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苍蝇拍:投资模式不该是“百年一遇”的尴尬 (2011-01-07 08:48:17)

我一直认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投资生涯从2010年算起还有30年,那么其中能遇上08年这种大危机造成的机会可能最多也就1-2次,再算上普通牛熊轮回而言也就3次(每5年1个周期),加一起也就差不多5次的大底部,也就是说按年份算只占投资生涯的16%的机会----而这16%的机会年份中其实真正出现极度低估的月份往往只集中在短短的几个月,以每个大熊市有3个月的最佳买入期来算,那么放到30年来看按月算(15/360)也就只有4%的时间......

 

我的问题是,我们在96%的“市场非大幅低估”时间内,该怎么投资?还是说干脆无法投资了呢?还要请注意一点的是,以上的推测完全是按照过去20年a股市场的大体循环周期来克隆推算的,而20年就盖棺定论为“标准周期”实在是不靠谱的----80年代以前美国也没人信能走出10多年的长牛市来,谁能够断言中国股市就是一辈子的“5年循环命”呢?

 

另一方面,每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企业一样,一定有着发展的生命周期曲线。反映到证券市场上就是所谓的黄金投资期。如果我们将一个国家的黄金投资期(a股已经存在20年,在算上未来30年也有50年了)以95%以上的时候在持币等待中度过,那么这是否算是一种明智的方法,我觉得值得商榷。

 

一种投资模式如果瞄准的只是“百年一遇”,或者认为只有“百年一遇”才能投资,那么我个人认为其在90%以上的时间里恐怕也只能与尴尬为伍了。即便是对安全边际推崇备至的格雷厄姆以及卡拉曼,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们是严格的价值型投资者,但并不是纯粹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这点容易被忽视却又影响甚大。在市场没有出现极大的二级市场投资机会的时候,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投研团队在垃圾债券、场外市场等冷门领域依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机会和回报。但需要思考的是,对于他们这种覆盖面甚广且有对于研究实力和精力要求甚高的模式,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是否容易模仿?

 

那么怎样才能够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也能够正常的投资呢?其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把安全不要狭义的只理解为“价格的安全边际”,安全包括了资产的合理配置,能力圈的守拙,股票组合的搭配,与好生意并且只与好生意为伍,利用市场的恐惧贪婪,资金的调配和对冲策略等等综合性的措施。举个反面的例子,如果你把所有的财产都买入一只股票,即便是你设定的再苛刻的安全边际,恐怕也是一笔极高风险的买卖。

 

第二,不要追求完美。安全边际原则与“抄底”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思维,安全边际原则下的买入后马上被套是非常正常的(参考《为何设定了安全边际后还吃大跌》一文)。要认识到市场的非极端态才是大多数的情况,在非极端态中更重要的是选择高价值的企业,并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只要获得与企业盈利增长基本一致的回报便是成功的,而不要太寄希望于估值倍增的暴利,把投资“首先”当做对某个生意部分股权的买入,而不是“只是”期待市场极端犯错的恩赐。

 

第三,极度高估与极度低估都是市场的非常态,或者说市场的恩赐。利用这种恩赐机会当然是理智的,但是这与“只会在极端态的情况下投资”是截然不同的2个概念。前者是主动权完全在自己并对投资绩效的放大器的利用,而后者则是完全被动的等待小概率事件的上演。

 

也许有朋友就是一定要等到08年或者05年那样的时候才敢买东西,我觉得这没有对错,但是有必要考虑清楚得失。有这种思维倾向的朋友大多是认为a股的投资环境太过恶劣或者太过危险,或者认为对于公司的认知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有效的认知方法纯粹是扔飞镖而已,所以宁愿错失机会也要保全性命。但是这里值得商榷的是3点:

1,前面说过了,安全不光是个买入价格的问题,或者说首先不是个买入价格的问题,而是个综合性措施。

 

2,请记住价值投资的3大基石是:将投资看做一笔生意,正确对待市场的波动,安全边际。投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融合,无限推高其中一项而无视其他要素,对自己的长期投资非常不利。特别是对于当前还年轻,财富增长依然处于初中期,又恰逢国家还保持着活跃而持续的增长前景的今天,一个漫不经心的选择,很可能将付出昂贵的机会成本。

 

3,a股的投资环境真的那么恶劣而危险吗?真的比世界上其它的主要证券市场来的危险而丑恶吗?有没有对这一“共识”产生过质疑,并且真的切实做过认真理性的分析吗?对此我下一步也会做一个对比。

 

总之,就像我以前就技术与价值投资的比较,或者价值型投资与成长型投资的比较系列文章一样。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投资方法,但是作为严肃的投资者我们有必要对事物的得失进行客观的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才更加有助于我们的长期投资体系乃至于哲学的形成。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oluo-123/p/1092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