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

图一:

图二:

图三:

 古沔阳地域宽广。仅以隋大业三年的沔阳郡而言,东起汉口,西含监利全境,南抵长江,北括竟陵(今天门市境),相当于今汉阳、汉川、天门、监利、洪湖、仙桃和潜江(东部),共7县市区。1951年析沔阳南境置洪湖县;洪湖西侧划入监利县;汉江以北从多祥穿沉湖、张池口、玉皇关至脉旺,划归天门、汉川二县;同时天门县汉江以南之毛嘴区划入沔阳县。至此,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与洪湖、监利以东荆河主流为界,北面与天门、汉川以汉江为界,东邻汉阳,西接潜江,故成今日版图。

图四:

 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
      据新修《沔阳志》记载,1951年6月,分沔境东荆河以南置洪湖县,沔阳将东荆河以南的六区(曹家)、十区(峰口)、十一区(石码头)、十二区(小沙口)、十六区(汊河口)划属洪湖县。
   1957年至1965年,沔阳县先后将长河、吴剅、大岭、黄家口划归洪湖。至此,县境始定,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以东荆河主流与洪湖、监利为界,北面以江汉与天门、汉川为界,西邻潜江,东接汉阳,东北与汉川相邻,东南与武汉市汉南农场毗连。总面积为253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之间,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
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湖的主体是沔阳南部 ,如果洪湖不分出去,仙桃的地位肯定不会像今天会这么尴尬,沔阳也不会更名!

图五:

图六:

一、从沔城迁至彭场(1912年4月一1949年6月)

沔城作为沔阳的治所已有1500多年历史,期间虽经历过不少损害,但是一直都比较稳定。民国建立后,沔城遭受了轮番的破坏,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随后又实行焦土抗战,以至于基本丧失了作为地区行政中心的职能。

而此时的彭场镇在当地的群众基础较好,是gcd在沔阳的一块良好的根据地。1949年6月,县治迁移彭场,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既希望能换个新环境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也依托在自己熟知的根据地上建立新政权。

二、从彭场迁至沔城(1949年6月一1949年10月)

这段时期,是中国gcd在沔阳的政权草创时期,各项组织架构慢慢建立,生活逐步平稳。

然而沔阳县治于1949年6月从沔城迁到彭场,后又急着于同年10月从彭场重新迁回沔城,笔者翻阅各种有关于这段时期沔阳境内事件的史料均无法找到搬迁缘由,且《沔阳县志》上也没有明确记载。根据个人推测,原因可能是:

彭场因地处沔阳县中,地势平坦无任何防御设施,且远离荆州区域——西南官话文化圈,向心力也不够。另外彭场的经济水平远不足以引领一个县城的发展。同时大多数沔阳县民俱念故土,个人情感、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心向沔城,一时难以改变。

同时,抗战胜利后,沔城已陆续开展重建工作,乡民捐资重建了文庙、祠堂、县衙等,沔城作为县治的功能与物质基础尚存,物质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三、从沔城迁至仙桃(1949年10月一1952年4月)

1949年10月沔阳县治从彭场迁到沔城,而1952年又从沔城迁到仙桃镇,并长期定格下来。

1951年时沔阳隶属荆州地区,分沔阳南部置洪湖县,沔阳一分为二,沔城作为一县县治的地理优势已不复存在,同时沔城已然残破不太适应新政府的规划发展,急需寻找沔阳县以外的行政中心长期统筹地方发展。

仙桃镇区域优势明显。仙桃镇也是gcd长期耕耘的一块根据地,群众基础较好。还有就是仙桃镇的地理位置较好,在沔阳县的地理区域中居中靠北、地势较高,既远离了洪涝的重灾区,也可辐射整个沔阳县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oonsoft/p/1513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