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货物运输预测研究

 

在去年的时候我们曾考虑用引力模型和投入产出方法分析区域间分行业的货物运输量,以此为区域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提供参考,也可以用于分析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发展和联系。秀丽在开始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后来也都一一解决了,特别是潘老师给了我们国外的一些资料,包括货物运输量转换时最需要的元吨比例参数,从而解决了我们在实际计算时遇到的问题,与别的交通流分析方法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得到分行业的货流,这个是别的相关分析研究所不能替代的,甚至也没有实测数据,因为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设置关卡对来往车辆的货物类型、重量、所属行业进行准确记录,因此我们得到的数据对于区域交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容易获取的二手数据(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估算区域中的货物流通状况。它将一个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一个空间交互作用模型集成,开发出了一个多经济部门的空间投入产出的模型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投入产出模型产生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货物交通首先被分为区域内和区域间两种。然后,区域内的货物交通在空间上被分解为次区域,例如交通分析区(TAZs)的货物流动,而区域间的货物流动从区域的进出口货物数据得到。最后,使用单边约束的重力模型来测算详细的物流矩阵。这种获得区域间道路货物流量的方法简单实用,无需进行昂贵的货物起始-终点(O-D)调查,可以为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部门提供较科学的决策支持。

 

由于数据的原因,实际的计算过程可以被简化的更多,通过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总的货物需求和供给,同时需要就业数据,然后根据引力模型对货物进行区域分配,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已有的部分区域间交通货流量(交通年鉴中的地区间铁路运输量)计算摩擦系数,以此进行货物的分配,然后根据元吨比例进行转换,得到最终的分行业的运输量。

 

这一步工作更多的是分析得到现状的分行业的货流数据,我们目前的研究也只进行到了这一步,如果是预测话,我的想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值和增长速度,对未来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校正(其实更应该叫做预测),然后在用引力模型进行货物地区分配(摩擦系数的计算采用以往的经验值,或根据地区发展速度进行调整),然后计算出分行业的货物量,也就是得到了未来的预测值。当然,这个想法可能有点不严谨,特别是对很多值的预测和假设存在着逻辑漏洞,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这一过程流程化,研发一套区域货流分析预测软件。但由于时间原因,以及实验室学生毕业导致的人才断流,这个方向的研究停滞了不少,我也在争取用这个研究方向申请基金项目,这大半年我写了十多个项目申请材料,其中有2个是这个方向,但很惭愧,其中一个已经被毙了,另外一个貌似还有点戏,是科技创新基金的项目,据线报,我们的项目评审结果还不错,但最终能否通过,顺利的拿到拨款,还是未知之数。这让我想起了另外申请的财政局的项目,那个比这个项目的扶持力度更大一些,如果能通过,那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很多保证。但现在,也只有静静的等待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177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