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读经教育理论的误区 ——关于十三岁之前理解的问题

反省读经教育理论的误区

——关于十三岁之前理解的问题

海印

读经二十年,成效可观,可观的是理论,客观的实际却是理论上许多的误解。因一些观念的误解,致使一线教学产生很大的畸形,首当其冲的就是十三岁之前儿童理解力的问题。

比方说,最打动人心的言辞如下:

“十三岁之前,理解力是比较弱的,但记忆力却是比较强的,十三岁之后,相反。我们可以方便地说,十三岁之前是吸收的、酝酿的年龄,十三岁之后是理解的、表现的年龄。该吸收的时候要多给他吸收,该理解的时候才引导他理解,这不是很顺理成章吗?”

这话咋看很有理,实际上很是经不起推敲。我们先不论十三岁这个界限,是出自何方验证,中国的医学说,女孩十四岁,男孩十六岁,正是先天变后天的年龄,说十五而志于大学之道,大概是说十五岁左右,孩子成人了,是从先天变成后天世界了。可是,言之凿凿的,又说陆桴亭说儿童少时记性多,悟性少。那我们且看《五种遗规》陈宏谋评陆桴亭是怎么说的:

 

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此自是正理。然古者人心质朴。风俗淳厚。孩提至七八岁时知识尚未开。今则人心风俗远不如古。人家子弟至五六岁已多知诱物化矣。又二年而始入小学。即使父教师严已费一番手脚。况父兄之教又未必尽如古法乎。故愚谓今之教子弟入小学者决当自五六岁始。

 

  小学之书,文公所集备矣。然予以为古人之意。小学之设是教人由之。大学之道,乃使人知之。今文公所集,多穷理之事,近于大学。又所集之语多出四书五经,读者以为重复。且类引多古礼不谐今俗。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此小学所以多废也。愚意小儿五六岁时。语音未朗。未能便读长句。窃欲彷明道之意。采择礼经中曲礼幼仪。参以近礼。斟酌古今。择其可通行者编成一书。或三字。或五字。节为韵语。务令易晓。名曰节韵幼仪。俾之即读即教。如头容直即教之端正头项。手容恭即教之整齐手足。合下便教他知行并进似于造就人材之法更为容易。集内采陈北溪小学诗礼即此意。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古人教人自幼便教他礼乐。所以德性气质。易于成就。今人自读书外一无所事。不知礼乐为何物。身子从幼便骄惰坏了。愚意自节韵幼仪外更欲参酌古今之制。辑冠及乡饮乡射诸礼为礼书。丧礼不可豫习。拟另辑为一卷。俾学者居丧时读之。文庙乐舞及宴饮升歌诸仪为乐书。俾童子十数岁时。仍读四书。兼习书数。暇日则序一处。教升歌习礼。如古人舞勺舞象之类。务使之郁郁彬彬。则涵养气质。熏陶德性。或可不劳而致。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今人村塾中开蒙。多教子弟念诗句。直是无谓。

    凡子弟学写仿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

 

  四明程端礼有家塾分年读书法。教童子读四书五经。先令读正文既毕。然后却读注亦可。盖子弟读书。大约十岁前有记性。以后渐否。若令先读正文。虽子弟至愚。未有不于十岁前完过者。此亦读书之一法。文公有言。古有小学。今无小学。须以敬字补之。此但可为年长学道者言。若童子定须教以前法。

 

  古人设社学法最好。欲教童子歌诗习礼。发其志意。肃其威仪。盖恐蒙师惟督句读。则学者苦于简束而无鼓舞入道之乐也。然歌诗近于鼓舞。习礼便有简束的意在。古人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冠始学礼。盖人当少年时。虽有童心。然父兄在前终有畏惮。故法不妨与之以宽。宽者所以诱其入道也。年力既壮则智计渐生。此时纯用诱掖则将有放荡不制之患。故法又当与之以严。严者。所以禁其或放也。二者因其年力各有妙用。故古时成就人多。今之社学止以句读。简束童子。固失鼓舞之意矣。若误认古人纯用鼓舞。又岂成就之法乎。立教者当知所以善其施矣。

 

  近日人才之坏皆由子弟早习时文。盖古人之法四十始仕。即国初童子试亦必俟二十后方许进学。进学者必试经论。养之者深故其出之者大也。近日人务捷得。聪明者读摘段数叶。便可拾青紫。胸中何尝一豪道理知觉。乃欲责其致君泽民。故欲人才之端必先令子弟读书务实。

 

  昔人之患在朴。今人之患在文。文翁治蜀因其朴而教之以文也。今日之势正与文翁相反。使民能反一分朴。则世界受一分惠。而反朴之道。当自教童子始。有心世道者慎毋于时文更扬其波哉。

 

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每见人家养子。当其知识乍开时即戏教以打人骂人及玩以声色玩好之具。此等气习沁入心腑。人才何缘得成就。

 

  家庭之教又必原于朝廷之教。朝廷之教以道德。则家庭之教亦以道德。朝廷之教以名利。则家庭之教亦以名利。尝有友人问建文时何多忠义。予曰此父兄之教严耳。友人问何以知之。曰以朝廷之教知之。盖当时朝廷重名节。励清修。其教甚严。茍子弟居官不肖。则累及父母。累及宗族。故孩提之时倘或不肖。则父兄必变色而训之。语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积累既深所以居官之时虽九死而靡悔也。

 

  洒扫应对进退此真弟子事。自世俗习于侈靡。一切以仆隶当之。此理不讲久矣。然应对进退贫士家犹或有之。至于洒扫则贫士家亦绝无之矣。偶过友人妣文初家。见其门庭萧然。一切洒扫应对进退皆令次公执役。犹有古风。文初现闻先生后也。其高风如此。为贫士者可以愧矣。

 

  或问六艺童子十五以内恐未必能习。曰玩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文字则与义字有别。文是习其事。义是详其理。礼乐虽精微。然礼记云十三学乐诵诗。又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则知由粗及精。自有因年而进之法。射御虽非童子事。然北人与南人不同。曹丕典论论文。自言八岁即学骑射。是射御亦非难事也。至于书数。尤易为力。

 

  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萧何草律令。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则知古人皆以字学为小学。故人皆识字。今俗崇尚制科。人务捷得。至贵为公卿而目不识古文奇字。且并音画亦多讹谬者。少此一段工夫也。

 

  人少小时未有不好歌舞者。盖天籁之发。天机之动。歌舞即礼乐之渐也。圣人因其歌舞教以礼乐。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今人教子,宽者或流于放荡。严者并遏其天机。皆不识圣人礼乐之意。欲蒙养之端,难矣。

 

朱子蒙卦注曰。去其外诱。全其真纯。八字最妙。童子时惟外诱最坏事。如樗蒲博弈.及看搬演故事之类。极易使人流荡忘反。善教子者只是形格势禁。不使得亲外诱。乐记所谓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是也。然其尤要在端本清源。使父兄不为非礼之戏则子弟自无从得接耳目。

 

 

诸位看全文可知,陆桴亭之文要整体看,不可取片面之词,证明只背经之正确。

比方说,陆桴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今人村塾中开蒙。多教子弟念诗句。直是无谓。”因为儿童多记性少悟性,所以很多书要多读熟读,不但四书五经,而且各类歌诀,皆须熟读,也就是说,歌诀是儿童必须读的,不是说论语唯一唯上。

陆桴亭又说:“小学之书,文公所集备矣。然予以为古人之意。小学之设是教人由之。大学之道,乃使人知之。今文公所集,多穷理之事,近于大学。又所集之语多出四书五经,读者以为重复。且类引多古礼不谐今俗。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此小学所以多废也。”也就是说,陆桴亭的那个科举时代,启蒙开读四书五经,已经不便童子,为什么呢,是因为小学所以多废也。

古小学,当然是指德性气质的培养和文字学的学习,陆桴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萧何草律令。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则知古人皆以字学为小学。故人皆识字。今俗崇尚制科。人务捷得。至贵为公卿而目不识古文奇字。且并音画亦多讹谬者。少此一段工夫也。”,如果读经只为了八股科举,或者只为了背书而能自悟,那实在是缺少一段文字学的基本功啊。

陆桴亭为什么反对时文,也就是科举八股文呢,他说:“近日人才之坏皆由子弟早习时文。盖古人之法四十始仕。即国初童子试亦必俟二十后方许进学。进学者必试经论。养之者深故其出之者大也。近日人务捷得。聪明者读摘段数叶。便可拾青紫。胸中何尝一豪道理知觉。乃欲责其致君泽民。故欲人才之端必先令子弟读书务实。”

从小教儿童读四书五经,可是是可以,但是:“古有小学。今无小学。须以敬字补之。此但可为年长学道者言。若童子定须教以前法。”

 

综上所述,陆桴亭论古小学,

第一强调古小学必须教,没有古小学这一段工夫,图事背诵,那是误人子弟。

第二,背诵四书五经,更要背诵歌诀,歌诀才是更容易记忆的,而且比较符合儿童记忆的特点。

第三,德性和礼仪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第四,记诵之学,与识字之学,是何等的重要。

第五,作文是不能先教的,要等到十五乃至二十以后。

第六,古文字学,清代的私塾很多都为了科举而缺失了,为什么呢,为了多快好省出成绩,为了培养大才,全部去背书和磨八股文去了啊。

其实陆桴亭所说的悟性少记性多,并不等于说是儿童理解力弱,陆桴亭说的悟性,叫做体悟之性,也就是说对经义道理的高度不够,不等于说没有悟性,比方说孩子很小就认识母亲,但是不等于理解母亲,认识母亲是体悟来的,理解母亲是概念来的,理解二字,跟成人的概念有关系,悟性二字,跟儿童的生命感觉有关系,说儿童的悟性少,那是说儿童的悟性与成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儿童不是概念的学习,先是体悟的学习,所以要把高深的礼乐,演出来,让孩子产生感悟,不但这样,还要学文字也不能从概念学习,要从感悟学习文字,这不就是海印古小学的重心吗?

教育不能一味的灌输,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生命的接受度,你能感通到孩子多少,就能引导孩子多少,哪怕背书也是这样。比方你背书没有感觉,你让孩子背书背出来感觉,这就是强压。

德性的教育,和文字的学习,恰恰是要掌握孩子的悟性,而不能一味的灌输,而这个悟性,也正是把小我的生命,放在天地间得来的啊,可是一说到悟性,也有人就偏差了路,以为只要孩子高兴,就会有悟性,那更是错误。

悟性,就是从心里找到那个生生之力,力量小的时候,叫自觉,力量大的时候,可以觉他,没有悟性,怎么能去教孩子呢?

孩子,哪里是通过背经开悟啊,如果你是个盲人,你只能摸象,你不能指路,你也不要再去忽悠,通过背经能培养什么大人才了。再用背经多少来蛊惑家长的欲望,岂不成了罪过啊。

读经教育走到今天,恰恰是该放下你那利用背书而成圣成贤的妄想,关照自己的悟性,去发现孩子的天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功课。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engshuai1982/p/711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