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s操作说明

vss命令行

 

一、环境变量配置

“我的电脑”-》“属性”-》“高级”-》“系统环境变量”

1) 添加追加环境变量 名称为:Path;值为:VSS应用程序所在目录 例如:D: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

注:也就是VSS安装文件 ,SSEXP.EXE所在的路径:如  ;E:Vsswin32

                       

2) 添加新建环境变量 名称为:SSDIR 值为:VSS源代码数据库所在目录 例如:F:SourceSafe。若VSS源代码数据库在局域网的其他电脑,则需要将VSS源代码文件夹设置共享文件夹,然后将SSDIR环境变量设置为:\serversourcesafe

ODS所用的VSS服务器路径:\10.220.2.157srcb_vss

如图:

 

 

3) 命行中输入ss ,如果执行成功,则说明环境变量设置成功。

输入ss命令后提示输入用户名找不到的话,继续设置用户名SSUSER 和密码 sspwd的环境变量名,变量值为 VSS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

如:

 

到此整个配置完成

二、SS命令使用

使用ss Get命令获得源代码

1)在命令行中定位当前目录到想要下载源代码所在的目录。

2)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Get $/[project] –R,此命令会递归获得项目的完整代码 [project]替换VSS中的项目。

3)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Get [file],此命令可以获得当前项目中指定的文件 [file] 替换为VSS项目中的文件。

使用 ss Chekout命令签出源代码

1)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Checkout $/[project]/[file],此命令会将指项目的指定文件签出到当前命令行所在的目录。

2)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Checkout -R $/[project],此命令将会递归签出项目所有文件。

3)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Checkout [file1] [file2],此命令将可以同时签出多个文件。

使用 ss Checkin 命令签出源代码

1)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Checkin [file],此命令将可以指定的文件签入。

2)在命令行中执行 ss Checkin * -P ,此命令将可以签入所有签出的文件。

 

三、一些通用的命令行选项:

Option

Description

-C

为指定项(可以是多项)做注释 (Dir例外)

-O

重定向命令

-V

操作某项的指定版本

-R

Perform a command recursively.

-S

Turn SmartMode on or off for the command.

-G

Change the way the Get command works on any file   retrieved to the local drive.

-W

指明本机副本是否只读(使用此参数,表示writable)

-N

在长短文件名两种模式间切换

-I-

任何环境下都不提示输入

-Y

指定用户名和密码

-?, -H

两个参数的作用都是获得在线的帮助

 

四、一些常用命令:

1.设置vss命令行程序ss.exe的路径:

PATH=%PATH%;X:……Microsoft Visual StudioCommonVSSwin32

2.设置vss数据库的路径(注意):

set ssdir=\cmserverProject

3.设置vss的登录用户名:

set ssuser=yourAccount

4.设置vss的登录密码:

set sspwd=yourPwd

5.获取任一目录的任一文件到本机(下例将$/ASP.Net/DataGridTest/index.aspx文件get到D: mp目录)

ss get -GLD: mp $/ASP.Net/DataGridTest/index.aspx

(ss get, -GLpath Copies a file to the specified folder, not to the current or working folder. )

6.分屏显示目录ASP.Net中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包括子文件):

ss dir $/ASP.Net -R|more (另外,有-I -V 两个参数,作用未知)

7.vss命令行是大小写不敏感的;命令行中的命令不需要全名,同sql一样,只要是可以识别的名字及可,如Dir就是directory的缩写;

(遵守UNC通用命名规则,Universal Naming Convention)

8.命令中有空格时,用双引号括起整个选项,如用ss  CP "-Yeric Lv",eric123 而不用ss  CP -Y"eric lv",eric123,

 

9.启动图形界面:ssexp  -s\gqa-eric-lvvss

 

10.ss命令中,/表示VSS的当前目录,$/表示根目录,常用操作命令如下:

ss Add TEST.C "My long filename.H" ,把TEST.C和"My long filename.H"两个文件添加到当前项目;

ss Add -R *,把当前目录的所有文件及文件夹(包括子文件夹、文件)添加到当前项目;

ss ADD -D- *.DLL,添加当前目录的所有DLL文件到当前项目,但不保留VSS上的历史文件(以节省空间);

ss Checkout TEST.C TEST.H      Checkout当前项目中的两个文件

ss Checkout $/TESTDATA/TEST.C  Checkout指定项目中的文件

ss Checkout -R $/TESTDATA      循环Check项目$/TESTDATA

ss Comment TEST.C -V5      改变TEST.C的版本号为5的版本注释

ss Comment TEST.C          改变TEST.C的最新版本的注释

ss Comment $/TESTDATA      改变项目$/TESTDATA的注释

ss Create $/WORD           VSS的根目录下,创建项目WORD

ss Create WORD             VSS的当前目录下,创建项目WORD

ss Cp $/WORD               设置$/WORD为Current Project

ss Cp ..                   跳转到当前项目的父项目

ss Delete $/PRJ/TEST.C 删除文件TEST.C (delete命令删除的文件,可以用直接add命令回复,如Add test.C)

ss Delete $/PRJ  删除项目 (不可以有两个同名的文件被delete,因为没有真正删除)

ss -S Delete *.*  删除所有文件,-S表示删除VSS上的文件之后,删除本机文件

ss Destroy $/PRJ/TEST.C    持久删除文件(不可恢复)

    ss Destroy $/PRJ           持久删除项目

11.vss Check Out单个文件:

ss Checkout $/vssPath/fileName

12.vss Check In 单个文件:

ss checkin $/vssPath/fileName -C"your comment"

13.vss Undo Check Out单个文件:

ss Undocheckout $/vssPath/fileName

14.vss Check Out整个工程包含项目的所有子项目(子目录)(recursively):

ss Checkout $/vssPath/ -R

15.vss Check In 整个工程包含项目的所有子项目(子目录)(recursively):

ss checkin $/vssPath/* -R -C"your comment"

16.取单个文件最新版本:

ss Get $/vssPath/fileName

17.取整个工程到本地 :

ss Get $/vssPath/* -R

18.取vss服务器上的文件到指定地方(注意"-GL"后面没有空格!) :

ss get -GLX:dest $/vssPath/fileName.txt

19.其他的更改操作有:

label,merge,move,password,purge,recover,rename,rollback,share,undocheckout,workfold,branch等命令,这些命令会改变VSS数据库的内容或者环境。

20.VSS命令行中的比较/查找/显示等不改变数据库和环境的命令:

  diff,dir,FileType,Get,help,history,links,paths,project,properties,status,view,whoami

21.显示最近的Version,Label信息:SS properties

22.显示Checkout的文件:SS Status

23.按“任务号”的label检索(get)出对应的程序版本,且希望get出的程序是带路径结构目录的。

ss get $/Pro/*?* -R -vlID123

要点1:通配符除*?*外,**(2个以上都)可以,但*不行

要点2:v和vl有区别,前者是version号,vl才是label号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ngyongcheng/p/337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