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先找结构

 小笼包所有人都吃过,你觉得什么样是好的小笼包?

皮薄、汁多、馅大、肉鲜。这是一个标准,那我再追问一个问题,你说皮薄算好,多薄算好呢?那你说汁多算好,多少算多呢?但我们说不清楚这标准到底是怎样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一个美国人用16个月时间吃了52家小笼包馆子,他每到一家馆子吃小笼包的时候,从兜里掏出三样东西:精确到0.01克的电子秤、精确到0.01毫米的游标卡尺、一把剪刀。 他会分别对这家包子的重量、汤汁的重量、馅料的重量和皮的厚度进行精确的测量,然后根据他设计的一个计算公式,来算出每家每个小笼包的结构工艺。 那个美国人在美国做了二十几年的厨师,听到这,你发现中餐和西餐的差别特别明显。 你去学西餐,你问老师说,加盐加多少?他告诉你加几克。 你去学中餐,你问老师说,加盐加多少?适量。加油呢?少许。老师少许是多少?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你要经历无数次的实践,才能感悟出来少许是多少。这种经验叫隐性经验。隐性经验特别潜移默化,不太容易传承。 西方的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可分,东方的思维更加强调整体系统感悟,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利弊。我们讲的结构化思维,更倾向于是西方人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遇到问题,先找结构。 

举个例子,怎么把大象装冰箱里?大家第一反应会说怎么可能。
但西方的结构化思维说分三步:

第一步,打开门;

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

第三步,关上门。分完以后发现第一步和第三步没有任何难题,难就难在第二步。
那就再拆,是解决大象的问题、解决冰箱的问题还是解决放的方式问题?再拆,拆到某个小点,把那个小点解决掉,整个问题都会被解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idaishe/p/1284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