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技术指标-[转载]

技术指标类别庞杂,要一一学全,基本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只要掌握几个常用的指标,了解它们的原理,从而举一反三,就足够了。其实任何一种技术指标都是从形态、价格、量、时间这四项出发的,万变不离其宗。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指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技术指标只是参考,不能作为买卖的依据。
 
    1、肯德基指标KDJ。随机指标在计算中考虑了计算周期内的最高价、最低价,兼顾了股价波动中的随机振幅,因而人们认为随机指标更真实地反映股价的波动,其提示作用相比比较明显。一般认为KD二线金叉买入,死叉卖出,80以上为超买区,20以下为超卖区,其余为徘徊区。
 
    这里我们有六点需要注意:
  • 第一,我们经常说的金叉和死叉,指的是KD指标,金叉即K线上穿D线,死叉即K线下穿D线,这点和MA均线的快线慢线有些相似。而J值只是个辅助工具,揭示当前买卖的强度,大于100为超买区域,意味着多方已经力竭,准备出货,小于0为超卖区域,意味着空方开始力竭,准备做多;
  • 第二,KDJ一般只用于短线,对于长期趋势基本没作用;
  • 第三,经常使用KDJ指标的人就会知道,金叉位置越低越好,而死叉的位置越高就意味着杀伤力越大。而如果金叉和死叉出现在20到80这个中间区域,其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 第四,与MA均线一样,在第二次金叉的时候效果较好;
  • 第五,与MA均线一样,K线和D线一起向上出金叉时更为有效,K线和D线一起向下时出的死叉道理一样;
  • 第六,我们看到基本上所有的软件KDJ的参数都是(9,3,3),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针对不同股性的股票,其参数应该是随之变动的。而且经实际验证,(9,3,3)这种参数所带来的成功概率并不高。为此,有人将参数改为(21,3,3),理由是“股价有其内在的规律,21天日牛市涨13天跌8天,熊市中涨8天跌13天”,并认为经过改动后适合做中长线。

细数技术指标-[转载]

    2、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笔者一直将MACD称为MA和KDJ的杂交品种,因为它综合了两者的共同性质。KDJ指标笔者基本不看,但MACD指标还是要看的,而且在实战过程中成功率比较高。利用MACD测市,能够帮你判断目前的市道是牛市还是熊市。利用MACD观察自己的个股,能够帮你判断你的股票中长期趋势的走向。MACD就是利用快速移动平均线与慢速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差离(DIF)现象,作为研判行情的基础,然后再取其9日平滑移动平均线即MACD值或称为DEA值。因此,MACD的实质就是运用快速移动平均线与慢速移动平均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经过平滑计算,来研判买进时机与卖出时机。
 
    这里我们有六个使用原则:第一,DIF与DEA在0轴线之上,市场趋向为多头市场。两者在0轴之下则为空头市场。DIF与DEA在0轴线之上时,一切的新入市策略都以买为主,DIF若向上突破DEA,可以大胆买进,向下突破时,则只适宜暂时获利了结,进行观望。DIF与DEA在0轴线以下时,则要进行观望了,DIF若向下跌破DEA,应该及时卖出止损;第二,当股票价格已经出现一段上涨后,再度创出新高时,此时DIF与DEA没有出现新高点,要防止股价见顶。相反,当股票价格已经出现一段下跌后,再度创出新低时,此时DIF与DEA没有出现新低点,要注意股价见底;第三,高价位时,两次死叉要防止大跌;低价位时,两次金叉要注意止跌;此时的成交量或者反向的消息面对股价影响特别大;第四,当大盘处于牛皮盘整时,股价上下波动不大,MACD指标准确率较高;同时用MACD指导操作还应该多考虑与成交量 KDJ的组合;第五,随股价上升MACD翻红,即白线上穿黄线(先别买),其后随股价回落,DIF(白线)向MACD(黄线)靠拢,当白线与黄线粘合时 (要翻绿未翻绿),此时只需配合日K线即可,当此时K线有止跌信号,如:收阳、十字星等。(注意,在即将白黄粘合时就要开始盯盘囗,观察卖方力量),若此时能止跌称其为“底背驰”。底背驰是买入的最佳时机!反之,当股价高位回落,MACD翻绿,再度反弹,此时当DIF(白线)与MACD(黄线)粘合时[要变红未变红]若有受阻,如收阴、十字星等,就有可能“顶背驰”是最后的卖出良机!此时许多人以为重拾升势,在别人最佳卖点买入往往被套其中;第六,根据股票各自不同的股性,可以更改MACD的参数。


   3、能量潮OBV。熟悉笔者的人应该都知道,笔者非常注重成交量,因为量是价的先行,成交量是股市的灵魂所在。OBV利用股价和股票成交量的指标来反映人气兴衰,人为地按照股价的涨跌将成交量为正负,并进行累加运算。大家打开OBV的图形就会发现,这种指标相当简单,但作为买卖的参考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当OBV线下滑,而股价上升时,说明买方力量薄弱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xma/p/916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