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项目管理——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所需的全部工作,以成功完成项目的各个过程。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在于定义和控制哪些工作应该包括在项目内,哪些不应该包括在项目内。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包括:

1 规划范围管理——为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醒目范围及产品范围,而创建范围管理计划的过程。

2 收集需求——为实现项目目标而确定、记录并管理相关方的需求和需求的过程。

3 定义范围——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

4 创建WBS——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

5 确认范围——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

6 控制范围——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

“范围”的不同含义

产品范围:某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

项目范围: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范围有时也包括产品范围。

 不同项目类型对范围管理的区别

预测型:

在预测型生命周期中,在项目开始时就对项目可交付成果进行定义,对任何范围变化都要进行渐进管理。经过批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相应的 wbs词典够坦诚项目范围基准。只有通过正式变更控制程序,才能进行基准变更。在开展确认范围、控制范围及其他控制过程时,基准被用作比较的基础。

适应型或敏捷型:

在适应型或敏捷型生命周期中,通过多次迭代来开发可交付成果,并在每次迭代开始时定义和批准详细的范围。采用适应型生命周期,旨在应对大量变更,需要相关方持续参与项目,因此,将适应型项目的整体范围分解为一系列拟实现的需求和拟执行的工作(有时称为产品未完项)。在一个迭代开始时,团队将努力确定产品未完成项中,哪些最优先项应在下一次迭代中交付。在每次迭代中,都会重复开展三个过程:收集需求、定义范围和创建wbs。发起人和客户代表应该持续参与项目,随同可交付成果的创建提供反馈意见,并确保产品未完项反映他们的当前需求。在每次迭代中重复开展两个过程:确认范围和控制范围。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相关方需要在规划阶段早期介入,对可交付成果的质量提出意见,以便控制质量过程能够据此评估绩效并提出必要的变更建议。

在敏捷或适应型环境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需求不断变化、风险的或不确定性高的项目,在项目开始时通常无法明确项目的范围,而需要在项目期间逐渐明确。敏捷方法特意在项目早期缩短定义和协商范围的时间,并为持续探索和明确范围而延长创建相应过程的时间。在许多情况下,不断涌现的需求往往导致真实的业务需求与最初所述的业务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敏捷方法有目的的构建和审查原型,并通过发布多个版本来明确需求。这样一来,范围会在整个项目期间被定义和再定义。在敏捷方法中,把需求列入未完项。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nerz/p/LUNER_Z.html