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划指数

有幸再一次会议上听到规划指数这个词。颇有些感慨。

这要从规划信息化说起。 感觉目前的各规划局规划院等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有两个动向,第一个动向是不断促进和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手段。比如在规划协同方面,在之前数据整合和业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横向节点增加,很多商业化的规划信息服务服务公司都将软件开发的重点集中在这个领域。应该说这是在传统规划管理信息化工作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和拓展。第二个动向是对规划的领导决策支持从之前的数据整合基础上,上升到了一些复杂的决策支持上,包括规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支持,感觉规划部门领导逐渐对传统规划之外的比如人口、产业、投融资、城市化等方面逐渐重视,这就需要在传统的规划支持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分析服务,提供决策支持。这方面我之前做的一些工作也属于此类。虽然不能说规划信息化化跟规划指数有直接关系,但在我的思维框架中,规划指数算是规划信息化的一种成果。

下面说说规划指数。这一概念的的提出,应该是为了给领导决策提供一些直接的指标参数,简单明确又用得上的规划指标。应该是通过对城市发展现状、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实施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估分析得到不同层面的分析结果,并通过对比变量或者基年数据进行指数化,以便比较和分析。这样就能进一步形成各种预警功能和评价反馈功能,既能在规划前期提供一些分析支持,也能在规划之后得到实施结果的反馈。这种对评估和评价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规划系统内部应用的层面,发改委、交通管理部门等都能用的上,比如得到一些城市蔓延指数、城市化指数、交通通达指数、人口事宜指数、人居环境指数、水资源承载力指数、职住平衡指数、拥堵指数等等,这些都超越了城市规划的层面。不但能用在规划文本中,也能建议一个长期的预警机制,一旦某项规划指数超过警戒线,就要通过规划管理或者别的方式来应对。

相信这项工作的推进将大大推动规划部门的科学决策,也期望政府部门在这个领域的工作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237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