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武汉的“空间统计与智能分析”研讨会有感

 

6月底去了一趟武汉,参加空间统计与智能分析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空间统计、模型与智能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讨论空间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人口、经济、健康、区域发展、以及人文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这次会议我比较感兴趣的是Luc Anselin做的关于geoda的最新情况介绍、鲍老师的空间智能项目和China Geo-Explorer平台介绍以及Susan的Alteryx介绍。

 

其中鲍老师介绍的China Geo-Explorer平台最令我感到震撼,倒不是技术有多复杂,也不是功能多么强大,而是,这个平台一直都是我们最想做的东西,把整个中国的经济地理数据彻底的webgis化,类似于经济区划产业地图之类的专题图显示,再加上多年份多地区的指标对比专题图和表格。。。。China Geo-Explorer就这样怯生生的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原来早已被别人抢先实现了,内心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有失落。。。。当然,酸溜溜的说一句,鲍老师他们的理念和方向都很好,平台建设的也很成功,但是其运营模式却非常的原始,高校色彩明显,尚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可能目前也就是在国内的某些高校实验室开放了一些权限,没有大规模的推广,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能提供基于数据本身的增值服务,从本质上讲,他们并不了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真正需求,他们没有发现能够切入到这个行业的服务突破口,他们像是一个数据提供商而不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和平台运营商,他们没法发掘他们庞大资源背后的市场潜力,没有找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服务于城市和区域发展。

 

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只有在这个行业沉溺多年,参与过大量的城市与区域规划项目,接触过大量的地方政府和地方单位,积累了众多的区域经济素材和实证研究,才可以了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真正需求,才有可能成功介入到这个领域。我不敢说我们一定有这个特质,但至少从行业资源和经验积累上,设计院的项目积累,实验室的科研投入,业内杂志的出版发行,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数据和软件产品的不断丰富,应该说,我们比其他任何团队都更有资格提供这方面的综合服务,我们比任何机构都更能串接起科研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为此,我们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也正是因为武汉会议,大家回来之后,才下决心加快我们的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希望时间能站在我们这边。再说起密歇根大学的China Geo-Explorer平台,不知怎的,心里总有一种很抵触的情绪,虽然我们对鲍老师充满尊敬和仰慕,但这个China Geo-Explorer在国内的应用还是看不到端倪,它目前最主要的还是服务于美国的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更像是一个用于搜集和整合中国社会经济数据的情报库,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他们通过中国的数据公司购买中国的经济数据,然后再发布到美国的数据共享平台上供大家使用,这样的模式我是非常不认同的,不知道会不会损害中国的经济数据保密和信息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早日实现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地理平台,如果大家整天登录国外的系统去定制中国的经济地理数据,那真是整个行业的耻辱。

 

此外,Luc Anselin介绍的geoda以及Susan对Alteryx的演示,也都十分精彩。即使Susan最爱说的是“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不了”,但我们依然觉得Alteryx是一款不错的软件,其在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高度可视化的操作视角,是以后数据挖掘和分析软件的方向。geoda就不用说了,鉴于我们目前对探索性空间分析的需求,再过几年,我甚至可以说,我们实验室是用着geoda一步步成长的。

 

后来的小型汇报也有很多看点,也包括我们的海燕和范晓做的通达度以及北京就业空间结构的专题报道,她俩表现的很棒,虽然在回答提问的时候遇到了挑战,但那些尖锐的提问也确实是我们平时所忽视的,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武大的学风与我们的差异。武大的学术氛围确实比我们要浓厚和严谨的多,做学问非常专注,一丝不苟,有把学问做透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研究有时候太过执着与细节和精度的提高,这可能是受测绘学科思想的根基影响,这对于做工程项目自然是非常合适,但对于这次会议的主题空间分析在社会人文经济地理的应用而言,追逐于模型本身的精度会丧失对问题研究的实质意义的探索,有点因小失大,因为模型本身的假设和前提不是数学精度和误差控制可以取代的,他有自身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重要的是这个模型能说明和解释问题和现象,而不是这个现象在被解释时存在的少许误差精度。所以看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纠结于模型本身的运算,反复纠缠在对一些细节的推导上,真的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他们有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氛围、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团队,却整天做这样的研究,真是可惜了。。。

 

相比之下,我们自身的问题也很明显,我们的整体氛围比较浮躁,沉不下心来做学问,总是想尽快的出成果,尽快的得到有价值的结论,总想试图解释一些很庞大很宏观的问题,总想做一些非常宏大的研究,但却经常研究的很浅,猛一看做了很多研究,但实际上很多都没有钻进去,大都浮在表面,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不管是我还是实验室都有这个问题,而且在我身上可能更明显一些。这是我以后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当然,我们的优势也是明显的,我们的学科交叉背景显然更具优势,思路上要开阔的多,敢想敢做,跟市场靠的更近一些,对实际的行业需求也更了解一些,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能将我们两个地方的优势结合起来,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也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在老师的努力下,很快会有武大的学生来我们这里做客座研究了。

 

这次在会议上还遇到了一个剑桥的博士,有一些接触,也许他才是把这两种学风的优势融合的最好的人,这个博士打算研究济南的医疗卫生系统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效率,以及对公众的影响情况,一方面他很细致的进行数据的求证和方案的反复调整,一方面也有着天马行空的联想和跳跃式的思考,没有明显的受学科范式的束缚倾向,思想非常的自由,能感受到很强的思维张力。不过我们的聊天并不是很愉快,话不投机,而且这哥们的表情十分诡异,眼神也飘忽不定,和我正在上中学的表弟有几分神似,特别是笑起来的那种纠结劲儿,让我感觉很不自在。

 

不提也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177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