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经济专项规划之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规划的重点领域包括了社会经济专项规划和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其中社会经济专项规划又包括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人口规划。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包括水、大气、声、固体废弃物等规划。后面的文章会一一介绍,本文主要是生态产业规划。

该部分内容摘自《巴中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巴中市生态产业规划

一、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按照“一产优化、二产提高、三产突破”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巴中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推动“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突破口,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充分发挥企业在物质循环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巴中经济特色的循环经济试点。

二、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致性分析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中共四川省委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省的决定”(川委发[2006]18号)、《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有关生态省重点建设区域,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于盆周山地区

1、发展方向:

建设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为核心的防护林体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林为主,发展林农牧多种经营。规范和严格管理水能开发和高载能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农村生态环境。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水资源开发利用应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水利建设项目,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链;规范和严格管理矿产资源开发,防止矿产开发和农林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2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

重点建立有机食品和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和林副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黄牛等草食牲畜养殖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适度发展水能、矿产等资源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建材业。

3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

限制重化工产业和污染负荷量大的产业;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此可见,巴中市的生态产业布局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与《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有关生态产业布局的政策完全符合。巴中市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综合了巴中市自然资源优势和区域的发展潜力,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生态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先(重点)发展领域和限制(禁止)发展领域的不同要求,确定的产业布局,确保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布局中既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要求,又利用生态环境的差异发展巴中市的特色生态经济,符合巴中市生态市建设目标的要求。

三、生态农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领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在建设巴中生态市过程中,以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为主线,以发展产业经济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原则,通过体制创新、优化农业结构、运用农业高新技术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生态农业的范畴,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产品的加工业,从而达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改革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提高作物水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适当控制水产养殖规模,防止因过度养殖引起生物链的破坏和水环境污染。建设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业。运用生物技术,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研究和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开发和治理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坡,提高森林和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提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加快发展畜牧业、林特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鼓励发展绿色、特色和名优农业产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多方面拓宽农业功能,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的观光农业。形成主导产业明显,品牌效应显著,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围绕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快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发展壮大一批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产业发展,经营规模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绿色蔬菜、特种水产、畜牧、茶叶、花卉等重点产业的区域性农产品基地。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建立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以农田为重点的粮经作物轮作和间套作模式,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地膜科学使用模式,以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平衡施肥,有机肥生产、滩涂生态循环养殖、网箱立体养殖畜禽—沼气—种植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以及生物物种共生、用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庭院经济和农工贸综合经营等模式。建设若干个高产、优质、低耗和防污治污、综合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园,使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从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以生产大宗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到以生产适销对路、高附加值商品为主,以传统种养业生产为主到以工厂化深加工生产为主,从以生产物质产品导向到以提供社会和生态服务导向的转型。

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合发展,实现种植、养殖、加工相互促进,减少农药、化肥和其他资源的消耗,达到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积极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积极发展生物农业,使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和认证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监测网络,开展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影响的全过程监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及预警体系;强化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监测及产品安全管理,创建各类特色的无公害产品生态示范基地及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行“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工程建设,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

开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认证。鼓励农民和企业在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对种植-生产-销售全过程控制,达到相应的标准,并通过认证;推进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工程,着重解决动植物病虫、大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养殖业自身污染等环境问题。研究制定农药、化肥安全使用技术规范和专项实施方案。建立生物保护监测网络,开展动植物有害生物疫情调查,建成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外来生物风险分析,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农业生态平衡。全面实行绿色环境标志和农产品质量认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生态工业

确立巴中市秦巴山区绿色经济的核心地位,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的战略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工业聚集区的生态化改造,将巴中市打造成面向大城市现代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基地。

优化工业结构

注重支柱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构建城市工业产业链。充分利用巴中市绿色经济的市场优势,促进食品、饮料、中药材、能源、冶金等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

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态链的形成。环保产业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上游位置,具有很强的产业扩散能力。通过提供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型技术与设备,成为建设生态产业的重要结点和必要支撑,促进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产业优势。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新兴发展的产业,并与主导产业相链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巴中市在省内外同领域的竞争力。

限制发展环境成本比较高的传统产业。对于纺织、造纸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要适度发展,一方面有效配合主导产业的链条构建,另一方面要加快其自身的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其向资源消耗少、污染小、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严格产业准入

根据巴中市的资源环境现状,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

鼓励发展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就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禁止发展严重危及生命、生态安全,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

调整工业布局

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原则,以绿色经济产业带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块,加强产业集聚和产业链行业集聚。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巴中市重点发展沿路和沿产业带工业空间格局,依据各产业带的自然环境现状,合理规划各产业集聚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A平昌绿色饮料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集酿酒、种植、养殖、饲料、建筑、包装、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产业,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以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按照在整个工业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比照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工业系统的成员可以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种类型。生产者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及能源(种植业、沼气加工等),消费者以低消耗原料及能源、低污染为目标,生产出所需产品(酒类、肉类等),分解者则是将加工生产中的各种副产品再资源化(如废渣做饲料、废水沼气发酵等)生产新的产品。环境综合处理系统通过沼气加工、节水工程以及其他综合利用项目,为园区制造系统提供环境服务,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以节约水资源。

B巴州、南江、通江绿色食品工业聚集区

重点发展粮油制品、山野食品、畜禽肉类制品及副产物加工业。抓好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籽等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重点突出品种改良、提高品质;加快龙头加工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优质粮油生产规模,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打响“巴中绿色食品”品牌;积极发展玉米、薯类食品加工业,建立起玉米食品,薯类全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薯类方便食品等产品体系,使之成为巴中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建设优质畜牧生产基地,改良品种,探索建立农户、基地、加工企业之间新型的利益联合体,确保原料供应。充分利用9个无公害畜产品品牌,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档、方便、营养的禽肉、牛羊肉制品;大力开展畜禽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皮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生物制品。在大力发展猪肉及食用菌罐头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黄羊、芦笋等具有巴中地方特色风味的方便罐头食品,打造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丰富的通江银耳(两耳一菇食用菌)、核桃、板栗、山野菜等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资源,发展山珍土特产品。加快发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大力发展一批调味食品、方便蔬菜食品、儿童食品和旅游食品。同时围绕食品饮料工业的发展,带动食品机械、食品包装印刷、食品保鲜、塑料、陶瓷、运输、广告等行业的发展。

C矿产能源资源生态工业园区

充分利用巴中矿产资源,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促进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首先立足于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零排放”。同时,要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加工的比例,加大共伴生产矿物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D恩阳-清江的工业聚集区

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为主,使该区适应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要求,发展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严格禁止三类工业和部分二类工业进驻,对于生态敏感点,应以保护为主,在合理引导下可进行适度开发,但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保护措施。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在进一步整合各类工业聚集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聚集区和重点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以秦巴山区绿色经济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聚集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特别是排污量大的企业一定要进园区,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降低高能耗、高物耗、排污量大的行业在全行业中的比例。

五、生态旅游业

倡导和推行生态旅游战略。突出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现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突出整体性,平衡三次产业之间的互为利用的关系,形成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效果。突出地方特色,发挥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特色旅游等旅游资源优势,创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在景区项目、能源系统、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景区建设,以及包括功能区的生态餐饮、生态型旅馆、旅游商贸服务等方面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较完善的景区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系统。

优化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红色旅游重点打造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巴山旅游队纪念馆、平昌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红军文化景点;绿色旅游重点建设具有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米仓山、空山、镇龙山、天马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特色旅游重点开发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区、恩阳和白衣古镇、南龛摩崖造像。深度挖掘红军文化、巴人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民间文化等旅游资源,建成一批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古镇古村等特色旅游项目,提升一批文化品位高、影响力大的名胜景区,打响巴中旅游品牌。

六、现代服务业

随着巴中市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必须大力发展顺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商贸、会展、物流、咨询、设计等产业,以及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需要的生态旅游、休闲、保健、文化、教育、房地产等产业。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疏运能力。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大城市的快捷通道,着力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

优化物流基地布局,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布局和加快启动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构筑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开放式物流网络节点体系。重点抓好巴中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建,加快巴城城东、城西、回风、江北和巴人广场购物中心、南江沙溪坝、通江农副产品、平昌新华和汉王庙等市场建设,扩大专业分工,降低物流成本。

培育和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巴中,促进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提升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初步形成完整的现代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和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业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适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加强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物资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副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节点的层次分明、功能协调的物资加工配送网络系统。引导一批具有产业基础的重点专业批发市场向物流配送企业转型,推动一批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发展成现代化和社会化的配送中心。进一步加强境外贸易中心的建设,选择适当地区建立分拨中心和保税仓库,开展批发业务。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127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