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设计模式] strategy 策略模式

依照陈硕老师的观点。c++里有面向过程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基于对象编程(面向接口编程)和泛型编程。四种思路都各有其适用场景。

面向过程编程是沿袭C的结构化编程思路,OOP是C++的核心,也是现代高级编程语言的核心。

c++的OO核心是继承和多态。在GUI编程,构建关键类等编程中非常实用,可是泛用继承和多态。会添加复用和维护的难度。也会使软件臃肿复杂。

基于对象编程(面向接口编程)。多採用组合,类之间松耦合。能够简化类别架构,方便复用和维护。

使用function/bind也能够实现接口与实现的分离,既能够调用类的成员函数,又能够调用普通的全局函数。

c++11和boost中都有实现, 

boost库 bind/function的使用 


策略模式是指将不易改变的算法和变化的算法分别封装起来。让变化的算法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也就是说。在设计基类的时候,将变化的算法单独封装成接口类。在该基类中组合调用。

这样使用该基类的客户就能够调用接口类的接口实现不同的算法。


Context(应用场景):
1、须要使用ConcreteStrategy提供的算法。
2、 内部维护一个Strategy的实例。
3、 负责动态设置执行时Strategy详细的实现算法。
4、负责跟Strategy之间的交互和数据传递。


Strategy(抽象策略类):
1、 定义了一个公共接口。各种不同的算法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个接口,Context使用这个接口调用不同的算法,一般使用接口或抽象类实现。
ConcreteStrategy(详细策略类):
2、 实现了Strategy定义的接口,提供详细的算法实现。

应用场景:
1、 多个类仅仅差别在表现行为不同。能够使用Strategy模式,在执行时动态选择详细要执行的行为。
2、 须要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策略(算法),或者策略还可能在未来用其他方式来实现。
3、 对客户隐藏详细策略(算法)的实现细节,彼此全然独立。


长处:
1、 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恰当使用继承能够把公共的代码转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反复的代码。
2、 策略模式提供了能够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

继承能够处理多种算法或行为。假设不是用策略模式,那么使用算法或行为的环境类就可能会有一些子类,每个子类提供一个不同的算法或行为。

可是,这样一来算法或行为的使用者就和算法或行为本身混在一起。决定使用哪一种算法或採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就和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从而不可能再独立演化。继承使得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变得不可能。
3、 使用策略模式能够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多重转移语句不易维护,它把採取哪一种算法或採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与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转移语句里面,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缺点:
1、client必须知道全部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这就意味着client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差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换言之,策略模式仅仅适用于client知道全部的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 策略模式造成非常多的策略类。每一个详细策略类都会产生一个新类。有时候能够通过把依赖于环境的状态保存到client里面。而将策略类设计成可共享的,这样策略类实例能够被不同client使用。换言之。能够使用享元模式来降低对象的数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xjshuju/p/7070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