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摄影中的“糖水片”?[转]

糖水片一词大约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意味着甜美好看,但不是那种深沉的纪实摄影。糖水片的爱好者多为摄影的发烧友,当然有的烧得非常可以,比如他们使用的设备甚至远远超出许多职业的摄影师。糖水片产生的形象资源也基本在几个地方,如河北的坝上、四川的川西山地、元阳梯田等,以风景摄影为主。糖水片其实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是正在富裕起来的部分中国人在特定时期的趣味。一度,糖水片成为国展的主流,许多大奖也是青睐糖水片。糖水片的背后是文化娱乐化的背景,是物质社会人们无害审美的结果。由于其内容的特定性和面世的体制性,糖水片也是风光摄影和沙龙摄影的同义词。

“糖水片”这个名词虽已在摄影界喊烂,但我曾认真问过不少摄影人,却没人能全面系统地说清。不过,我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无论自然风光、风景、人像、静物、民俗、纪实、观念等类别,“唯美”风格的照片并不是糖水片,因为“唯美”毕竟是美之一种,风格之一种。而我以往之所以毫不留情地狠批过,针对的其实是摄影人群起而追之的千人一面现象;尤其是“自然风光”类,不仅表现在严重的同质化上,也还存在着所谓几个“风光大师”之类的意见领袖只认定“唯美”是至高境界的错误评论与引导,由此而成为影响中国摄影向全方位多维度发展的巨大障碍。

但究竟什么样的照片才算“糖水片”呢?这问题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所谓复杂,主要是因为拍糖水片的人并非一点想法或追求也没有,也不可能象“植物人”或“机器人”那样去拍,所以对一般观看者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分辨清楚。而所谓简单,其实只需抓住照片乃至拍摄者的几条特征,便可一目了然。以下我想开列主要的三条,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只有技术-没有艺术

许多糖水片都是很讲摄影技术性的,比如光圈、焦距、白平衡、感光度、曝光、色彩、色温、饱和度、明暗、虚实、景深、层次、反差等等,也很讲究所用的相机、镜头、胶卷及其它设备之类。他们对“美”的理解,更多其实就是技术;同时也把这些通过各种技术所拍出来的片子误认为就是艺术了。

我以前讲过,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模仿现实-提练现实-超越现实”,三阶段缺一不可;而更高的层次则是“思想就是艺术”。糖水片多半只停留在“模仿现实”的阶段上,虽有少部分可达到“提练现实”这一层,但绝无“超越现实”的思想高度。许多糖水片往往还把“美化现实”误认为就是“美”乃至“超越现实”,这其实是糖水片最大的症结所在。“美化”绝不是美,只是虛假粉饰,是骗人的东西。

城市“写真照相馆”所拍出來的照片就是这种“美化”出来的典型糖水片。这种写真并不是将某人的优点进行艺术性的放大或突出表现,而是全力掩盖某人的缺点,比如用描眉或画眼影的化妆手段把小眼睛变大,用拍摄时的柔光镜效果来掩盖某人脸上的皱纹之类。那人的眼睛虽大了,但不是她了;那人脸上的皱纹虽没了,但那张有血有肉的脸也没了……而照片反映出的最后结果只能是那人的一张假脸!

2、只有构图-没有意图

凡是平面视觉的东西就有构图,诸如对角线、平行线、三角形、梯形、对称、不对称、面积、体积、远近关系、虚实关系、主次关系、轻重关系等等。但这些只是视觉要素问题,是一张好照片所包含的一部分因素,并不是全部或者重点。重要的是你的这张照片想干什么?想表达什么?倘若摄影人只把构图看作是一张照片顶顶要紧的事,其构图就是拍这张照片的意图的话,同样是把构图误作了“美”,其充其量只是“形式美”而已,除此之外,你在那张照片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东西了。

比如花卉类的照片,绝大多数只有色彩、光晕、造型、构图。再比如自然风光类的照片,那山、那水、那云、那月、那树、那石等等,体现的也仅是构图与光影技术;许多画面效果虽不乏“清新剔透”或“烟雨朦胧”,有的甚而也“美化”了那个自然风光,所谓色彩绚丽、画面干净之类,并以此认为“美”,这也正是我下边要讲的“只有感官美-没有心灵美”的问题。

3、只有感官美-没有心灵美

给人的感官造成一种表相的“美”,其实很容易达成。这就如同让你看見一位“美女”,无非是一张漂亮脸蛋和魔鬼身材而已,三陪小姐就能办到,至于那位“美女”有无文化修养、伦理道德、丰富气质等等,其实稍有人生阅历者,也能从她的言谈举止中一眼看个八九不离十。以此对应“糖水片”来说,那糖水片就是——只有皮相的美貌,没有內在的气质、修养、才华!古希腊思想家普罗丁早就认为美是有等级之分的----感官是低级,心灵才高级。

当然,这里我其实还可罗列几条诸如“只有假相-没有真相”、“只有冲动-没有感动”、“只有糖水-没有泉水”之类说词,恕不多论了。此文旨在抛砖引玉,大家或许还能谈出比我更多的释疑与判断标准,谢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xma/p/917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