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读书笔记

最近仔细的看了一遍吴殿廷老师的《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这本书把区域分析方法系统的梳理了一遍,相对比较全面,是国内关于区域系统分析的完整理论与方法教材,之前也看了一些,这次完整的看了一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细节方面有不少纰漏之处(哈哈,最基本的就是错别字貌似多了点,看来吴老师需要换一个校稿人员了),一些分类和章节过渡有点突兀,中间少了一些区域专题分析的内容。不过整体上,这本书的应用价值很高,是区域分析研究中必备的教材。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摘了一些书中的内容。

1系统与区域系统

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学、系统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突变论。

区域系统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和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空间性和区域性、层次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研究区域系统结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区域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区域系统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内容:

空间结构、城镇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之一:要素比例关系分析。包括百分比计算、区位商、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之二:作用方式分析。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之三:区域部门投入产出分析。

区域内部的地理演化基本上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即由点到线,由线到网到面,最终是点线网面的融合。点线网面区域内部地理演化规律为区域系统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区域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式是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

系统分析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模型化原则。

区域系统分析的特点:多学科性、多方案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创造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数学方法分为:系统分析模型、系统预测模型、系统综合设计模型、系统规划优化模型、系统决策对策模型。

 

2区域系统的时间过程分析

生产要素作用分析:

生产过程的四要素: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

生产函数:描述部门或区域社会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输入输出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化为产出与技术因子、资金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函数模型应用在:地区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比较、区域规模经济报酬分析、生产要素贡献率分析。

哈罗德-多马模型:考虑增长与资本需求关系的模型,说明的是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地说,即为了使经济能够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持续均衡的增长,收入和投资或资本存量应按什么速度增长。

投资和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乘数效应(投资乘数模型、出口乘数模型)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按照社会再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经济系统。产业结构状态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结构效应。不同层面的结构效应包括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结构开放效应。

区域经济增长包括持续性发展和波动式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趋势性和阶段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由两方面因素决定:消费需求、科学技术推动。

从生产要素变化的角度,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是: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

从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看,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先后让位于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和享受资料或服务为主的消费。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学说:外部因素理论、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

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按周期长短划分):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我国农业气候变化特征以5年为一个周期。我国国民经济管理,沿用苏联模式,即五年计划,符合自然规律。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和最后一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上,每届领导班子上任的前两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景气指数系统和预警信号系统。

区域规划中的预测问题包括资源预测、环境预测、人口预测、经济预测、社会预测、科技预测等。预测方法分为结构化预测和非结构化预测。

结构化预测包括确定性预测(即使用数量经济学模型预测,包括费尔哈斯模型、宋健人口预测模型、弹性分析预测、时间序列预测等)、回归分析预测(一般回归、自回归、微分回归、灰色预测等)。

非结构化预测包括德尔菲法等。

预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尺度对应原理、过程相似原理、定性定量结合、多模型多方法多方案结合。

 

3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罗斯托经济增长成长阶段理论(六个阶段,划分依据是资本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的变动)、

配第-克拉克定理(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即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安、无科教不强)

霍夫曼定理(即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变化趋势)

制造业部门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新兴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夕阳产业)

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平推式发展和倾斜式发展,倾斜式的做法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优先发展基础产业)

产业发展战略就是追求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技术集约化、工业结构软化。

研究产业结构层次及其变动的有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结构变动系数。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1)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2)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

3)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4)是否取得了最佳的经济效益

5)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

6)能否充分利用区域间的分工合作

7)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

8)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弹性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指标

第一类:需求结构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消耗诱发系数等)

第二类:供给结构指标(技术进步率、劳动生产率、重工业化率等)

第三类:产业关联指标(中间产品率、中间投入率、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

第四类:地区间联系指标(区位熵、资金利税率等)

第五类:外贸结构指标(相对优势指数、有效保护率等)

第六类:生态环境指标(大气噪声水污染指标等)

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资源有效配置、外贸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简单量化法(指标包括区位熵、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等)、主成份分析法、AHP决策分析法。

份额转移分析:主要用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任何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可分为分享增长和转移增长两部分。转移增长包括比例性转移增长和差异性转移增长。由此计算不同类型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

经济依存关系分析(直接经济依存关系分析、全经济依存关系分析)——就是各种消耗系数

经济结构分析(生产结构分析、分配结构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技术效益分析、资源效益分析)

对已有计划方案进行评价

最优产业结构的确定(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

经济最大可能发展速度的确定

 

4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

区域形状分析包括形状率、圆形率、紧凑度、伸延率、形状系数。

点模式分析包括:点的空间分布类型(随机、均匀、集中分布)、等级规模(首位度、位序)。

网络分析包括:线路弯曲度、网络密度、网络连接度(包括通达度等)。

域面分析:等值线法、趋势面法、区划法。离散区域研究还用空间洛仑兹曲线和差异性指数。

区域差异可以归结为三个领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要素禀赋和区位)、经济发展现有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可预期前景的差异。

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自生性因素:区域自然资源差异、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特征、历史与经济基础因素、区域历史发展基础差异。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性因素:宏观政策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差异。

区位对感受现代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是导致发展差距的根源。

衡量区域差异的两种方法:一是看收入差异或生产力的差异,即通过生产总额与国民收入来衡量差异,二是看综合经济发展指标。

区域经济增长极化的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阶段性的现象。

地区差异研究包括个体差异和总体差异。研究个体差异的方法包括绝对离差法、相对比率法、静态不平衡法和极差。总体差异包括标准差法、离均比率法或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威尔逊系数法。

描述区域总体差异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库兹涅兹比率、威尔逊系数、地理联系度、人口分布不平衡系数、差异系数、相似系数、模糊贴进度、集中指数、灰色关联分析。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的研究内容:

地理扩散方式包括邻域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距离衰减原理(距离增加,运费增大、便捷程度降低、社会经济效益降低、时间效益损失)。

点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体系: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断裂点理论。

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

功能类型体系(指标加权综合或因子分析法)

等级规模体系(齐夫法则,位序,聚类)

空间地域体系(值计算对外作用部分,利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城市经济区划)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与其毗连的广大地域共同组成的、在劳动地域分工中形成相对稳定联系的结节地域。

区域发展决策就是在总投资额一定的情况下,在保证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差异不至于太大的基础上,使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降低,总投资回报额尽可能的大。

 

5区域系统的功能效益分析

区域经济比较的内容包括:综合实力与总体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条件、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社会秩序。

常用的区域比较和评价指标与指数:

生活质量指数

经济业绩指数

全要素生产率(产出、资金、劳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指标(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技术水平、劳动—资金产值率、全部劳动效率、投入弹性系数、投入系数)

现代化指标

小康建设指标

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评价问题:项目评价、方案评价、政策评价。评价方法包括直观判断法、尺度对应法(线性变换、罗马尼亚变换、比重法之类的,也就是数据的标准化,然后再比较)、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指标加权叠加评价)、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给很多指标进行分级分类,然后根据结果归类,最终得到类似于适宜不适宜之类的定性结果,之前做规划分析时进行的叠加分析多属此类)。

层次分析法(AHP,之前的感觉多用于权重的确定,但最重要的是决策分析,包括确定目标层、策略层、措施层这样的层次结构,进行因子的分析,根据结果确定采用的措施,也就是看哪个因子权重大)。

当评价对象和因素不多时,用层次分析法,当评价对象很多评价结果可能粗略时,用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加权叠加的时候,如果指标相关性大,则主成份分析,分析出哪个指标影响大,然后计算主成分得分,并据此对要素进行分级分类。

研究多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分析、两两之间的回归分析(一对一)、逐步回归(一对多)、主成份分析(知道哪个指标影响大)、聚类分析(根据指标归类)。

 

6区域规划和优化方法

线性规划问题的实例包括运输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生产布局问题。

风险性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是决策树。

 

7区域发展方向分析

区域形象设计与建设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视觉识别。

区域形象设计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区域形象的主客体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

城市定位可以归纳为7个要素: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城市特色、城市功能和性能、城市形象、城市规模、城市发展策略。

旅游形象定位策略包括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

 

8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全国各地去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贡献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地理环境和历史基础、经济结构的影响、投入要素的作用、进出口的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作用下,区域内制造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

突发事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弄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动态方程或投入产出方程,直接推算影响后果。

利用乘数效应、回归方程等间接推算影响后果。

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外推,然后从趋势值中扣除实际值,得到的就是影响后果估计值。

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实证):从生产角度分析和从需求角度分析。

 

9区域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由下到上是传统地理学的主要思维过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探讨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由上到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的主要思维模式,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人地系统动态学的研究和模拟,可以采用统计方法和物质能量守恒方法等。

统计分析方法的问题在于,可能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因子,如上海扫大街的人数和天津冰棍销量,如做统计分析,可能得到一个精度很高的回归模型。

分形用于区域分析主要是: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城镇体系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交通网络的分形研究、分形理论在区域差异分析中的应用、分形理论在人口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初期的静态指标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187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