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网络与物联网

2G 到 4G 的演化

(图片来自网络)

2G 网络只能打电话发短信



2.5G 网络添加了低速数据网络(比如 GPRS,数据和语言走同一个接入网)




3G 进一步添加了高速数据网络(3G 数据有独立接入网,RNC、NodeB 对应 BSC、BTS)

顺便提一下,定义 3G 的时候一开始把各节点,从 UE 开始,依次叫 NodeA,NodeB,NodeC,后来其他节点的名字都换了,只有 NodeB 据说因为没其他合适的名字就沿用下来




4G 的数据网络速度更快(同样是独立接入网,只需 eNodeB),并且除了走数据也可以走语音

可以看到 2G 到 4G 架构都差不多,主要是换个更强的模块,然后起个新名字,而到了 5G,变化就比较大了

分布式的虚拟基站

基站主要由 BBU(主要负责信号调制)、RRU(主要负责射频处理)、馈线(连接 RRU 和天线)、天线(主要负责无线信号的转换,部署在室外的塔上)组成

顺便提一下,由于低频段不容易实现高带宽,而高频段覆盖范围小,所以单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

并且每个基站都需要机房存放

在 4G 到 5G 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分布式的虚拟基站,就是把 BBU 和 RRU 分开了,并且 RRU 挪到外面和天线放一起,再把原来分散的 BBU 等模块集中起来放到一个中心机房(CO,Central Office)里,如下图

这样有几个好处:
1)RRU 和天线比较小,脱离了 BBU 后可以放在离客户近的地方,部署灵活,减少损耗,减少电费;
2)RRU 和天线距离变小同样可以减少损耗;
3)BBU 集中管理后只需要一个机房就可以管理很多个 RRU 和天线,减少了部署的成本,减少了运维成本,减少了电费(电费其实是支出的大头);
4)分散的 BBU 变成 BBU 基带池之后,更强大了,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资源调配更加灵活,BBU 之间的协作变得更容易;
5)传统意义的基站不见了,变成一个机房管着一堆天线,这就是分布式基站、虚拟基站;

功能拆分、核心网下沉、边缘云、网络切片

5G 接入网又有很大的变化,不再是由 BBU、RRU、天线,而是被重构为以下 3 个功能实体:
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BBU 的非实时部分
DU(Distribute Unit,分布单元):BBU 的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
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BBU 的部分物理层功能 + RRU + 天线

4G 核心网的 EPC(Evolved Packet Core)则被拆分为 New Core 和 MEC(Mobile Edge Computing 移动边缘计算)

这样可以把 MEC 移动到和 CU 一起,提供边缘云服务,也就是核心网的部分计算功能下沉到基站附近

之所以要做拆分、核心网功能下沉,最主要的原因,是应对 5G 的各种需求

国际电信联盟 ITU 为 5G 定义了三大应用场景:
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 增强型移动宽带):1Gbps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海量机器通信):目标 100万接入/平方公里
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超可靠低时延):1ms(实际 10ms,4G > 100 ms)

2G 到 4G 的演进,都是针对人的使用,主要目的都是让人使用的手机电脑等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下载数据,只有这一个需求,所以只要一个相同的网络结构就可以

而 5G 的这几种需求对网络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eMBB 延续之前的需求,能够更快的传输更大量的数据(高清视频、VR/AR 等等)

mMTC 则是为了物的连接,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 IoT,物联网首先从量来讲比人要大很多,想象一下把家里的电器(智能家居),路灯(智慧城市),等等,所有东西都直接连上网,传统的网络支持不了这么大的量,另外,大多数物联网,主要是上传数据,比下行的数据要大许多,并且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很小,对时延要求可能也不高,比如智能电表,每天把电量使用情况上传,就是数据量小时延要求低也不需要多少下行命令,这种要求和连接人的网络完全相反

uRLLC 又是另一种场景,比如工业自动化、比如车联网的 V2X,自动驾驶等,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时刻传输数据,还要求数据能迅速计算后立刻传回来,在传统网络里,数据需要穿过整个网络到后台服务器计算后再传回来,时延完全不满足要求,在工业自动化会影响生产能力,在车联网会影响驾驶安全,而 5G 的边缘云计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数据接入后立刻计算出结果然后返回

所以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就需要拆分细化网络模块,这样可以采用灵活的部署方式,可以把网络切分成不同的逻辑网络,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 5G 里面,这就叫网络切片

NFV、SBA

说白了就是虚拟化和微服务化

原来都是在专用硬件上跑专用软件,现在直接使用 x86 服务器,搭建自己的虚拟云平台,在上面运行不同的软件程序,实现不同的网元功能,比如实现 BBU,实现核心网网元,这样硬件和软件就分开了,设备作为什么网元,就取决于上面运行的什么程序

这就是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网元功能虚拟化)

以前是一台专用设备,跑一套专用软件,虚拟化后,软件可以进一步拆分,把一个大的通过程序,拆分多个小的可以灵活部署的程序,其实就是微服务化

核心网微服务化后叫做 SBA 架构(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基于服务的架构)

红色虚线内为5G核心网

NEF:网络开放功能
NRF:网络注册功能
PCF:策略控制功能
UDM:统一数据管理
AF:应用功能
AUSF:认证服务功能
AMF: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
SMF:会话管理功能
UPF:用户平面功能

这样就可以按照不同的网络需求,灵活组建不同的网元切片

拆分和软件化目的都是为了灵活性

SDN

NFV 是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那么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软件定义网络) 实现的就是控制面和数据面的解耦,传统网络中,各个转发节点(例如路由器、交换机)都是独立工作的,内部管理命令和接口也是厂商私有的,不对外开放,SDN 就是组件一个独立的控制面,对网络的拓扑、连接、配置,做统一的管理、更新

NEF、SCEF

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 网络开放功能)或者叫 SCEF(Service Capibility Exposure Function 服务能力开放功能,这个名字不仅用于通信领域)

以前的业务和系统是紧耦合的,一旦部署,那么业务就难以更改

现在通过对外开放接口,将系统的部分服务功能、配置功能,开放给应用,使得应用程序可以灵活地实现各种业务

比如,可以灵活地、实时地、按需修改 QoS

NB-IoT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对应 5G 的 mMTC 场景,已经被接纳为 5G 标准之一

主要特点是
1)低速率,允许一定延迟
2)数据以上行为主
3)低功耗、低成本
4)覆盖范围大,接入量大
5)对移动性要求低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oonlight-lin/p/1428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