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640?wx_fmt=png

转发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最近发现很多人问问题真的很人云亦云,没有深度思、考琢磨出来其中道理和个人的思路。我觉得很不好,别人只能给你一个方向和出现错误中的思路,当然还有对于技术领域的做事技巧,但是总体还是要靠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多思考,广泛阅读,博取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这才是王道。

比如问问题,不要在吗?有人会吗?你有时间吗?而是应该在自己做了努力之后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疑惑,这样别人很方便回答你。

640?wx_fmt=png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人们总是善于提出问题,但在提出问题之后,如何一步步解决它,才是将想法转化为学问的关键。梁漱溟先生提出的“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为此提供了思路。

第一层:形成主见

?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说出来便能够动人。此时他就能自成一派。

?

640?wx_fmt=png

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640?wx_fmt=png

第三层:融汇贯通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

640?wx_fmt=png

第四层: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640?wx_fmt=png

第五层: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钻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640?wx_fmt=png

第六层: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640?wx_fmt=png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

?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

  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英语tropic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640?wx_fmt=png

第八层: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640?wx_fmt=png

  梁漱溟(1893—1988)

?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

  (来源:中国文明网 文章摘编自梁漱溟1928年在中山大学的讲演《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640?wx_fmt=png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rlnLo2pNEfx9c/article/details/81751024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zhujun/p/963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