存,也会计算在内。
RES 是常驻内存的大小,也就是进程实际使用的物理内存大小,但不包括 Swap 和共享内存。
SHR 是共享内存的大小,比如与其他进程共同使用的共享内存、加载的动态链接库以及程序的代码段等。
%MEM 是进程使用物理内存占系统总内存的百分比 

另外还需要注意:

第一,虚拟内存通常并不会全部分配物理内存。从上面的输出,你可以发现每个进程的虚拟内存都比常驻内存大得多。
第二,共享内存SHR并不一定是共享的,比方说,程序的代码段、非共享的动态链接库,也都算在SHR里。当然,SHR也包括了进程间真正共享的内存。所以在计算多个进程的内存使用时,不要把所有进程的SHR 直接相加得出结果。

本文来源

1,https://zhuanlan.zhihu.com/p/77122692

2,极客时间-Linux性能优化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wuzs/p/1137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