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文件格式演变之路

Apache HBaseHadoop的分布式开源的存储管理工具,很适合随机实时的io操作。

我们知道,HadoopSequence File是一个顺序读写,批量处理的系统。可是为什么HBase能做到随机的,实时的io操作呢?

Hadoop底层使用Sequence File文件格式存储,Sequence File同意以追加的方式添加k-vKey-Value数据,依据hdfsappend-only的特性,Sequence File不同意改动或删除一个指定的数据。仅仅有append操作是被同意的,并且你想要查找某个key,你仅仅能遍历文件,知道找到这个key为止。

所以,在这个文件格式至上搭建的HBase系统,是怎样搭建随机读写,低訪问延迟的呢?

HBase 0.20之前-MapFile

上文中提到了MapFile,是一个以Sequence File为基础的文件格式。MapFile实际上是由两个Sequence File组成的,/data存储了数据,/index存储了索引。

MapFile提供了一个按顺序存储的方式,每当NN是可配置的)条记录写入后,会将文件偏移地址写入index文件;这就实现了高速查找,相比直接遍历Sequence File,你能够直接遍历index文件,index文件存储了更少的文件句柄,一旦找到了文件块所在的位置,能够直接跳到该文件块查找;因此查找速度很快。

可是还有另外两个问题:

1. 怎样删除或更新一个k-v记录;

2. 当插入数据不是有序的,怎样使用MapFile

MapFile文件格式例如以下:


HBasekey包含:行键,列族,column qualifier,时间戳,属性。

为了解决删除的问题,使用key中的type标记该记录是否被删除。

解决更新的问题,实际上是获取时间戳更晚的记录,正确的数据总会更接近文件的末尾。为了解决无序数据的问题,hbase将插入的数据暂存在内存中,直到一个阈值到达,hbase会将内存中的数据存储到MapFile中。hbase在内存中使用sorted ConcurrentSkipListMap数据结构存储数据,每次到达阈值(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或到达内存上限(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都会将内存中的数据向一个新的mapFile写入。因为每次flush操作都会写入一个新的MapFile,这就意味着查找时,会横跨多个文件,这也会耗费很多其它的资源和时间。

为了避免在查找getscan扫描时横跨过多的文件,hbase中有一个线程来运行文件合并的相关操作。当线程发现文件数量达到阈值(hbase.hstore.compaction.max)后,会有一个compaction进程来运行文件合并,将小的文件合并到一个大文件里。

hbase中有两种合并模式,minormajorminor会合并两个或多个较小的文件到一个大文件里。另外的major会合并全部的文件到一个文件里,而且运行一些清理,被删除的数据将不会被写入新的文件,而且反复的数据会被清除,仅仅留下最新的有效数据。0.20下面版本号的hbase使用上述的文件存储方式,到0.20以后,HFile V1被引入替代了MapFile

HBase 0.20到0.92之前-HFile V1

从 HBase 0.20開始,HBase引入了HFile V1文件格式。HFile V1的详细格式例如以下:


KeyValue的详细格式例如以下:


上图中,keytype有四种类型,各自是PutDelete、 DeleteColumnDeleteFamilyRowLength2个字节,Row长度不固定,ColumnFamilyLength2个字节,ColumnFamily长度不固定,ColumnQualifier长度不固定,TimeStamp4个字节,KeyType1个字节。之所以不记录ColumnQualifier的长度是由于能够通过其它字段计算得到。

HFile文件的长度可变,唯一固定的是File InfoTrailerTrailer存储指向其它块的指针,它在持久化数据到文件结束时写入的,写入后,该文件就会变成不可变的数据存储文件。数据块(data blocks)中存储key-values,能够看做是一个MapFile。当block关闭操作时,第一个key会被写入index中,index文件在hfile关闭操作时写入。Hfile V1还添加两个额外的元数据类型,MetaFileInfo。这两个数据也是在hfileclose时被写入的。

块大小是由HColumnDescriptor设置的。该配置能够在建表时自己指定。默认是64KB。假设程序主要涉及顺序訪问,则设置较大的块大小更合适。假设程序主要涉及随机訪问,则设置较小的块大小更合适。只是较小的块也导致很多其它的块索引,有可能创建过程变得更慢(必须在每一个块结束的时候刷写压缩流,会导致一个FS I/O刷写)。块大小一般设置在8KB~1MB比較合适。

HBaseRegionserver的存储文件里,使用Meta Block存储了BloomFilter,使用FileInfo存储了最大的SequenceIdMajor compaction key和时间跨度信息。这些信息在旧文件或很新的文件里推断key是否存在很实用。

BloomFilter是一种空间效率非常高的随机数据结构,它利用位数组非常简洁地表示一个集合,并能推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HBase 0.92到0.98之前-HFile V2

hbase 0.92版本号中,为了改进在大数据存储下的效率,HFile做了改变。HFile V1的主要问题是,你须要载入(load)全部的单片索引和BloomFilter到内存中。为了解决问题,v2引入了多级索引和分块BloomFilterHFile v2改进了速度,内存和缓存利用率。

HFile V2的详细格式例如以下:


上图中,主要包含四个部分:Scanned Block(数据block)、Non-Scanned block(元数据block)、Load-on-open(在hbase执行时,HFile须要载入到内存中的索引、bloom filter元数据和文件信息)以及trailer(文件尾)。

V1的时候,在数据块索引非常大时,非常难所有load到内存。如果每一个数据块使用默认大小64KB,每一个索引项64Byte,这样如果每台及其上存放了60TB的数据,那索引数据就得有60G,所以内存的占用还是非常高的。然而,将这些索引以树状结构进行组织,仅仅让顶层索引常驻内存,其它索引按需读取并通过LRU cache进行缓存,这样就不用所有载入到内存了。

v2的最主要特性是内联块。主要思想是拆分了索引和BloomFilter到每一个数据块中,来解决整个文件的索引和BloomFilterload到内存中的问题

由于索引被拆分到每一个数据块中,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数据块都有自己的索引(leaf-index。每一个数据块中的最后一个key被当做节点组建了类似b+树的多级索引结构


数据块的头信息中的Block MagicBlock Type替换,Block Type包括描写叙述Block数据的一些信息,包括叶子索引,Bloom,元数据,根索引等。

详细实现来看,在写入HFile时,在内存中会存放当前的inline block index,当inline block index大小达到一定阈值(比方128KB)时就直接flush到磁盘,而不再是最后做一次flush,这样就不须要在内存中一直保持全部的索引数据。当全部的inline block index生成之后,HFile writer会生成更上一级的block index,它里面的内容就是这些inline block indexoffset,依次递归,逐步生成更上层的block index,上层的包括的就是下层的offset,直到最顶层大小小于阈值时为止。所以整个过程就是自底向上的通过下层index block逐步构建出上层index block

其它三个字段(compressed/uncompressed size and offset prev block)也被加入用于前后的高速查找

HFile V2中依据key查找数据的步骤例如以下:

1)先在内存中对HFileroot索引进行二分查找,假设支持多级索引,则定位到leaf index,假设是单级索引,则定位到数据块;

2)假设支持多级索引,则会从cache/hdfs中读取leaf index,然后再进行二分查找,找到相应的数据块;

3)从cache/hdfs中读取数据块;

4)在数据块中遍历查找相应的数据。

HBase 0.98到眼下-HFile V3

HBase 0.98開始添加了对cell tags的支持,所以其HFile结构也发生了改变。HFile V3的格式仅仅是在V2格式后添加了标签部分。其它保持不变,所以对V2保持了兼容性。用户能够从V2直接切换到V3。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iAm333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frbuaa/p/4489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