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服务器性能分汇总

工具使用:

vmstat 查看cpu时间、内存、IO的情况。

参考:http://linuxcommand.org/man_pages/vmstat8.html

基本用法:

[root@root ~]# vmstat 2 3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1  0  64964 129796 267304 16371808    0    0    43    26    0    0  3  0 96  0  0
 1  0  64964 129684 267304 16371804    0    0     0    68 1281  366 14  0 86  0  0
 1  0  64964 129924 267304 16371808    0    0     0     0 1390  490 13  0 87  0  0

//其中2和3分别表示,间隔3秒获取一次数据,共获取3次,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三条数据在上面。
Procs
  r: 等待cpu时间片的进程个数,如果等待cpu的进程个数长期比机器上的cpu个数大,那你是时候加cpu了,当然前提不是写的很烂的程序一直在吃cpu,如果是的话,杀了那个程序员吧。
  b: 等待资源的进程数(这个资源可能是IO、网络设备、或是其他外设),这里的进程是没有办法进行kill掉的,因为它们处于uninterruptible sleep状态(也就是不允许中断的等待状态,它们不接收任何的信号)。如果这里有很多的进程,那说明可能你机器磁盘,网卡,或是文件系统等出了问题,需要检查一下。
Memory
  swpd: 虚拟内存的使用大小,我们知道为了防止物理内存装满数据之后,内存无法接着工作,我们需要在内存快用完的时间把不常用的内存数据置换到磁盘里(交换区),好让内存腾出空间来接纳新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表示现在有多少内存数据跑到磁盘里。当这个数据比于0时,并不表示内存就不够用了,需要观察下面si和so。单位为K
  free: 可用内存大小(真实的内存)
  buff: buffer cache的内存使用量,一般块设备才会使用到buffer cache
  cache: cache的内存使用量,一般用于文件系统缓存文件内容,文件句柄数据。 Swap   si: 每秒从磁盘调入到内存的数据量,单位是K/s。
  so: 每秒从内存调出到磁盘的数据量,单位为K/s。如果发现si和so长期不为0而且每秒置换的数据量大,说明内存不够用了。
IO   bi: 每秒读取磁盘多少数据量,是一个检查磁盘/硬盘读取是否频繁的指标,如:专门提供下载的服务,如果没有设置好缓存和中间缓存层,这个数值就会比较高了。
  bo: 每秒写入磁盘的数据量。提示:频繁的sql insert或update操作,会导致大量的写操作。
System   in: 在一段时间内每秒设备中断次数
  cs: 每秒进行上下文切换(如环境变量、进程切换、数据段切换和恢复等)的次数。
CPU   us: 用户使用cpu时间百分比,像应用程序,shell命令等
  sy: 内核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
  id: 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wa: cpu等待io设备时间百分比。

Top查看负载
交互命令:
c: 切换command项的显示,切换显示任务命令的完整路径与简称。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想查看列表里任务的命令路径,按这个就对了。如: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5459 root      22   2 15140 1400  988 R  0.7  0.3   0:05.94 top
 8074 root      20   0  134m  316  216 S  0.3  0.1  12:04.04 ./redis-server *:6379
13197 root      20   0  321m 1320  216 S  0.3  0.3   3:38.03 /usr/local/php/bin/php-cgi --fpm --fpm-config /usr/local/php/etc/php-fpm.conf
z: 运行top之后,按下z,正在执行的进程(也就是正使用cpu的进程)会以特殊的颜色标示出来。

d: 设置top刷新间隔,默认top是3秒,按下d之后,再输入数字然后回车,新的间隔就设置好了。
top - 09:03:44 up 485 days, 20:22,  2 users,  load average: 0.08, 0.06, 0.01
.......
Mem:  24676696k total, 23276508k used,  1400188k free,   325740k buffers
Swap: 26738680k total,    64868k used, 26673812k free, 15243460k cached
Change delay from 3.0 to:  //注意这里,默认是3秒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0572 nobody    15   0  171m  78m 5356 S  0.7  0.3 177:49.32 php-cgi                                                                                 
10586 nobody    15   0  157m  65m 5508 S  0.7  0.3 142:08.80 php-cgi                                                                                 
12338 root      15   0 12860 1212  812 R  0.7  0.0   0:00.68 top                                                                                     
10529 nobody    15   0  171m  78m 5536 S  0.3  0.3 105:09.29 php-cgi   
shift+w: 保存当前top快照,可以在/root/.toprc下找到所保存的快照(其实就是保存当前top显示的配置,保存以后打开top显示的字段及颜色等就会跟保存时的设置一个样。)。
h: 非常实用的命令,显示所有命令的帮助,有用吧。
Help for Interactive Commands - procps version 3.2.7
Window 1:Def: Cumulative mode Off.  System: Delay 3.0 secs; Secure mode Off.

  Z,B       Global: 'Z' change color mappings; 'B' disable/enable bold
  l,t,m     Toggle Summaries: 'l' load avg; 't' task/cpu stats; 'm' mem info
  1,I       Toggle SMP view: '1' single/separate states; 'I' Irix/Solaris mode

  f,o     . Fields/Columns: 'f' add or remove; 'o' change display order
  F or O  . Select sort field
  <,>     . Move sort field: '<' next col left; '>' next col right
  R,H     . Toggle: 'R' normal/reverse sort; 'H' show threads
  c,i,S   . Toggle: 'c' cmd name/line; 'i' idle tasks; 'S' cumulative time
  x,y     . Toggle highlights: 'x' sort field; 'y' running tasks
  z,b     . Toggle: 'z' color/mono; 'b' bold/reverse (only if 'x' or 'y')
  u       . Show specific user only
  n or #  . Set maximum tasks displayed

  k,r       Manipulate tasks: 'k' kill; 'r' renice
  d or s    Set update interval
  W         Write configuration file
  q         Quit
          ( commands shown with '.' require a visible task display window ) 
Press 'h' or '?' for help with Windows,
any other key to continue 

参考:http://linux.about.com/od/commands/l/blcmdl1_top.htm

free查看内存的使用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469452     463528       5924          0        592      33716
-/+ buffers/cache:     429220      40232
Swap:       950264     950264          0

Mem:  内存总大小、已使用、未使用、共享内存大小、缓冲区使用大小、缓存使用大

-/+ buffers/cache: 缓冲和缓存已使用、和未使用

Swap: 交换区大小、已经使用、未使用

说明1: 首先解释一下缓冲与缓存的区别:缓冲区里的数据是不可复用的,当数据流由快设备流向慢设备时,为了使得这个过程正常工作,需要一个缓冲区来暂时保存数据,比如说程序的内存数据要写入硬盘,由于内存的读写速度比较硬盘快的多,如果不管硬盘的速度,一个劲的输出数据到硬盘,硬盘肯定来不及写,那数据就丢掉了。所以这时系统会先把内存数据写入缓冲区内(其实也是内存的一部分),然后再由缓冲区慢慢写入硬盘中。而缓存则是数据可复用的,对于频繁使用的数据,可以放入缓存区内,下次使用的时候,直接从缓存区内获取。缓冲区还有一种用途,像数据库的排序操作,需要把数据都取出来放在内存里,在内存中进行排序,其实用的就是缓冲区。

说明2:-/+ buffers/cache 的两个值是这样得来的: 463528 (Mem used) - 592 (Mem buffers) - 33716 (Mem cached) 及 5924 + 592 + 33716。从这两个公式就可以看出Mem used显示的数据是包含了buffers 和 cached使用大小的。

参考:http://www.linuxnix.com/2013/05/find-ram-size-in-linuxunix.html

htop代替top

参考:http://www.cnblogs.com/mchina/archive/2013/03/15/2858041.html

其他工具:iostat ps iftop nethogs netstat sar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engzhongshi/p/393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