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蒟蒻对于二分图一些定理的理解

本蒟蒻对于二分图一些定理的理解

先给出一些定理 (常识)

1.对于一个无向图 G,若 G 中的所有回路长度均为偶数,则G为一个二分图。
2.二分图的最小点覆盖 = 最大匹配数。
3.二分图的最大独立集 = n-最小点覆盖 = n-最大匹配数。
4.二分图中最小边覆盖 = 最大独立集
5.最大匹配数 = 左边匹配点 + 右边未匹配点。

一 二分图是什么

二分图又称作二部图,是图论中的一种特殊模型。 设 (G=(V,E)) 是一个无向图,如果顶点V可分割为两个互不相交的子集 ((A,B)),并且图中的每条边 ((i,j)) 所关联的两个顶点i和j分别属于这两个不同的顶点集 ((i in A,j in B)),则称图G为一个二分图。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翻译成人话就是一张无向图,如果能将它的点集分为两个,且每个点集内部没有边相连,只有两点集间有边相连,那么它就是一个二分图。

二 二分图的判定

(1)证明

那么为啥说

1.对于一个无向图 (G),若G中的所有回路长度均为偶数,则 (G) 为一个二分图。

我们有如下的证明:(以下内容参照百度百科)

不妨设两个点集分别为 (X)(Y)

1.必要性

(ecause) 点集内部没有边

( herefore) 对于 (G) 中的一个长度为 (n) 的回路 (Z=(a_1,a_2,...a_n) (a_n==a_1)) 其顶点一定在 (X 和 Y) 中交替出现,所以点数一定为偶数。

(ecause Z) 为回路,所以其中每个点均连接两条边,即边数等于点数,所以边数为偶数。

2.充分性

现在我们有一个联通的无向图 (G=(V,E)(V为点集,E为边集)) ,且 (G) 中任意回路长度为偶数。那么我们证明其能分为两个点集,且点集内部无边。

我们从 (V) 中选出一个点 (V_0) ,然后我们设:

(X={v|v==v_0 || dis(v,v_0)&1==0})

(Y=V-X)

显然 (X) 不为空。又 (ecause |V| >= 2) 所以 有与 (v_0) 相连的点,所以 (Y) 不为空。

我们设边 ((u,v)) 的两点都在 (X) 中,那么 (dis(u,v_0)==dis(v,v_0)==2*k)(dis(u,v)==1),所以可以找到一个从 (v_0)(v_0) 的奇数长度的回路,与题设矛盾。( herefore (u,v)) 不会都在 (X) 中。

同理设边 ((u,v)) 的两点都在 (Y) 中,那么 (dis(u,v_0)==dis(v,v_0)==2*k+1)(dis(u,v)==1),所以可以找到一个从 (v_0)(v_0) 的奇数长度的回路,与题设矛盾。( herefore (u,v)) 不会都在 (Y) 中。

综上所述,原命题得证。

(2)算法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判定二分图的算法(染色法):

①任选一个点染色

②将所有与她相连的点染为相反的颜色

③若有一个点已经染色且与当前定点颜色相同,则G不为二分图

三 二分图的匹配

要提到后面四个定理的话,就必须说一说二分图的匹配。

(1)定义

对于 (G) 中的一个边的集合 (M) ,若M中的所有点均只与一条M中的一条边相连,则 (M)(G) 的一个匹配,其中边数最大的 (M) 为二分图的最大匹配。

说人话:就是选出一些边,使得任意两边没有公共顶点。

(2)最大匹配

如题,就是匹配数最大的匹配。

<1> 求法
  1. 匈牙利算法

每次从一个未匹配点出发,走一条 非匹配边,匹配边...非匹配边的交错路,如果走到了一个未匹配点,那么就找到了一条增广路,将增广路上的匹配边与非匹配边互换,则匹配数加一。

2.最大流

从S向左边的点连一条流量为1的边,左边的点向右边连容量为1的边,右侧的点向T连一条1的边,那么跑出来的最大流为最大匹配数。

<2> 性质

2.二分图的最小点覆盖 = 最大匹配数。

3.二分图的最大独立集 = n-最小点覆盖 = n-最大匹配数。

5.最大匹配数 = 左边匹配点 + 右边未匹配点。

四 蒟蒻关于先前定理的理解

以下内容参照这篇文章

开始前先讲一下概念:

1.最大匹配:见前方二分图的匹配。
2.最小点覆盖:用最少的点,让图中每条边都至少和其中一个点关联。
3.最大独立集:从图中选出一些点,使得其两两间无边的所能选出的最多的点。
4.最小边覆盖:用尽量少的不相交简单路径覆盖有向无环图(DAG)(这里是二分图) G 的所有顶点。

定理1:

对于一个无向图 (G),若 (G) 中的所有回路长度均为偶数,则 (G) 为一个二分图。

见前方二分图的判定。

定理2:

二分图的最小点覆盖 = 最大匹配数。

To be continued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asd/p/991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